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为受伤的孩子撑起一把伞、给犯错的孩子点亮一盏灯,让他们在可能是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再次感受到善意和温暖。”说这话的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未检处检察官顾琤琮。作为一名80后检察官,顾琤琮的身上有许多令人歆羡的荣誉:上海市“未检办案能手”、全国“未检业务标兵”、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在旁人看来她一路顺风顺水,不过顾琤琮却说自己的从检之路是几经波折,但总算殊途同归。
顾琤琮检察官
从小内勤成长为未检办案能手
成为一名国家公诉人惩凶除恶是顾琤琮一直以来的梦想。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后,她顺利通过招录考试进入浦东新区检察院,然而分到她手上的却是未检处的内勤工作。这让一心想要站上公诉席的顾琤琮不免有些失落。她回忆刚做内勤时有点难熬,“我性子大大咧咧的,做事也不够细致”。
尽管嘴上挑着自己的各种毛病,但真到干起活来,顾琤琮却比谁都要认真。克服了最初的不适后,她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门道。知道自己性子急容易粗心大意,她渐渐养成了到哪儿都要揣小本子的习惯,遇到易忘的零星小事和零散数据就赶紧记下。她爱动脑筋,乐于钻研,在内勤岗位的6年里,她自创了未检内勤工作五步法和系列电子表格管理法,这些创新高效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市检察院未检部门的认可,还被最高检在全国推广。
内勤工作做得得心应手,但想办案的初衷未改。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顾琤琮主动协助处里的同事办理案件。她勤跑腿,善思考,一有机会就跟在各位检察官身边观察学习办案技巧。师从百家融汇贯,这段特殊的经历为她今后的办案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1年,顾琤琮被派驻至青东农场区检察院驻女子监狱检察室。在这里,她第一次有机会从刑罚执行终端回头看刑事诉讼过程。两年的驻监检察工作,不仅让她学会了法律监督的方法,也让她对做好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有了深入的思考。
2013年,顾琤琮回到浦东新区检察院未检处的办案岗位。与其他部门相比,未检处的工作繁琐复杂,要求办案检察官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一般两三天就能起诉到法院判决,但一个未成年人案子一办可能就是一两年。“未检检察官关注的不仅仅是犯罪的行为,还有人;注重的不单单是过去,还有未来。” 在办案过程中,她深入调查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涉案原因,对症下药打造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方案。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她认真研读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犯罪学方面的书籍,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顾琤琮的努力和付出同事们都看在眼里。“每天早上一推开门,看到的肯定是她办案的身影”,未检处检察官赵宏说:“除了办案,她其实还有很多额外的工作,整天忙得轮轴转,但从没见她将哪样落下。”
尽力挽救每一个困境中受伤的孩子
在顾琤琮及其团队经手的案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她说每一起案子都令她印象深刻。看着这些被侮辱被伤害的孩子,她在痛心之余也时有无奈。在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客观证据的保存和收集极为重要。然而现实是受到伤害的孩子往往因家庭或心理的问题并不会报案,即使报案,很多人也要经过几年乃至更长时间才会选择说出真相。这既为办案增加了难度,也使得一些案件因证据不足最终没法在刑事审判中得到一个结果。
顾琤琮检察官办案组
明知可能是一场辛苦一场空,但顾琤琮从没想过马虎了事。她常和团队同事说:“只要有性侵害类的案件送到这里,我们就一定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案件办不成,也要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相信自己并非孤立无援,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是他们的错。”
遭受侵害的孩子身心俱创、心思敏感,办案人员对案发过程的反复盘问极有可能使他们再添新伤。既要引导孩子说出可采用的证言,又要避免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顾琤琮想了很多的办法。面对一些难以用言语清楚表达的低龄孩子,她轻声细语地和他们聊天,用玩偶游戏互动拉近距离,让孩子在玩偶身上指出被侵害的部位。同时,她寻求专业心理介入、法律援助律师到场、综合司法救济金和医疗绿色通道“四位一体”的方式,为受伤孩子提供及时有效救助。
在顾琤琮的眼里,不论是未成年犯罪者的还是受侵害者,都是受伤的孩子,他们都处于一种共同的困境,那是监护的缺失,是爱和希望的缺失。“一个孩子犯错的背后一定有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严重违法犯罪的极端个案在媒体上频现,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少人呼吁要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严惩触法少年。但在顾琤琮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刑罚的目的是通过加大犯罪成本减少犯罪,但未成年人不是缩小的大人,他们不能思考犯罪成本的问题。“在一个孩子应当充分社会化的时候将他关到监狱彻底与社会隔离,等他出来后就可能变成顽固的罪犯。”
