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全国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揭晓!指尖“神探”王一获此殊荣

2018-12-19 20:47  来源:甘肃长安网综合  责任编辑:赵利丽
字号  分享至:

   5000万次网络投票加专家评审,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正式产生!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公安局王一同志获此殊荣!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去伪存真探究真相的指尖“神探”王一。

  王一,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指导员。三年间,他勘验各类现场629起,利用痕迹物证破获本地案件60起,出具痕迹物证检验鉴定72份,全部被法庭采信。2014年以来,他发送的指纹比对数量达9万余条,通过指纹比对破获本地和外地案件541起,其中公安部发布的全国涉爆涉恐具有重大影响的B级紧急协查案件6起,现场B级紧急协查案件2起,故意杀人案件现场指纹协查6起,抢劫、强奸、绑架、投毒等八类暴力案件和特大盗窃案件57起,比中破获的案件涉案价值近一千万元。2015年,他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技术人才一等奖”;2016年11月,被公安部评为首期全国“公安楷模”,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延伸阅读

  记静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图侦中队中队长王一同志

  本网讯(通讯员 樊鹏程)

  有一种信念,让他痴迷于指尖;

  有一种力量,让他倾心于纹路;

  有一种情怀,让他执着于轨迹。

  这是战士的信念,警魂的力量,公仆的情怀。上善若水,大爱无疆,是他千里之外给同行证据支援,是他抽丝剥茧给案件溯清正源,是他日夜兼程将嫌犯绳之以法。他是去伪存真中探究真相的指尖王者,他是公仆情深里兑现诺言的警魂行者,他是淡泊名利间诠释奉献的轨迹寻者,他就是平凉市静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图侦中队中队长王一。

  王一同志系列报道之一:

  指尖的王者

  静宁,古谓之成纪,为华夏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今为陇上金果名乡。自古以来,这里英才辈出,而今,在这方2000多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常年活跃着一支被誉为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尖刀连”--静宁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

  多年来,年轻的刑警们用满腔忠诚、无声誓言和雷霆铁拳守卫着桑梓大地的静谧安宁,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无数个保家安民的警界丰碑:先后荣膺省级“2007-2008年度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省命案侦破先进集体”、市级“清网行动”先进集体、“DNA、指纹破案先进集体”、“集体二等功”等荣誉。就在这个优秀群体里,有一位被全省警界誉为“指纹神探”的技术民警--王一。

  这位华发早生、貌不惊人、不善言谈的中年男子坚守刑侦技术岗位15年,用无限的忠诚和无比的执着,谱写了一曲曲破案打击的奉献之歌、青春之歌、战斗之歌!先后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技术人才一等奖”;被省公安厅授予“全省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并荣记个人一等功;被市委政法委授予平凉市“十佳人民警察”称号;被县委授予“全县政法系统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火眼”锐从磨砺出

  王一从事刑事技术工作,缘于一个偶然的机缘,2003年静宁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从全县公安干警中抽调民警加强刑侦力量。听到这一消息,天生喜欢挑战的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放弃竞聘城关派出所副所长的机会,申请调入刑侦大队做一名刑事警察。然而,此时的他对技侦工作只是一知半解,但正是这一全新的征途启步,开启了他人生的华丽转身。他自比门外汉、甘做小学生,从零开始,从基础学起,从弓、箕、斗、点、眼、沟、弓形线、环形线等等学起,通过一次次现场看指纹、提指纹,一次次观察、分析、对比,日积月累中,他不仅仅能快速准确的比对出嫌疑人,而且能够根据纹路的不同特征,判断出性别、年龄、左右手,还能初步推断出这个人的职业特点。比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他们的指纹会比较粗糙,而脑力脑力工作者,他们的指纹就相对清晰。

