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报记者 赵文 夏菲妮 文图由省法院提供
从手写的卷宗到如今的智慧法院,从徒步办案到警车执行,从简陋的办公室到威严神圣的审判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简陋到智能,变化的是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步伐,不变的是法院辨法析理、定纷止争、打击犯罪、守护公平的初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腾飞,民主法治建设加速推进。伴随着社会发生的巨大而深刻地变化,四川法院紧跟时代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同样书写着翻天覆地的奇迹。
A 从“全科大夫”到“术业有专攻”
今年11月,眉山中院审理了一起污染环境的案件。被告人邓文平等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构成污染环境罪。法院最后以污染环境罪判处邓文平有期徒刑3年2个月,并处罚金30000元。伴随保护环境呼声日益增高,全省法院积极响应社会呼声、百姓需求,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2016年6月6日,省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正式挂牌成立。截止到2018年6月,全省21个市(州)中级法院均已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59个基层法院设立环资庭,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景区基层法院设立36个环保旅游法庭,对环境资源案件实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归口审理。“上世纪80年代初,法院只有刑事、民事、经济庭和一些综合管理部门。那时候根本没想过会有专门的法庭来审理环境资源案件。”省法院原副院长、老法官邬红旗说。
1978年,法院秩序逐步恢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等重大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法院开启了发展改革的新篇章。1980年1月1日,四川法院开始实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依据刑法定罪量刑,以公开审判为中心,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制度。全省法院一手抓法院自身建设,一手抓审判活动。在大量复查冤假错案同时严惩严重刑事犯罪,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在那时,法官多属于“全科大夫”,很难集中精力精审某类案件。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理念的深入,法院机构设置也走向专业化,各个专业化法庭应运而生。
2016年4月,德阳中院清算破产庭正式挂牌成立。全省首个清算破产庭出现在德阳,和德阳中院此前妥善处置“二重”破产重组案的探索和创新不无关系:2015年9月,德阳中院受理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司法重整案件,11月30日,德阳中院裁定批准了重整计划并公告终结,标志着二重集团和二重重装司法重整成功。德阳中院也因此收获了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形成了司法重整的“二重模式”。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司法保障,是全省法院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7年1月,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在全国率先挂牌,实行跨区域集中管辖审理全省专利等技术类第一审知识产权和行政案件;2018年3月,泸州龙马潭成立全省首家自贸区法庭;2018年6月,成都市郫都区法院成立全省第一家互联网法庭,成立至今,已审理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网络著作权纠纷、网上借款合同纠纷等案件66件,全省涉互联网案件专业化审判的新篇章正式开启……
一个个专业法庭建立的背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群众对司法不断提高的要求,更是法院自身对法治追求的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法院专业化审判机构日趋完善。全省法院为依法治省、法治四川建设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
B以庭审为中心 寻找每一个案件真相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增幅迅猛,各种纠纷以诉讼的形式迅猛涌入法院,法院案件越来越多。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全国法院案件年总数量不足100万件,2016年上升至2300多万件。2017年,四川法院受理111.71万件,审执结104.28万件,双双突破百万。
