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高路
文/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 王维杰
都说大都市的繁华不能听日间的喧嚣,而要看夜晚的灯火。是的,已经快10点了,首尾紧咬的车灯使道路非但没有显示出一丝的孤寂,那蜿蜒的路灯反而勾勒出这座城市白日里见不到的婀娜。
我和往常一样、坐在视频监控前观察着路上的车流,拥堵已经基本消退,交通事故的报警也渐渐稀少。但今晚却有一个特别的任务,杨高南路新建的地道将于零点开通。新地道沿杨高路由北向南连续穿越世纪大道、峨山路、蓝村路,连接浦建路上跨桥,并直通南浦大桥。这原本是一段特别拥堵的路段,早晚高峰驶过这段路需要20分钟,而在地道开通后可能只需要两分钟,可见这段工程之意义重大。在这段杨高路两侧聚集了不少写字楼,因而它还有一个时尚的名称——商务走廊。
商务走廊——杨高路
若是在十几、二十年前,新开一条道路可谓大事件。黄金时分、隆重的仪式、披红挂彩、追逐的媒体一样都不能少。可如今新道路的启用可“寒酸”多了,省了剪彩仪式,没了贺词和鲜花,连时间也选在深夜子时,甚是低调。虽说如此,但是开通的步骤一点也不马虎,且不说建设施工人员严阵以待,我们交警也早早地在各个出入口上岗等候。开通前督促、监控各项措施的落实,开通时指挥车辆有序通行,开通后更要观察、发现可能被忽略的安全隐患,这也是为什么放在夜间车辆较少时段开通的原因,万一真有疏漏还有时间弥补。整个过程虽不隆重却更务实。
夜幕中的杨高路
我今晚的工作重心当然是商务走廊的开通。10点整,我开始通过电台点名:“杨高世纪”、“杨高峨山”、“杨高蓝村”……,电台里回应出一声声响亮的应答:“到岗,道路情况正常。”当我点到最后一个岗位——“杨高浦建”时,我听到一个年轻、青涩而又不失坚定的回答,我好似自己二十多年前的声音。我的思绪不自觉地被回忆虏了去。二十多年前杨高路浦建路路口的样子在我眼前慢慢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
据说在我站上“杨高浦建”岗位之前,杨高路是一条被大树遮蔽的土路,道路窄窄的、刚好够两辆大型车勉强交会,没有快慢车道之分,甚至连人行道都没有。但就是这样一条通行条件有限的公路,却是当时浦东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杨高路地道
九十年代,浦东新区刚成立的时候,杨高路也开始脱胎换骨。当我穿起警服站在杨高路浦建路路口时,看到的杨高路已是一条宽阔雄壮的大路,这是浦东最早的高等级道路,它的南段连接起南浦、杨浦两座当时仅有的浦江大桥,往北直达金桥开发区和外高桥保税区,繁忙程度可见一斑。而浦建路直接连着沪南路,是通往川沙和南汇的要道。加上这个路口与南浦大桥近在咫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个路口提前展示了浦东新区将要迎来的繁荣盛景。高峰时段,我站在路口中心高高的岗台上,四个方向汇来的车流一眼看不到尾。虽然有信号灯控制,但相对而行的直行和左转弯车流依然会产生对冲,惟有指挥才能避免拥堵和事故发生。在“杨高浦建”的指挥台上,永远有响亮的哨声和有力的手势,也许成了这里的一道风景。回想起来,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路口安装上左转弯箭头信号灯,这样,就不用费力指挥了。可当时还有很多路口连信号灯都没有,这想法无疑是一种奢望。
杨高路开始脱胎换骨
