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土办法”,让枫桥经验在这里遍地开花……

2019-01-06 19:44  来源:山西法制报  责任编辑:兴安
字号  分享至:

整洁的街道,统一的门头。走进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西吾村、小白村、程家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粉白的墙壁上已被一块块的标语、图画变成了宣传阵地,讲道德、宣法治的氛围浓厚。

划片区,党员带头大扫除;化矛盾,先和当事人拉拉家常;开讲堂,孩子学道理,大人补知识……近日,记者在太谷县见证了这些“土办法”是如何帮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太谷县扎了根。

大扫除:

扫的是街道清的是人心

西吾村位于太谷县城东北部,是当地出了名的“先进村”。2018年7月,西吾村还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每天早上,我先把自家门口扫干净,随后就到我负责的街道,看有没有需要帮忙招呼的,这几天尤其是强调烧锅炉时,注意取暖安全。”杨骏是村里刚发展的新党员,他告诉记者,村里的干部要包片、党员要包街巷,负责所包片区里的环境卫生、治安防范,为村民排忧解难,自己帮不了的,就及时上报村委会,集体想办法及时解决。

“我们村妇女的娱乐活动比较丰富,逢年过节,我们都要组织大伙唱歌、跳舞,出节目。平日里,我们每周都会聚到一起,读读书、看看报,还搞朗诵比赛。普通话不好,但大家伙的热情还是很高的。”西吾村妇女主任李冬云说,自从村里环境卫生好起来,村民对自己的要求也跟着高起来。

在村委会大门的正对面,有一块长约30米左右的绿色黑板,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里的“大事”。“财务公开是我们村村务公开的重中之重,对一般村务、财务每月公开一次,做到让群众了解、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西吾村党支部书记杨明富一上任,就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加上村自筹资金120余万元,完成村庄道路全覆盖工程6公里,修复地下水管6.5公里。

西吾村现有企业三家,吸收了绝大部分的青壮劳力,用他们的话说,“男人上班、女人持家,家家户户都忙着上班挣钱,谁顾得上吵架”。“我们村很少有矛盾,老人的福利村里月月都发,连小孩上学也能在村里解决。之前有两户不愿意干活的,我们村的玛钢厂也给安排了工作,督促他们劳动致富。”村民张庆红说,治保主任在西吾村是个闲差。矛盾调解对他来说,真没觉得有多难,土生土长在这个村,“知根知底”就是他解决问题的底气。

西吾村从村容村貌入手,干净的不仅仅是街道,在这个千余人的村庄,党员干部带好头,真真切切地为老百姓干实事,老百姓的心自然也就“干净”起来。

拉家常:

真诚坚持换信任家长里短“乐其中”

“吴书记,有人找你。”顺着老乡手指的方向,记者发现吴书记个子不高,身材精瘦,戴副眼镜。

吴书记桌子上堆满了日记本,记者粗略一数,七八十本。“这都是民情日记本,主要记录我的矛盾调解工作。是我的爱好,没有硬性规定。”吴书记说着,顺手就按照时间分别将那些日记本装进四个厚厚的蓝色夹子里。

吴书记名叫吴锁柱,是名老党员。在太谷县小白乡小白村,他既是村党支部书记,又是乡司法所特聘的专职调解员。从事基层矛盾调解三年多来,吴锁柱调解矛盾纠纷近300件,其中影响大的案件有70余起,达成口头协议的1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是小白乡远近闻名的金牌调解员。

“在我接受这个工作之初,对调解毫无头绪,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法律知识更是一知半解。”吴锁柱说,只要有法律知识的培训,他都会积极参加。56岁的年龄,他依然坚持边工作边学习,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今年,他还参加了法律专业的大专考试并顺利通过。

和群众拉家常,要用真情去感化当事人。经过三年实战的打磨,经验的积累,吴锁柱对调解工作有了独到的认识和全新的感悟。

“基层矛盾调解,虽说是家常里短,但对于群众来说是大事,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事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不但不能替群众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甚至带来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吴锁柱总结他刚刚调完的一个纠纷。

吴锁柱每天早起的固定动作就是通过微信群发送一条“正能量”信息。说到矛盾调解的辛酸,他笑了笑说,“不被理解”是常有的事。遇到闭门不见的当事人,他就利用下班时间前往拜访,一次不见,就去第二次,直到对方看到自己的真诚。耐心、细致,用真诚去交换信任,他认为这是调解员的基本素质。遇到纠纷,先消火气,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家长里短,有人觉得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而在吴锁柱看来,却是“和事佬”的用武之地。

 

办书社:

再穷不能穷教育想富就要学文化

乡间小路上,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叼着烟卷,嘴里骂骂咧咧、脏话连篇……这一幕发生在好几年前,但在程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贾敏的脑子里,却像被刀刻般不可抹去。“那时候我还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正所谓一叶知秋,这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村里其他的孩子又会是什么样?”

贾敏当时就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这种状况延续,抓好教育刻不容缓。创办“新农民夜校”,是贾敏迈出的第一步。“我们下设六个组:党员积极分子培训班、党员培训班、家长学校、妇女联合会、养殖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几乎涵盖全村的村民。为了充分运用这些宣传阵地,我们先教育干部,后教育群众,以干部带动群众,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程家庄全村1014户,是太谷县明星镇上第一大村。很快,贾敏发现“想要全面开花”非一日之功,她通过学校召集妇女联合会学习,从背诵《弟子规》开始,提倡“孝”字当先。村民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教化百姓、人心向善”,贾敏知道她的“教育步伐”需要走得更快些。

娃娃背诗词,上国学课堂;母亲学婚姻之道,破解家庭琐事,塑好家风家训;父亲学技能学法治,养家糊口不用愁。群众想学什么,贾敏就开什么课堂,她创办的“铭贤书社”尽力满足大家的需求。在程家庄村,唱红歌,唱出了一身正气,唱出了一股子干劲;讲孝悌,讲出了婆媳和谐,讲出了尊老爱幼。

“以孝治村、以德治村”,这样的核心理念,用坚持和毅力传承了下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通过努力,程家庄村连年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近些年,全村群众的治安满意率达到98%。

土办法、潮办法,对群众有用的就是好办法。“枫桥经验”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最根本的就在于党的好政策落到了基层,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其永恒的生命线。

土办法,表面看很“土”,实则因地制宜,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扎根基层的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