案件数量的迅猛增长,背后是矛盾纠纷的多样化和案件类型的多样化发展。40年来,法院民事案件从传统的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占多数发展到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随着商业模式日新月异地发展,网络借贷、网络购物等新型商事案件进入诉讼领域。刑事案件从以“两抢一盗”为主发展到涉毒案件、行贿受贿、金融犯罪、网络犯罪等案件居高不下。而家事矛盾近年来凸显,也成为法院审理的重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承载着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重要的社会功能。2016年6月1日,最高法明确将“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稳定”纳入家事审判改革,2017年1月1日,全省开始开展为期两年的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两年来,各地基层法院摸索出了离婚冷静期、婚姻家庭考试卷等“治愈家庭”的柔性司法举措,31个试点法院审理家事案件72050件,调撤率达63.69%。“离婚冷静期”“离婚答卷”,从家事审判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名词,不难窥见法院在审判方式工作的变化。“当事人一张嘴,法官跑断腿”,是改革开放初期,法院在民事案件诉讼模式的形象描述。那时,法官既要在庭前调查收集证据,还要在庭审中宣读出示证据,很难体现法官的中立角色。上世纪90年代初,因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实施,带来了民事审判的改革,诉讼证据制度推行,坚持“谁主张,谁举证”,既减轻了法官疲于调查取证的过重负担,又加强了当事人的诉讼责任和证据意识,更适合民事诉讼的特点和要求。
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司法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法院办案方式的颠覆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早在2011年,四川法院就全面实现网上办案,所有民事案件网上同步办案,办案情况可随时在网上接受监督。全省成为全国实施网上同步办案的少数省份之一。这年上半年,全省各中院新增同步上网案件29091件,同步上网率达99.85%,资料完整率达98.91%。
改革开放40年来,司法改革一直伴随法院在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前行。省法院刑三庭副庭长王静宏说,1995年审判方式进行改革,由“纠问式”向“控辩式”转变。作为一名一线审判人员,我切身感受是“控辩式”更符合司法规律,更能保护诉讼参与人的权益。
2016年3月,成都市青羊区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电动自行车盗窃案。庭审中,5名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通过控辩双方对证人交叉询问,法庭查明曾某持刀威胁抗拒抓捕的情节无法认定,曾某以盗窃罪被判刑。证据举证质证在法庭,裁判理由在法庭形成,说理在法庭,发表辩论在法庭,关键证据要实物出示,关键证人出庭作证,这是全省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核心所在。
庭审实质化改革,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四川的庭审实质化改革可追溯到2015年。2015年2月,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刑事庭审实质化,积极促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截至2017年底,全省中基层法院已经全部启动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
庭审实质化改革打造控辩审“三角”平等对抗架构,推动法、检、公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庭审中,法庭平等保障控辩双方的诉讼权利,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环节结束前,对律师进行“最后一问”,保障律师完整表达诉求和意见。同时,积极协调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完善举证质证方式,探索混合式证人调查程序及方式,保障证人出庭的实际效果,实现刑事诉讼打击犯罪、保护人权的目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院工作的不断追求。改革开放40年来,法院办案方式在改变,庭审在改革,但不变的是公平执法,服务群众的初心。
C以科技为翅膀“智慧法院”提速升级
今年夏天,退休老法官邓春英走进康定市法院审判大楼。离开法院20余年,看着威严神圣的审判大楼、先进的信息化水平、高效的审判流程、阳光透明的司法行为,曾经的回忆浮现在她的眼前。
改革开放初期,康定县法院的办公场所只有80多平方米。当时,邓春英和另外5名同事一起挤在一间8平米的办公室里,不少案件都在会议室开庭,案件调解在办公室进行。邓春英说,那时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全院只有一部电话,书记员开庭记录、审判员制作文书都是靠纸和笔。法官外出办案或是送达都靠步行或骑自行车。
2009年9月,康定县法院迁入新办公综合大楼。现代办公设备一应俱全,无纸化办公方便快捷。康定县法院的变化是全省法院变化的一个缩影。斗转星移40年,中国经济实现腾飞,全省法院旧貌换新颜,硬件、软件设施同步不断得到改善。基础建设的更新为法院整体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人性化的诉讼服务,为更好地践行司法为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法院工作插上了翅膀,四川“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提速升级。目前,全省211家法院、900余个人民法庭与全国法院联网,各级法院与各级政法委和公安、检察、司法横向联网,四川法院信息化高速路已经纵横贯通。全省法院数据中心汇聚了近三年的300万件案件、13亿条全量司法数据,为人工智能发展奠定了大数据基础。如今,全省法院基本实现了案件网上办、流程网上走、绩效网上考、监督网上管。全部案件100%上网运行,电子卷宗基本实现同步生成,案件审判执行全过程线上完成,案件在网上程序流转和实体审理过程与纸质流程完全一致,实现了诉讼卷宗的同步化、电子化,让办案过程可视化、透明化,让法官审判权的行使更加规范化。
