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未出现重大群体性事件、先后获得过“天津市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天津市三星级法律援助工作站”等荣誉称号,是天津西青开发区的部分成绩。多年来,他们一直把构建良好的法治生态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运用“法治营商”思维,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积极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
为更好满足企业的法律需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西青开发区全面贯彻落实“七五”普法目标责任,每年组织开展法律、政策类普及讲座、主题座谈、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活动近60场,受众企业1300家,参与人数超过4万人。“西青开发区组织的人事经理沙龙活动,经常邀请法律权威和律师专家为我们解读劳动合同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等内容,对于我们企业从业人员来说非常实用,很有借鉴意义。”天津优瑞纳斯液压机械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徐楠为开发区的做法点赞。
统筹施策,精准发力服务园区企业与职工,是西青开发区的另一个做法。
曾在开发区一外资企业上班的连铭洋记得,在2014年春节前夕,他所在的那家企业职工突然收到由该企业发出的邮件,内容是公司决定宣布破产清算,将与收到该通知的员工解除劳动关系。
开发区管委会综治办得知该情况后,迅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协同开发区总工会、企业服务部、司法所等多部门联动,一方面耐心安抚来访企业职工情绪,与员工代表详细了解诉求、磋商处置方案;另一方面到访企业、与公司负责人联系了解详情。
后经深入了解,该企业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未经董事会决议即发布通知遣散员工,引发员工聚众上访。在企业不予配合相关协调工作情况下,开发区出资15万元,为该企业职工聘请律师通过法律渠道维护权益,最终让企业偿付200余名员工经济补偿金共计5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开发区还积极寻找辖区内其他企业的劳务需求,使该企业员工得到了妥善安置,成功消除了开发区内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安全隐患。
“一想起这种人文关怀,我们的内心都是温暖的。”连铭洋说。
3年来,天津西青开发区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创新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方式,实行开发区总工会、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四部门合署办公,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大调解工作机制,有效调解企业职工劳动争议、农民工欠薪等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
园区的和谐稳定,除了体制、机制的完善,也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支撑。
西青开发区坚持以服务为先导,以管理为依托,大力加强辖区平安建设,通过“警防网”、“技防网”、“民防网”三张网建设,构筑立体式治安防控网络,积极营造“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企业满意”的社会发展环境。目前,开发区派出所干警25人,治安巡逻队85人,对开发区实行24小时巡逻,有效加强了社会面控制,提高了对违法犯罪的防范能力;园区投入专项资金,在辖区主干街道、重点部位和主要交通出口安装的高清晰、360度监控摄像点414处,在辖区职工公寓推行智慧门禁系统,构筑了数字化、全覆盖的技防网络;开发区管委会与派出所协助企业建立安保制度、配置安保人员,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形成治安联动,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在西青开发区,我们能够享受到便捷周到的法律援助与支持服务,既为企业化解法律风险,也维护了广大员工合法权益,保障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康婷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琪评价。
对此,西青开发区工委书记张海英认为,区域发展需要依法善治,依法善治的良好局面又能推动区企互动的协调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