寒冬里的山西汾阳,一片深重的雾霾。
在山西省汾阳监狱,大家的心情比窗外的雾霾更加灰暗,因为都在牵挂那个仿佛永远不知疲倦、总是忙忙碌碌、有说有笑的老曹,怎么突然之间就病倒了!
老曹叫曹思保,是汾阳监狱刑罚执行科科长,在监狱工作30余个年头,他几乎没请过假,加班加点更是常事,这个大家眼里的铁汉子在2018年12月13日放下手头的工作,“休息下了”,连日高烧不退,他依然坚持工作,最后呕吐严重,直至住院后查出严重的肝病。
2019年1月10日,记者在省第三人民医院见到正接受治疗的曹思保,看到的是一张苍白虚弱的面孔,原先身材壮实的他,不到一个月瘦了40多斤。
当天,恰逢汾阳监狱监狱长张锁发与监狱几名民警前来探视,安顿他好好休养,可是几句话后,曹思保就开始说起了工作,总有他牵挂不完的事,不停地叮嘱着同事。
监狱长张锁发佯装生气地说:“都到了病床上啦,就安心治病,这病都是累出来的。”
张锁发把记者叫到楼道里这样说:“曹思保是汾阳监狱民警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常年累月的安全监管重压之下,在忙碌繁琐的工作事务中,他们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但却凭着满腔热忱和忠诚担当,在枯燥劳累又责任重大的监狱工作中默默奉献着光与热。”
1月11日,记者来到汾阳监狱,听到了许多关于曹思保的故事。大家说,他就是那个要活成一道光的人。
真是“不知疲倦”?
其实他太能扛!
从1985年进入监狱工作以来,曹思保始终奋战在监管一线,历任科员、指导员、副科长、监区长,直至2012年,担任刑罚执行科科长。
同事闫国庆回忆起20多年前与老曹一起度过的那些苦日子,监狱曾经有个焦化厂,是服刑人员劳动改造的地方,因为距离监区和家都很远,老曹每天一大早天不亮就出发去工作,中午在厂里简单吃口饭,然后一直忙到很晚才回家,晚饭经常没个点,家里的事更是顾不上。而且做管教民警责任重大,不仅要防范安全事故,还要保证服刑人员不脱管,心理压力格外大。但是,老曹总是正能量满满,很少抱怨。他说,能把服刑人员改造好,能引导黑暗的人选择光明,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业。
有这样的信仰和理念,老曹做啥都那么起劲,他曾经在老残监区做监区长,有的服刑人员因病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老曹就给他们端屎倒尿,喂饭洗澡。有个别服刑人员,家属都不认不管,老曹却从未放弃过他们。
2012年,曹思保到刑罚执行科任科长,这里事务更加繁忙,承担着全监在押服刑人员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呈报和在押、刑满释放人员档案管理、服刑人员入监、离监信息录入及发送、路费发送、假释社调函寄送等工作任务。即便如此,曹思保每周都要进监区值一次24小时的班,连轴转是他跟同事们的共同状态。有时,个别民警家里有事或者生病请假,都是老曹及时顶上。
虽然老曹患有糖尿病,也时常感到劳累,但他总是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在别人眼里,他就像一个“铁人”,只有妻子卫峰知道,老曹真是“不知疲倦”吗?其实他是太能扛。这一次,老曹真是扛不住了,把健康已经透支太多太多。
据医生说,老曹的肝脏炎症非常严重,目前只能保守治疗。
默默用功钻研业务
他是公认的“法律活字典”
曾经的领导和同事们说,曹思保是铁打的业务尖兵,他在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就是全监年终评选的先进。
翻开曹思保的工作日志和学习笔记,每一页都写得事无巨细、工整认真,每一个笔画都是那么一丝不苟。这样的笔记本足有十几本,整齐地放在桌边。
同事刘纪平说,每天曹科长都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不是干工作就是做笔记。有的人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曹科长却特别上心,部门安排的在线业务学习,达到上千分就算合格,曹科长的分值竟然达到了两万多分。每一次刑法、刑诉法,或者最高检、最高法院对刑罚执行方面有了最新的修改或变动,曹科长总是第一个投入学习钻研的人,大家都把他当作“法律活字典”,而曹科长也总是乐于把自己的所学分享给大家。
