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炸弹定时器启动,嘀嗒嘀嗒,开始倒计时……这不是拍电影,而是真实的排爆现场。排爆过程中任何判断失误、操作微差都会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这个岗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胆怯和犹豫。
作为一名排爆手,高杨已在公安排爆岗位工作了17年。在每一个排爆现场,当其他人先后撤离,也正是他用智慧和勇气与危险博弈的时候……
面对危险,用“信念”赶走“杂念”
从警17年,400多次直面可疑爆炸装置,没有一次失手,这是高杨交出的成绩单。他说:“排爆工作没有机会重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有平时把基础打牢,实战时才更有把握。”
在每一个出现疑似爆炸物的现场,当其他人撤离之后,排爆手必须一个人向爆炸物靠近。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带齐排爆装备,他们要直接面对或大或小、或精巧或简陋的爆炸装置。
2016年,一家酒吧出现涉爆警情,高杨带队赶赴现场,发现了一枚遥控炸弹。排除遥控引爆装置最稳妥的方式是直接销毁,但由于该处人员密集,为确保群众和公共财产安全,并保留原始证据为下一步侦破提供依据,高杨经过认真分析研判,提出了屏蔽现场无线电信号、降低遥控引爆概率,之后人工拆解炸弹的处置建议。
经指挥部同意,高杨只身进入现场,历经两个多小时,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能,成功拆除了爆炸装置。从现场出来的时候,汗水浸透了他的全身。
年轻队员们围过来,一边帮他脱防护服一边问道:“高队,你害怕吗?”当时高杨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淡淡一笑。
事后他说,排爆手也是人,也会紧张和害怕。每一名排爆手在拆弹之前都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不过既然干了这一行,关键时刻必须豁得出去,只要上手排爆,一切杂念都会放下,只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自己:我一定能成功!
排爆是门“手艺”,口传心授很重要
作为大队长,高杨非常注重培养新一代排爆手。“当年我学习排爆时,是老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排爆不仅是个工作,还是一门‘手艺’,除了学习基本知识,更需要经验的传授。”高杨深有体会地说。
在日常训练中,高杨注重结合最新案例开展针对性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代之以模拟现场操作,有效调动了年轻队员的积极性。
他还主动承担研究项目,力争在排爆科研方面有所突破。在他带领下,大队完成了“爆炸装置展室”和“爆炸效果体验室”的规划建设,内有爆炸装置模型150件以及有关爆炸装置制作、拆解的3D动画片40余部,还有150余件炸药、火工品、电池、开关等样品,规模和水平在国内居于前列。
多年来,高杨心中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防爆”永远高于“排爆”。为此,只要有安保任务,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细致入微地检查每一个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尽最大可能消除隐患,让犯罪分子无机可乘。
高杨说:“面对排爆现场,就好比有人出了一道题,这道题综合了化学、物理、数学等多方面知识。排爆民警就是答题人。这张答卷绝对不能出错,每一次都必须得100分。”
善意的谎言:父母以为他是个巡警
有一次,高杨给女儿买保险,顺带想给自己上一份意外伤害险。保险业务员问他职业,答曰“警察”。业务员说,警察没问题,别是拆炸弹的就行。高杨愣了愣神说:“巧了,正好是排爆警察。”
高杨从事排爆工作多年,除了妻子,他没有向包括父母在内的亲人提过自己的职业。“我告诉他们,我是巡警,只是在街上巡逻,没有危险。”高杨说,撒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家人放心,也是为了让自己在执行任务时不会被家人的担心所“干扰”。直到父母在电视里看到了特警总队的专访节目,才知道儿子原来是一名排爆警察。
高杨说,自己能承受排爆时强大的心理压力,却难以承受家人的牵肠挂肚、提心吊胆。他深知妻子和双方老人的不容易,每次出完任务向妻子报平安,他想到的不是拆弹时的紧张和凶险,而是对家人的愧疚和亏欠。
如今,只要有排爆任务,在排爆成功后,高杨都会给家人发一条短信。他说:“家人是我坚强的后盾,他们的支持让我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