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畔磨砺“尖刀利刃”
——直击武警北海支队冬季野营拉练
穿插处突,围歼“暴恐分子”,强行军……1月初,武警北海支队组织官兵到北部湾某山林地中开展冬季野营拉练,穿插处突、反恐、执勤等课题训练内容,在难局、险局、危局中全面锤炼部队“走、打、吃、住、藏、管、保”的综合能力。
紧贴实战,长途行军不设预案
冬日的北部湾阴雨连绵,寒气袭人,树高林密的山路格外湿滑。武警北海支队官兵每人负重30公斤在满是泥泞的山林小路上行走,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雨水淋湿的装具越来越重。
突然,“嘭!”地一声巨响,行军队伍周围顿时烟雾缭绕。
“有情况,快隐蔽!”排长班昭见状立马做出应变。哪知这是催泪弹,弄得官兵两眼通红,睁不开眼。
“小心,快捂住口鼻!”
“这个遇袭应对演练比计划大大提前3公里!”拿着拉练方案的班昭犯起了迷糊。
“一个催泪弹就全军覆灭,如果是有毒气体,你们可能连戴防毒面具的时间都没有了。”潜伏在草丛里的导调员话音刚落,又往队伍中丢出了几颗爆催弹。
“硝烟味越来越浓,方案只是计划,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的。” 班昭迅速收起了拉练方案,戴上防毒面具带着队伍向前开进……
“接上级通报,数名‘暴恐分子’藏匿于前方山林中,携带武器不详,上级命令你部迅速对其实施围捕!”部队刚刚行进到井山村休息点,对讲里又传来新的指令。
“走一早上脚都快废了,不按照方案来就算了,开饭的时间还让我们去搜山?”
不知道谁的一句抱怨让班昭来了火气:“行军打仗的时候会给你时间休息吗?执行命令,哪里来那么多牢骚话!”
大家顿时没了声音。
“各组迅速整理好武器装备,跟我进山,抓人!”班昭当机立断,带着官兵向山林中突进。
由于山林中灌木杂草茂密,视野受限,官兵们化整为零,分小组合作依靠树丛攀登上坡,在杂草丛中开路。队员之间通过手语默契配合、交替掩护。
经过近1个小时的搜捕,官兵成功将“暴恐分子”抓获。但他们仍丝毫不敢懈怠,匍匐在草丛里,死死地盯着周围的一草一木,确认没有新的敌情后继续向下一个目标点行进……
▲官兵运用战术手语示意战友前进。汤斌 摄
真打实练,“红蓝”对抗“战味”十足
“前方800米废弃民房中发现4名‘暴恐分子’,上级命令你部迅速前往围歼!”简单的一句命令却是不简单的任务。参训官兵经过两次尝试进攻,均因“伤亡”过大而被导调组判定失败。
进攻任务失败后,“红军”现场汇总经验教训,研究改进更加贴近实战的新方法。
结合侦查情况,“红军”队员在反复推演后确定采取“远程狙击、多点突入”的围歼战术,并通过谈判成功吸引对方注意力,一举突入,成功“击毙”两名“暴恐分子”。
而残余的一名“暴恐分子”却沿小道逃窜。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各组配合突进。
经过一番搜索,官兵们运用灵活机动战术成功制服一名“蓝军”,然后趁势对逃窜的“蓝军”实施抓捕,取得了战斗胜利。
“随机导调、不设预案、“红蓝”对抗、复盘推演是此次训练中不断出现的关键词,这是训练理念的革新。”作训参谋黎宁说。
“不能够从‘蓝军’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把平时的训练成果和战场实际结合起来!如果不是对抗,不搞反思式总结复盘推演,真上了战场,想想都怕。”机动中队中队长王兴平感慨道。
▲官兵成功围歼“暴恐分子”。汤斌 摄
从严从难,磨砺作战“尖刀利刃”
“坚持住!快到终点了……”1月6日,野营拉练最后一天,茂密的山林中不时传来呐喊声。
阴雨绵绵的山路特别湿滑,林地错综复杂,许多官兵手上被树枝和藤蔓划伤。泥泞的山路让战靴粘上了一层厚厚的泥土,他们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比平常多一倍的力气。
“背囊给我!再坚持一下!”机动中队上等兵吴家桥穿林翻山走了近10公里路,突然腿一软摔倒在地,豆大的汗珠顺着下巴往下滴,战友林展成接过他的背囊往肩上一甩:“还有最后几百米,挺住!”
中队长王兴平走上前扶起他:“不逼一下自己,怎么能超越自我?再坚持一会,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突破极限!”
“我行!我一定行!”吴家桥起身摘下头盔,拖着步子继续往前,满头大汗的他像鱼离开了水,大口大口地呼吸。
“训练场就是战场,不可能有点小伤就不打仗吧?”由于刚参加完“魔鬼周”极限训练,一些官兵伤口未愈就揣着膏药来到了山里。
尽管一路劳累,但为了集体荣誉,官兵们个个奋勇争先。一个小时左右,部队按时到达集结点。
“今天像打仗一样训练,明天才能像训练一样打仗。”支队参谋长朱赟鑫说,“只要是对打仗有用的,我们就要常练、练强。今后,多课目连贯式训练将成为训练新常态。”
每天行军近30公里,还要在睡眠严重不足,体力透支的条件下完成长途奔袭、按图行进、“红蓝”对抗、山林地捕歼等30余项具有实战背景的训练课目,无一不考验着官兵们的战斗精神、战斗意志和实战能力。
随队训练的政工干事范衍健深有感悟地说:“拉练也是磨炼,从难从严训练就像一块磨刀石一样,把官兵们磨成一把把反恐处突的‘尖刀利刃’,才能在关键的时候直插敌人心脏。”(余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