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骑着自行车赶了五六公里路,终于在火车开动前两分钟将嫌疑人抓住

2018-12-20 14:29  来源:海西州公安局微信公号  责任编辑:赵利丽
字号  分享至:

  从懵懂青涩到满鬓白发;从上白下蓝的中山装到藏青蓝;从老永久到警用装甲车;从一穷二白到信息化、大数据。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他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每一项成果,见证了柴达木号巨轮的行稳致远,见证了青海海西公安工作的不断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对改革开放40年的切身感受。

  李宝峰,男,汉族,1977年6月出生,2005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公安局希里沟派出所所长,三级警督。

  记得2005年11月的时候我刚来海西州乌兰县公安局希里沟派出所,我的师傅曾对我讲过,他当时来到乌兰县这座城市时什么都没有,气候条件非常的恶劣,最高的楼层是三层,交通工具还是凤凰牌自行车,大部分地方还是田地……

  风云激荡,旧貌换新颜。一座座破败的小村落,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一辆辆破旧的自行车,变成了豪华的小汽车;一片片破旧的砖瓦屋,变成了一栋栋气派大楼。今日的海西乌兰,大量游客涌入,交通便利。谁又能想到,曾经被峻岭阻隔的山区,如今成为喧嚣而繁华的城市。

  多年的奋斗,改革开放春风化雨,让成果的种子遍地播撒、遍地开花。我,作为乌兰县公安局希里沟派出所的所长,我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呵护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尽管工作平凡,所做之事也并不轰轰烈烈,但我会努力守护好改革发展的环境。

  我们希里沟派出所,在岁月的雕琢下,饱经风霜的发展后,也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作为警队里的“七零后”,我们一直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虽然没有经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但只要提起那段峥嵘岁月,身边的老民警总会都不禁感叹,当时警队面对“出警慢,办公难”的困境,我们凭借着一股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韧劲,解决了工作当中遇到的所有难题。当时的一身“橄榄绿”,承载了一代人民警察的回忆;如今的一身“藏蓝色”,谱写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华丽乐章。时光更迭,带走了脚蹬的自行车,送来了迅速的出警车,但始终不变的,是希里沟派出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历经着岁月的磨砺,愈发熠熠生辉。我们每位公安干警,在风雨潇潇的路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也从来没有蜕变自己的一颗爱党爱民之心。

  魏海明,男,汉族,大学文化,1978年2月出生,青海省湟源县人,1998年7月从事公安工作,三级警督警衔,200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海西州格尔木市公安局站前路派出所民警,副主任科员。

  2010年10月,我因工作需要调往站前路派出所。当时的派出所内警力不足,没有专门经费,出警时没有执法记录仪,遇到不实诚的当事人,受到刁难,甚至受气窝火也是哑巴吃黄连。

  如今大家的待遇不断提高,民警、辅警也配备配齐了执法记录仪,执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既取得了现场执法取证效果,可以及时收集固定证据,还原事件真相,又可以警示震慑违法嫌疑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有效地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去年起每个城区派出所安装了执法记录仪视频上传终端,可以长久保存视频资料,还和执法办案系统相关联,每一起案件、每一次出警都有执法录音录像,客观真实明了,方便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

  还有一点感触是案件执法质量考核工作抓的越来越紧了,每季度考核时,都会抽调民警成立专门的考核机构,统一评判打分,还要全局、全州、全省排名,通过加强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落实了执法责任,提高了执法质量,促进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督促广大办案民警不断提高办案质量。

  抚今追昔,改革开放40年的成绩显著,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在公安工作发展进步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刁彤,女,满族,1970年9月28日生,中共党员,辽宁凤城人,现为海西州都兰县公安局宗加派出所副主任科员。

  自1991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我先后在都兰县公安局宗巴派出所、香日德派出所、宗加派出所从事户籍员、内勤、管区民警工作。

  刚到宗加派出所,我就接管了“老宗加”管区,管区面积大,距离派出所有60公里。那时候,派出所的硬件条件很差,车况更差,同事调侃说:“我们的警车是除了喇叭不响,哪里都在响。”就是这样的警车,陪伴着我和同事们一路颠簸一路尘的奔忙在处警路上。

