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启迪干部、教育群众,让基层社会治理始终有脉络可寻,有根基可靠;通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不断解决矛盾纠纷的源头和深层次问题,让基层社会治理不做“海市蜃楼”,不当“空中楼阁”。长治市屯留区在推广发展“枫桥经验”的过程中,从精神层面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从发展角度消除矛盾纠纷隐患,实现了“枫桥经验”在屯留的“特色化”“本土化”。
技能培训带来好生活
“在基层,群众的诉求矛盾多发于经济利益方面,解决好群众的这方面诉求,就能较好地解决好基层矛盾纠纷、上访告状等事件。”屯留区渔泽镇岗上村的村两委班子这几年大力推广技能培训,不但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也因为这一妙招较好地预防了基层矛盾纠纷。
2018年8月,持续几天的“小儿推拿”培训班在岗上村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圆满结束了培训任务。“不押钱、无条件教学,这在大城市简直不可想象。”“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本事,等技能熟练了,考个证我就开始创业。”来这里参加技能培训的不光是岗上村的村民,还有许多周边村庄的村民慕名而来。自从开办了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村里唠闲话的少了,出去打工创业的多了,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有村民说:“以前因为赡养老人,子女之间不和睦,还不就是因为钱闹的。现在日子好了,经济宽裕了,谁也想让老人过上好日子。”
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目前已做到了因材施教,主要围绕农业种植和家禽养殖等实用技术,邀请专家对村民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有力拓展了村民的就业渠道和技术水平。
移风易俗文化蕴养和谐
岗上村还依托抗大一分校红色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村民们通过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前辈和历代先贤的家风家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在不知不觉中使思想得到升华。
岗上村通过“一墙两榜、两约四会”建设,使全村群众的文明素养、日常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提升。紧密结合村内实际,编写出了朗朗上口的岗上村移风易俗“七字歌”,还创新性地设立了两种“好人文化墙”,使全村群众学先进、做先进成为时尚。
在榜样的引领下,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想尽办法让岗上村变为新时代的宜居美地。现在的岗上村,自来水全部入户,村里幼儿园、小学、群众文化室、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卫生室、超市、饭店、剧场、健身广场一应俱全。村里还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巧媳妇协会、和事佬协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组织,推动村民自治规范化,村民求学方便,办事顺心,养老舒心,幸福感大大提升。
服务群众不缺位
近年来,屯留区大力学习推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基层一线,创新思路,担当作为,全面推动基层基础工作,全力化解社会矛盾,为维护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按照屯留区打造“三级三类平台”,实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畅通要求,岗上村两委班子深刻认识到,要想让“枫桥经验”在岗上村落地开花,就要充分发挥好党建引领工作。岗上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将基层社会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采取全社会发动、各方面支持、多渠道筹资、全方位共建的方式,加强农村综治中心建设。岗上村综治中心便民服务室设有民政、土地、卫计、农业、司法、供电六个便民窗口,方便群众一站式办理相关业务。同时,岗上村还将网格管理中心、矛盾调解中心、视频研判室,综治办、法治办、心理服务室进行了整合,实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全面推进了网格建设,并进一步提升了人性化的便民服务。
同时,在屯留区委组织部的大力推动下,长治学院博士屯留乡村建设工作站落户岗上村。长治学院的优秀学生干部免费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假期安全教育,并积极开办书法、绘画等兴趣辅导班,实现了“城市高等教育”与“乡村基础教育”的良好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