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把家务事“断”出了名堂,这个法院……

2018-12-26 11:40  来源:甘肃法制报  责任编辑:赵利丽
字号  分享至:

一路变革 不忘司法为民初心——记甘肃省法院司法为民之路

  65-80年代肃南县法院院长索成文参加“六一”儿童节活动

  1998年靖远县人民法院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服务活动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0年来,甘肃省法院紧跟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学习中前进,在思考中变革,然万变不离其宗,全省法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2005年,“公正司法、一心为民”被确定为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方针。

  2013年,“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被明确为人民法院工作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人民法院矢志不渝的遵循。

  为了人民心中的公平正义,为了给人民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全省法院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把司法便民利民的各项举措落实在审判执行的实际工作中,通过每一个案件的公正审判、每一起纠纷的依法化解、每一道环节的司法关怀,让人民群众更加直接、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公平正义。

  送法下乡

  2018年11月公众开放日

    立案登记制:让群众“求告有门”

  立案,是启动司法程序的总开关。有案不立、有诉不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就无从谈起,更遑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应的立案难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2015年5月1日,立案登记制全面实施,从此,法院的大门向当事人完全敞开,当事人可以依法无障碍地行使诉权。

   “没想到立案这么方便,我原打算要等十天半个月才能解决。”2015年5月4日是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后的首个工作日,赵庆元为解决机动车事故责任纠纷,来到天水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立案。接待窗口的立案庭法官听完他的陈述后,很快梳理好材料,并给他出具《立案登记一次性补正告知书》,写明了需要补充的材料。当天下午,赵庆元带着补齐的材料再次来到立案大厅,“只用了五六分钟,就办理好了”。据统计,当日全省法院共计登记立案693件,当场立案登记率超过95%。这一天,揭开了全省法院对人民群众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新的一页,“告状难”被彻底丢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2015年12月秦安县法院干警深入陇城镇凤尾村开展妇女儿童维权法制宣传

   2015年12月25日上午,当事人周某来到定西通渭县法院立案庭,就一起治安行政处罚类案件提交诉讼材料并要求立案,法院对其提交的诉讼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后,认为此案应由兰州铁路法院管辖。

  当事人在定西,立案却要在兰州,在以往这样的事情常常会无形中加重当事人的立案成本与负担。但如今,却在转瞬间得以化解。很快,通渭县法院立案庭与兰州铁路法院立案庭建立了远程视频联系。视频连线成功后,立案庭法官认真倾听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及事实理由后,告知其准备在通渭县法院收取兰州铁路法院邮寄的立案文书材料等注意事项。至此,一起远程视频跨域立案成功立案登记。

  作为诉讼程序的第一步,立案常常让当事人陷入打个官司“跑断腿”的尴尬境地。为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对于“高效简洁”立案的要求,2014年8月,为了便于当时人参加诉讼,解决边远地区当事人或代理人现场立案路途遥远的困难,省高院设立远程视频预约立案室。2015年10月1日,全省法院全部开通远程视频预约立案平台。

  解决了“门难进”,还要解决“脸难看”。多年来,全省法院秉持“立案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窗口立案、网上立案、案件查询、法律咨询、材料收转、联系法官、诉讼费缴纳、便民服务等功能,切实做到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从2015年5月1日至2018年12月20日,全省法院新收各类案件1322430件,其中,2018年新收各类案件459615件,与2014年相比上升了118.48%。

    不断推进诉讼服务“提档升级”

  “您好,您是要查阅11月8日刑事审判庭的故意伤害上诉案件的卷宗吗?……”

  每天,省高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室内,工作人员认真地接听着电话,并不时地做着记录。自2015年7月,省高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开通后,10个固定接线人员、3名法官轮流值守,向社会公众和当事人提供法院方位指引、管辖规定、立案条件、诉费标准、诉讼文书书写格式等程序性、事务性诉讼信息咨询;帮助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联系承办法官,畅通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沟通渠道;经过核实身份信息后,为来电当事人或委托代理人提供相应案件的流程信息;接听、记录来电人反映的案件投诉信息和纪检监察举报信息并转交责任部门、单位处理;收集社会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诉讼服务。目前,全省17家中级法院均已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该热线作为诉讼服务中心重要的一部分,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活动,得到当事人一致好评。