  现在派出所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了,办案区规范化建设、配备了越野性能较好的警用车辆,我们派出所民警去年也搬进了新修建的民警周转房。以前“以所为家”,是因为路程、工作环境等条件限制,那是艰苦与坚守;现在我们也依然“以所为家”,那是团结与责任,这个家很温暖。作为“家”里的大姐,我也欣喜地看到,分配到我们所里工作的年轻民警,很好学、很能干,迅速成为了业务骨干,同时我也在向他们学习工作上的“新技能”:网上执法办案、“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录入……

  28年,我亲身感受到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基层民警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变化,基层派出所工作虽然要求越来越高了,但我们生活环境的治安状况、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一直在不断攀升。公安工作现在已经进入了“颜值担当”的时代,基建设施和公安装备越来越好、民警的素养和执法公信力越来越高、公安形象正义威严并愈加亲民。我也快要到退休的年龄了,希望年轻同志继续传承和发扬热爱高原、奉献基层、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践行诠释“公安担当”,谱写新时代服务高原发展、服务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刘丽莉,女,38岁,汉族,2001年参加工作,200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至今担任海西州大柴旦行委公安局户籍民警。

  改革开放40年来,顺应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今天我们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体魄完成为民服务的使命。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我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始终不忘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神圣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群众的疾苦记挂心间,严格履行服务承诺、对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积极推行警务公开,不断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全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户籍室是基层公安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也是展示公安队伍形象的窗口。服务态度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警民关系的和谐。”刘丽莉说。凭着在户籍内勤岗位工作18年的经验和对公安事业的极大热情,摸索总结出“接待要热心、工作要细心、解决问题要耐心”的“三心”工作方法,把户籍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每天面对各个层次、不同年龄、性格各异的办事群众,始终满腔热情。刘丽莉说:“每位来办事的群众都要同等对待,否则,群众不仅对我有意见了,而且对公安工作都有意见了”。

  40年的历史变迁,公安窗口也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不断的寻求突破,“便民服务措施”、“阳光警务”、“掌上互政”、“放管服”等各种便民措施层出不穷,刘丽莉说:“把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渗透到自己所办理的每一件业务中,以真诚换得人民群众对警察的理解、信赖、支持,让群众通过“窗口”感受到党的温暖,达到警民互动的效果,谱写民警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动人诗篇,成为新时期公安战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哈兴涛,男,汉族,1967年4出生,中共党员,1987年7月入警,先后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公安局昆仑路派出所、柯鲁柯派出所、新城派出所、长江路派出所、刑侦队、国保、指挥中心、情报中心任职工作,现任德令哈市公安局警务督察大队大队长。

  1987年7月,我从警校毕业分配至海西州德令哈市公安局工作,那时的德令哈公安局是海西州乌兰县公安局的一个分局,全局仅有26名民警。我被分到河西派出所后,所里一名年轻的民警骑着一辆“东海”三轮摩托车接的我们,走到半道上过了一道坎儿摩托车就熄火了,再也没发动着过,无奈我们推着摩托车来到了我工作的河西派出所。派出所一排土坯房,墙根因盐碱和风蚀的原因,出现一条虚土面的凹槽,似乎一用力墙就要倒塌的感觉。办公室就是一间仓库改装的,屋顶的木质三角大梁裸露着,拐角处隐约还能看见蜘蛛网,我们五个人挤在大仓库内开始了我的警察生涯。

  记得有一次我们破获数起盗窃电视机、录音机、煤气罐的案子,得知主要犯罪嫌疑人即将乘坐火车离开德令哈,我们几名年轻人,二话没说骑着自行车一阵风似的赶往五六公里外的火车站,终于在火车开动前两分钟赶到了火车站,最终将嫌疑人从行驶的火车上硬生生抓了下来,使得案件顺利告破;起获赃物时局里只有两台车辆,一台在西宁出差,另一台进了修理厂,那时候德令哈街上还没有出租车或其他人力车,我们只有骑着自行车到案犯居住的农村把被盗物品一趟一趟捎回局里。

  近期,海西州公安局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秋风行动”,力争在春节前抓获一批在逃人员,作为督察的我,亲临一线办案单位对“秋风行动”的开展进行督导,在我督察的同时,有感于现在科技的发达和信息程度之高。我们的队伍正在依靠科技、应用科技奋战在公安工作的前沿。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海西州德令哈公安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如今高清视频、电子卡口、网络预警等等高科技产品装备到各个警队,大大提高了侦查破案的能力,近几年内的所有命案全部告破,现如今德令哈的社会治安非常平稳,人民群众安全感大幅度提高,“万方乐奏有于阗”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一片和谐。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