不仅如此,省法院通过要素式简案智审体系,助力类型化简易案件快审快结。通过对民间借贷、道路交通等占比超过70%的类型化简易型案件,进行要素分解,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析案件要素、智能提取案件事实、分析同类案件关键要素,通过模拟训练得出裁判结果,帮助法官快速作出司法裁判,实现简案简审、快审和智审。跟时代发展步伐,信息科技也运用司法公开和执行工作中。在用好执行网上办案系统、执行指挥平台和网络查控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智慧执行系统,为兑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
2018年9月4日,全省法院2018年度“执行大会战”集中攻坚统一行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后仅6小时,全省211家法院共出动干警8762人、车辆1153辆,执行案件1447件,执结案件632件,执行到位金额40867.51万元。为坚决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全省法院以“一季度一行动”为抓手,开展司法大拜年,失信大曝光等,网上查控、网上追逃、在人口密集区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定制失信彩铃、限制高消费等强制措施,给失信被执行人施加压力。为解决执行工作中法律适用不统一等问题,全省在全国首创“智慧执行”。开展司法拍卖,2016年以来,全省法院网拍成交标的6829件130.8亿元,为当事人节省佣金5.51亿元。
去年,最高法对全国智慧法院建设情况组织开展智慧法院评价工作,四川智慧法院建设指数达到90分以上,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四川信息化3.0版基本实现,四川智慧法院体系和格局初步形成。
D以法律为信仰将公平正义扛在肩上
走进省法院档案室,翻开尘封的照片,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改革开放40年,法院干警制服历经三次大变革,六次改款调整。威武的大沿帽加带肩章制服、2000款的法官袍和西服式制服、2007年的“月牙白”……法官制服变化折射了法院队伍建设前进的步伐。
今年1月3日,省法院214名员额法官庄严宣誓,开始他们作为责任制法官的新旅途。选出员额制法官检察官,是中央一项重大改革部署。2016年,司法体制开始改革,完善专业化审判团队,对司法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员额制。2016年5月29日,全省首批法官检察官入额考试同时举行,1110名法官检察官参加了笔试。目前,全省法院系统入额法官6600余人,本科以上学历6300人,占到95%;硕士、博士717名。通过成立四川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建立员额法官定期遴选、退出和动态调控机制等举措,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已经建成。
在优选出法官同时,全省法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进院庭长带头办案,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充分发挥院庭长办案的示范引领作用。12月17日,省法院在凉山中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一起贩卖、运输毒品上诉案。该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王树江担任审判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检察官冯键出庭履行职务,系全省首例由大法官大检察官同时出庭履行审判、检察职责的案件。反映出司法责任制改革后,院长、检察长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新常态。
今年10月,最高法追授巴中市中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何齐“全国优秀法官”称号。2017年11月23日,何齐在研究案件工作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参加法院工作30年来,何齐依法公正审理各类案件近2000件,尽职尽责、秉公办案。
2016年3月18日,金堂县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周卫东在约见受害人家属的途中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定格在了49岁。31年里,他的足迹遍及金堂200余个村(社区),他坚持“腿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身背国徽、肩扛天平,走遍了辖区的山山水水。
2013年末,“背篼法官”郭兴利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省巡回开展,全省上下掀起了向“全国模范法官”郭兴利学习的热潮。扎根大山27年,郭兴利将公平正义扛在双肩,为方便群众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根据山区农村特点,他长年用竹背篼背着国徽,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巡回办案、宣讲法律,足迹遍布辖区15个乡镇169个行政村,背烂了10个背篼、磨坏了37副背绳、骑坏了5辆自行车。
这样值得学习、铭记的法官还有很多,在逐梦的路上,全省法院干警誓守一方天地,愿护一片安宁。40年来,全省法院以推进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方向,以深化司法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活动,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坚持从严治院,加强法院队伍建设,打造一流过硬法院队伍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时光荏苒,四川法院的每一次进步都见证了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进程。沐浴改革开放春风40年,四川法院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