  当事人在省高院立案大厅翻阅诉讼服务指南

  自2015年以来,全省各级法院按照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的工作要求,立足甘肃省实际,因地制宜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推动诉讼服务建设“提档升级”,全省法院诉讼服务工作取得了全方位、突破性、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省法院均已设立诉讼服务中心,全省各级法院诉讼服务大厅面积总计14039.4平方米,人员共计741人。

  近年来,全省各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诉讼服务功能设置更加完善。目前,省高院及大部分中、基层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均按照“走进一个厅、事物一站清”的工作标准,为不同的服务功能设置合理区域,基本设置为诉讼引导区、窗口服务区、便民服务区、当事人等候区、调解速裁区、诉讼接待区、信访接待区和安全检查区等“八大区域”,同时根据当事人不同的业务需求,将服务窗口划分为诉讼引导、立案登记、费用结算、调解速裁、救助救援、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和信访投诉等“九大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

  全省各级法院以智慧法院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引领和支撑作用。2015年10月开始,全省法院先后建成开通了远程视频预约立案平台、“12368”诉讼服务热线和全省法院诉讼服务网。截至目前,诉讼服务大厅、12368诉讼服务热线、诉讼服务网三位一体的多元服务渠道全面建成,诉讼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为当事人提供了一站式、综合性、低成本的诉讼服务。

  全省各级法院立足诉讼服务职能,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实际”的原则,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为当事人和法官提供一站式、集约化、全方位的诉讼服务。全省各级法院结合审判实践,不断完善案件繁简分流和诉调对接机制,全面发挥诉讼服务中心解纷职能,2018年1至10月,全省法院立案前诉前调解案件6629件,立案后审前调解案件23017件,诉讼服务中心速裁案件13173件,在诉讼服务中心及时就地解决了大量纠纷。

   2018年5月20日,省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海波对今后全省法院“云平台”建设和“深化完善智慧法院”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届时全省法院诉讼服务信息化建设将迈向新的台阶,诉讼服务信息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将大幅提升,逐步实现诉讼服务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

    巡回审判:让群众感受“法”在身边

  庆阳是“马锡五审判”的发源地,甘肃省各级法院始终把“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关注民生”作为法院巡回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工作举措,着力把巡回审判打造成“解决社会矛盾、化解邻里纠纷、彰显司法服务、建立和谐关系”的平台。

  “这法庭的审判怎么搬到老王家里了?”

  “听说是因为老王有病,不便行动,法官为方便当事人,特意将审判点设在了农家院。”

  “现在的法院真是越来越人性化。”

  榆中县法院将一场“特殊的庭审”开进了农家院内,引来众多群众的围观,大家纷纷为法院的人性化审判点赞,而这只是全省法院巡回审判地点多样化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全省法院为了方便人民群众,缩小群众与法官的距离,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地点也不仅仅局限于相对的固定场所,对于一些路途比较遥远或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为减少当事人诉累,主动将巡回法庭搬进田间地头,搬进老百姓家里,搬进医院、看守所、戒毒所、公司企业……多样化的巡回审判地点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在身边”。

  “案件在哪里,法庭就开在哪里!”