早在驻监检察期间,顾琤琮就注意到很多罪犯在少年时期都曾有过行为偏差或罪错经历。一名杀害“出轨”男友的未成年女孩曾在狱中向她倾诉:“我小时候就离家出走,也因打架进过监狱。可惜从没有人教过我要如何处理情绪,结果我用这种极端方式又把自己送进了铁网。”这番话给了她很大的触动。她意识到不教而罚、不教而宽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贯穿“教育、感化、挽救”的有效矫正才能真正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2013年,顾琤琮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制度”,希望通过这个制度对接刑罚,解决一放了之和刑罚处罚中的制度空白。根据浦东未检工作经验,她总结出“三级干预”“四重保护”“五星联动”等工作机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2017年,顾琤琮所在的浦东新区检察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全国未检工作创新实践基地”,同时探索未检检察官办公室和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制度,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探索两个项目的基地,为国家立法修改提供了实践样本。
从检十余年来,顾琤琮办理了各类案件1128件,成功教育矫正、救助保护了百余个涉案孩子。她始终坚信,未检工作的公平正义,不仅在于准确地定罪量刑,更在于通过专业的少年司法,挽救每一个在困境中受伤的孩子。“一个案件对于检察官而言或许只是经手过的几百分之一,但对于孩子而言却可能是人生至暗时刻。一点点的光热和一点点的善意不仅仅是检察官个人的态度,还是国家和法律的态度。”
用心播种法治的种子
目前,上海乃至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上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受案数已是十年前的一半。顾琤琮说,这一方面是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也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和预防犯罪卓有成效。
顾琤琮和参加法治课的孩子们
2016年,顾琤琮通过层层选拔,成功入选最高检、教育部共同主办的“法治教育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讲师团,她独立研发的宣讲课程成为全国第一课。“刚给孩子们上法治课的时候其实内心有点忐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喜欢,能不能接受。”不过实践证明效果不错,这也让顾琤琮高悬的心渐渐落了下来。
此后,她和团队又相继打造了一系列分对象、分年龄、分主题的法治教育课程,用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提醒他们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帮助他们增强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法治课结束后,不少孩子加了顾琤琮的微信,平时遇到一两个法律问题都喜欢找她商量。“打游戏的时候有人问我要身份证号码,我没有给他。他说法院会起诉我,这是真的吗?” “被同学欺凌了,我该怎么办?”即便是平时的工作再忙,顾琤琮也总会抽出时间看一看孩子们发来的讯息,对他们的疑惑一一耐心地解答。
不敷衍孩子也不忽悠孩子,将他们视为平等的个体交往,用法治悉心守护成长。秉持着这样的信念,顾琤琮在孩子圈里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她是孩子们眼中亲切温柔的检察官姐姐,亦是他们懵懂法律信仰道路上的引路人。在一次寻常的法律解答后,一个孩子告诉她:“姐姐,我以后也想当一名检察官。”这样全然的信任和认同给了顾琤琮莫大的鼓励,“未检工作对别人一生的影响太大了,必须努力做到更好。”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趋势不断变化,这要求办案检察官必须与时俱进,实现自我更新。除了看法律专业书填补知识空白,顾琤琮透露,自己还有一种特殊的充电方式——看罪案剧。“几乎所有罪案类的英剧、美剧、日剧我都刷过”。对她而言这是一种消遣工作两不误的绝佳方式。“通过剧集可以侧面地了解到很多国外少年司法的制度和理念,拎出来再有针对性地去比照学习学者文章就会很有意思”。平时看剧凡是发现有趣的案例,顾琤琮都会兴冲冲地丢到群里和大伙分享,“又有法治课素材了!”。看到她这般痴迷狂热的样子,同事们都忍不住打趣她:“事事心系未检,真是太拼了”。
“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最大限度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是我们的职责。未检检察官不仅仅是国家公诉人,更是孩子的‘国家监护人’。公诉人更多代表的是追求惩罚的一方,但作为国家监护人,我们希望孩子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这是顾琤琮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的信念。她始终坚持用专业的司法保护呵护孩子的未来,积极引导迷途者重归正途,帮助受伤者走出阴霾,将法律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个有需要的孩子。(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