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书柜,偶然看见一本厚厚的泛黄工作笔记本。
信手翻来,工整而又略显稚嫩文字是那么的熟悉,原来上面记录的是我上个世纪末的一段工作过往。看着笔记,尘封的记忆顿时打开了……
“1997年4月23日,晴。今天是我到碧山乡报到的第一天。书记乡长让我去司法所见习,并下了命令:一周内遍览所有调解档案,尽快熟悉掌握司法所里的法律书籍,一周后要开始从事司法助理员并主持司法所工作。怎么办啊?来自农村的你,怕了吗?只要心往中间摆,不偏不废,应该不难!”短短几行字、大大的感叹号,透出了我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之后笔记本里开始记录我如何自学制作询问笔录、调查笔录、调解笔录、调解协议书以及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的哪些细节及技巧等。慢慢看下去,我处理过的一些邻里、家庭、农村生产生活小纠纷开始出现,间或也穿插几句调解心得。而这些,都没有勾起我过多记忆。因为若用现在眼光来看,这些心得,好像都很“菜鸟”,看了徒然发笑罢了。
就在我准备合上笔记本时,突然一段文字进入我眼帘:“99年7月24日,晴。枧溪村邵某来我处反映:同组余某盗了他家树。据邵某说,昨天看到余某运下山一板车树,有一根像是他多年前标记过的界址树,应该是他家的。而且他也上山核实了,两家山场间界址树确实被砍了,界址也被毁了。明天我得去现场看看。”
这件纠纷很有代表性,我至今还记得。看山场那天,天气特别热,我、双方当事人、林业站工作人员、村长翻了好几座山才到达争议山场。顾不得已经浑身汗透,我们立即展开了调查工作,发现该山场确实有一些树被砍了,但不能确定是不是界址树。
就在大家都用无奈的眼光看着我时,我让双方将山场承包证掏出来,可是一对照,却傻眼了,原来邵某、余某证上登记的界址属于“上边你靠我”、“下边我靠你”类型,界址标志物就是双方分山时共同栽下并约定都不得砍伐的界址树。而1982年山场到户时,村长虽也在场(当时他还是生产队长),可他除了记得当时此处是荒山、也见证过双方栽下界址树外,早已记不清哪里才是真正的界址了,更遑论那棵是界址树了。
看到我们一筹莫展,又看着满山的树,余某一口咬定他砍的就是自己90年代初栽下去的自家树,没有砍过界,山场上手那几棵才是界址树。邵某一听,显得很着急,认为余某昧了良心,因为上手那些树是他家与余某家于90年代初同时种下的,双方为此发生了激烈争吵。我让大家保持安静,之后独自找了一个背阴处进行思考。忽然,我眼睛一亮,想起树木是有记忆的,那就是树的年轮。既然界址树和补栽树相隔8、9年,树木年轮肯定是不同的。于是我让邵某、余某再次作笔录,确定双方补栽树和栽下界址树时间,经双方签字后,我才将自己想法和盘托出。经核实年轮,最终确定余某确实将界址树砍掉了,而且砍过了界。为此,我们就在山上为两家进行了重新山场构图、制作了调解协议。当然,余某所砍的树也还给了邵某,并接受了林业部门处罚。
“纠纷调解,第一要学会博感情:无论是收税、三提五统,还是从事其他工作,要主动向群众招呼一声、拍一下肩、到院子里坐一座;只有日常与群众熟识了,一旦发生纠纷,就能很快说上话,劝和也快。第二法律知识要熟悉,依法调解是根本,要多与法院、公安同志们探讨一些案例,毕竟熟悉的病灶多,看病才能快。第三要鼓励村里老人参与我们的工作,年轻人之间发生纠纷时,往往血气方刚,不听劝、易激化,让村里老人参与进来,老人骂一句比我们说半天都管用。第四要多动脑,纠纷调解虽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但处理不好会酿成大事,要多了解双方经历、多动脑子想办法,才能开对锁、处理好。”“明天要到时村去处理茶山纠纷,要买一些菜带去队长家,队长家也很困难啊。”“哎,天公不作美,下雪了,自行车是骑不了了,得坐‘11路车’(步行)去调解程某与邵某的邻里纠纷了。估计要穿雨靴,鞋子湿了,可不好受。”……
看着、翻着,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太快了!晃眼间,这本笔记本已保存了18年,而我也快奔50了。
在这期间,我们这里的调解工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调解组织已经建到村,网格信息员已建到组;群众遇到纠纷再也无需跑几十里路才能反映,或一个电话、或告知网格员一声就能很快息纷止争了。调解方式也很多样,诉调对接、公调对接、裁审对接有很多。下乡再也无需坐“11路车”了,水泥路、柏油路四通八达。农业税、茶叶税、三提五统早已取消,农民种田还能享受各类农业补贴……
溜走的这些时光岁月,让我体味到了这个时代变奏曲的力量和深度。
沉思中,我重新翻到这本泛黄笔记本的第一页,我想再看一遍“来自农村的你,怕了吗?只要心往中间摆,不偏不废,应该不难!”因为,这一句话虽然文理不通,但它却能激励我,永葆初心,努力工作……(江松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