  马背上的巡回审判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巡回审判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被法律所确立,巡回审判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公平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中起着重要意义。

  由于甘肃省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曾几何时,为了方便群众诉讼,法官带着干粮,赶着马匹,背着国徽、案卷,翻山越岭巡回开庭。在巡回审判制度的实践中,甘肃省各地法院创造了“帐篷法庭”“马背法庭”等多种方式,以深入田间地头、草原帐篷、牧区一线,就地调查取证、就地开庭审理、就地调解执行,就地以案讲法的方式,既减轻了当事人诉累,又方便了群众诉讼,拉近了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切实减轻基层群众诉累,及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2016年2月开始,省高院陆续为全省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法院配发集诉讼服务、巡回审判、法制宣传、执行指挥为一体的巡回审判车辆101辆,形成以人民法庭为点、车载流动法庭为线、基层人民法院为面,“点线面”相结合、全覆盖的司法服务网络。从此,甘肃省法院的巡回审判告别“马背法庭”,步入了“车载法庭”新时代,巡回审判车把法庭搬到了农牧民群众家门口,不仅极大的方便了群众诉讼,进一步提高了办案效率,而且对民族地区法院创新便民利民举措、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次次来到群众身边的巡回审判、一次次亲切贴心的诉讼服务、一次次带着爱心和耐心的纠纷调解……无论时代怎样进步,环境如何改善,全省法院巡回法庭的法官们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司法为民的理念、人民司法的温暖,带到了陇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带到了人民群众的身边,温暖大家的心田。

    庄严法庭里的家事温馨

  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往往“剪不断,理还乱”。而甘肃省法院却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把家务事“断”出了名堂。

   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在全国118个中基层法院开展为期两年的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两年来,甘肃省试点法院在转变审判理念,加强机构人员配置、改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物质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走出了一条化解家事矛盾纠纷的新路子。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调研组在甘肃省陇南、甘南、天水、兰州等地的基层法院调研时,对甘肃省法院开展的家事审判方式改革予以充分肯定,认为甘肃法院通过专业化、人性化、社会化方式化解家务矛盾纠纷的做法,保障了群众权益,维护了家庭和谐稳定,取得了良好效果。

  人民法官成功调解一起牧场纠纷

  不久前,华池县法院立案受理了一起申请离婚案件。妻子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诉请法院解除与丈夫的婚姻关系。调查中,法官了解到,原、被告结婚已达10多年之久,且育有两子,虽然时常发生矛盾,但双方感情有修复的可能。慎重起见,主审法官委托家事调查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深入的走访调查,发现女方常年在外打工,对家庭照顾不够,男方处理事情简单粗暴,有轻微的家暴倾向。

  开庭之初,双方矛盾不断激化,主审法官则根据家事调查反馈的基本情况,分别向双方做起了调解工作,并组织召开家族会议,引导双方敞开心扉。庭审中,办案人员利用休庭间隙,组织夫妻二人观看以往的生活视频,特别是孩子们的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的场景,让夫妻双方泪水涟涟。随后,女方主动撤诉,男方也为自己的行为后悔。

  委托家事调查员、专门制定调解方案、召开家族会议……目前,这些做法正在甘肃省各级法院的家事审判工作中推广。

  甘肃省各地法院积极发挥创新精神,普遍建立了家事审判规则制度,完善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了庭前评估和心理疏导机制,家事调查员、离婚冷静期等符合家事审判特点的程序机制,家事审判改革亮点纷呈。在设施保障上,各法院设立会客厅式的家事法庭、圆桌少年法庭、温馨舒适的调解室及心理辅导室,营造出温暖祥和的氛围。全省各级法院坚持家事审判“调解优先”,创新完善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各级法院重点与妇联、街道办、村委会、社区等加强联系,建立协调机制,让家事纠纷多方参与、多元化解,成为了一种新常态。

  人民司法为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全省法院将从人民最关切的问题出发,运用互联网思维破解司法难题,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司法便民、利民、惠民措施,让人民群众获取更便捷、更廉价、更个性化的诉讼服务,让群众更加便捷地行使诉权,更加直接地监督司法活动,使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文字供稿:虎文心)

最新通报!嫌疑人劫持公交动机查明,检察机关 ...

司机被刺伤后打开车门让所有乘客下车,目前公交部门已经启动紧急预案,正全力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处理。

死刑!维持原判!陈建湘故意杀人案二审宣判!

对陈建湘的死刑判决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用政法新媒体的春天,带来政法事业的万紫千红!

我们必须为共和国守住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你办的其实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

这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它体现的是法律人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