由于关押的服刑人员较多,平均每个月刑罚执行科都要审查上千份案卷,事关服刑人员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重大事项,上至监狱长,下至监区民警,大家都说:“曹思保搞案卷审查,一个字,严。”而且在服刑人员悔改表现的认定上,他坚决反对唯分是举,总是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综合测定各项考核指数,力求做到公正办案。自担任刑罚执行科科长以来,曹思保从不办理“关系案”“人情案”,坚持把每个案件都办成经得起考验的案件,在近年来执法活动“回头看”“大起底”中,从未发现有违法违规情况。
副监狱长杨世新对记者说:“经过曹科长把关的减刑案件,都是‘免检产品’。”
善解疑难杂症
“知心老大哥”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这是曹思保始终秉持的做人原则。他对自己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非常自律,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虽然对待工作他要求极其严苛,但却着实是一副热心肠,大家都把他当作“知心老大哥”,愿意跟他交流。身边同事家里有困难或生活需要帮助时,曹思保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人。
因为善于处置各类急难险重的任务,曹思保成了大家公认的能人。
刑罚执行科副科长刘纪平说,科里最难处理的事,全都是曹科长出手解决。其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有些服刑人员家属对法律规定的理解有偏差,不停地前来监狱要求给亲人办理保外就医。2017年,大同刘某一家多次来科里提无理要求,说服解释工作特别费劲。曹思保不厌其烦地跟家属沟通,嗓子都说哑了,依然笑容不减,终于把家属成功说服。
“三无”服刑人员(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出监安置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前几年,就有个四川籍服刑人员张某属于“三无”情形。临出监前一周,曹思保就不远千里跑到张某老家,跑司法局、民政局、村委会,给张某落实低保,还说服亲属收留他。张某刑满释放后,曹思保亲自驱车将他送回四川,把他的生活安排妥当才放心离开。细心的举动,令张某感激不已。
对家人“欠账”无数
儿子眼中的父亲深藏大爱
因为工作太忙,曹思保对家人的“欠账”多得不可胜数。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在父母膝下尽孝。2003年非典期间,监狱实施封闭式管理,其间,母亲因病去世,曹思保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妻子卫峰说,最近的一个多月,是她与曹思保最难得的夫妻团聚时刻,从结婚到现在,从未有过这样的时光。她和曹思保都在汾阳监狱工作,老曹是个工作狂,家里的事儿啥也管不上,而且越是过年过节越是成天加班不着家。原本就身体瘦弱的卫峰,因连日里陪伴丈夫治病,一脸苍白,没有一点血色,这让曹思保既是愧疚,又是心疼。
在儿子曹辉心里,对父亲的感觉经历了从“怨恨”到“崇敬”。小时候,父亲的印象很模糊,每天早上醒来,父亲早已出门上班;直到晚上睡着,父亲还未归来。父亲没有送过他上学,也没有给他开过一次家长会,节假日也很少能团聚或者带他出去玩一玩,也因此儿子心里怨气很大。直到长大成人,曹辉才读懂了父亲,虽然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家人,但他对自己的爱是深沉的,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感染着儿子,教育他要心中怀有大爱,为社会和国家多作贡献。在父亲的言行中,曹辉更加感受到监狱民警身上的使命与重任,父亲就像一道黑暗中的光束,照亮了很多人的前行之路。曹辉说,他的姥爷也是汾阳监狱的退休干部,自己身上流淌着监狱民警的热血,今后他会一直努力,争取做像父亲一样的监狱民警,去照亮更多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