想着,我调出了杨高浦建路口的监控视频,像寻找一位久别的故友那样搜寻着过去的印迹。真是完全不一样了:东南角原是一片农宅,只有一条小径通往路口,有一次刑侦队进村抓捕对象,我奉命配合守住通道,既好奇又紧张。如今这里已是一片高层住宅区,找不到一丝陈年旧迹。东北角是另一片住宅区,这里沿浦建路原先是一排铺子,第一家是爿小面馆,但凡晚班我就在这里解决温饱,老板娘总拿她儿子跟我比,说她儿子不学好,要我教育他,弄得我好不尴尬。
我又把镜头转向西侧,这里依稀还有一些过去的影子。路口西北侧的证券报社大楼那时就建好了,最早我们的岗亭就是在这里,为了配合这幢楼的建设把它移到了路口西南角。西南角的易初莲花,我是看着它从建设到开业的,它是全市第一家大卖场,名气不小。
此时,我的目光落在了正在路口西南角执勤的年轻交警身上,他好像正在这里处理一起碰擦事故。好熟悉的场景,曾经也是在这样一个夜晚,也是在这个转角,一辆面包车因车速过快侧翻于此,我从路口另一侧箭步冲上前去,借着昏暗的路灯光,透过前挡玻璃,我看到驾驶员翻座在位置上似已昏迷,紧接着车里传出急促的孩子的哭声,我绕着面包车转了一圈,没办法进入车内,车子在慢慢地往外滴汽油,十万火急!我都不记得当时找来的是什么,砖块?石头?还是铁棍?我使劲地砸向挡风玻璃,砸碎玻璃后,又徒手把蛛网状的碎玻璃一片一片掰下来,直到能容我钻进车里。等我把司机和孩子都送上救护车时才发觉手指疼,原来一双白手套已支离破碎,染满了鲜血……
一起碰擦事故
无论如何站马路是件苦差事,说心里话,谁不想早些完成“站岗大业”。可当后来新警小兄弟来接替我的岗位时,我却莫名地担忧起来。没错,我有点放不下。从交通标志的设置、到不同时段信号灯的配时,从交通违章的发生规律、到交通事故的多发点位,我给他讲了很多关于这个路口的情况。
刚进入指挥室工作那段日子,我还经常通过监控关心着这个路口。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别说这位小兄弟做的很好,就在不久之后的改建,也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一座上跨式的立交从路口上方跃过,“天堑”变成通途,而立交底下的路口,我那时梦寐以求的左转箭头信号灯,正轻松地完成着我当年的梦想。一切都显得那样从容和悠然。
“天堑”变成通途
前进并未停下脚步,当峨山路向东踏出了花木路,当世纪大道与杨高路演绎出一个漂亮的大回旋,我知道,“杨高浦建”已不是我应该经常关注的对象了。日益庞大的车流在杨高峨山、杨高世纪路口遇到了当年杨高浦建所遇到的梗塞,漂亮的大回旋却成了上班族轮回不去的阴影。
好在,今晚这里的拥堵将再次成为历史。我抬手看了看腕表,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叠在最高处,我从容地抓起电台,发出铿锵有力的指令:“杨高路新建地道现在可以放行,请各岗位加强引导……”此时,显示屏上陆续出现了缓缓驶过地道的车辆,然而,并没有出现预料中疾驶而过的场面。细细想来,怎么不应该呢?第一次走一条新路,看看清楚才不会出错,况且如此大气、美观、快捷的道路怎么不要好好欣赏一番,说不定这第一拨通过的驾驶员更要慢慢享受一下这难得的幸运,怎可使它一瞬而过?
商务走廊开通了,交警的坚守还要继续。我再一次把镜头对准杨高浦建,此时道路上的车流已渐稀疏,大都市也露出一丝倦意,而路口那位年轻的交警还在观察着来往车流,没有一丝懈怠。我再次想起二十多年前的自己,我经历过披星戴月的坚守,我经受过雨雪风霜的磨砺,我深知交警执勤有多艰辛。我很想对他说,趁现在车辆稀少,坐一会,歇一下吧。可是我不能,我知道这是他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今天的畅通将迎来明天更大的繁荣,我们不能停息。(王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