  当记者第一次看到王一时,他正在电脑上聚精会神地看放大了的指纹,嘴里不停的念叨“这个指头肚应该是受过伤的……”然而记者走到跟前时,发现这是一个残缺的指纹,图像特别模糊。当记者叫了声“王队长”时,他才慢慢转过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刚才太投入了,没看见你进来”。刚刚40岁的人,头发已花白,尤其两鬓间全是白发,两个眼睛由于长时间盯着电脑,布满了血丝,但两眼依然给人一种凌厉与清澈。当记者问:这工作看起来特别枯燥,你是怎么坚持的?他说:在技术人员眼里,这些指纹不是一个个简单的纹路,而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我们能和他对话、交流,能够带它重构现场、维护正义。

  刑事技术工作单调孤独、待遇偏低,王一却一干就是十年。刑事技术民警经常为看现场疲于奔命,就谈不上深入研究,王一却就是不信这个邪,他工作之余,就一头扎进痕迹室,对着马蹄镜分析研究,盯着电脑比对轨迹,十年来的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终于迎来一个个收获,从“菜鸟”走到“神探”。近五年来,他圆满完成了627起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工作,提取现场指纹106案380枚,DNA生物检材18案60余份,指纹比中直破本地案件180余起。2013年10月,全省“NEC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建成以来,他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共计发送指纹询查信息10万余条,比中案件现场指纹429起,其中公安部发布的全国涉爆涉恐具有重大影响的B级紧急协查案2起,故意杀人案件现场指纹协查6起,外省协查案件247起,本省外县市协查案件152起,本地案件26起。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静宁县刑事侦察大队科学技术室,从警力短缺、设备简陋的“一穷二白”走到如今的“全国一级刑事科学技术室”;从只有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走到今天的“王一工作室”;从单枪匹马、独自奋斗到而今的团队作业、比肩战斗。几其艰辛、几其酸楚,这是执着后的“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是独守后的“凤凰涅槃”!

  咬定“指纹”不放松

  俗话说: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王一说:对于我们图侦工作,就是要看为案子侦破提供了什么。要破案不仅要念好“勤”字诀、“苦”字诀,更要有咬定“指纹”不放松的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刑侦技术人员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执着,要有敢于为“纹”消得人憔悴的坚守。只有众里寻“纹”千百度,才能蓦然回首揪出嫌疑犯。2010年1月以来,静宁县人社局、运输公司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电脑被盗,经济损失巨大,静宁县将现场提取的指纹及时发送协查,通过王一提取的“20100317孙建平农机销售点电脑被盗案”现场指纹被内蒙古乌审旗比中书名为“高军”的嫌疑人,后将比中的人员十指调取后在库内倒查比对,又比中5起本地案件,但由于十指人员信息错误,四年来一直未锁定嫌疑人。王一对此一直记着,并和队友开玩笑“誓将此贼抓捕归案”。一个偶然的机会,2015年9月王一在公安部组织的山东烟台指纹培训班讲课期间,带着案件在烟台市公安局NEC指纹中心7000万的大数据库内进行查询,比中新疆和宁夏采集的署名为“古发仁”和“古发红”的静宁籍犯罪嫌疑人十指,一举破获了本地6起失盗案件,远在千里之外的他紧急给静宁县刑警大队大队长马世繁拨打电话,静宁县刑警大队迅速启动“古家兄弟”抓捕行动。后根据嫌疑人活动轨迹发送宁夏警方倒查比对,又比中一起宁夏金凤区“20110806金凤区工业园区普麦特混凝土公司电脑被盗案”,该案件虽为零口供,但油墨捺印唯一,证据确凿,逃逸5年之久的古家兄弟终于在2016年1月5日落网。

   “指纹鉴定工作有点像人们上网时,利用百度搜索的功能。”王一揭秘,每一枚完整指纹上有70到180个不等的特征点。电脑比对指纹,就是利用特征点当作关键词来查询。要在数以百万计的指纹当中找出可疑指纹并且比对上,就跟百度搜索一样,得看你输入的关键词是否合适。只要有现场指纹,无论案件发生在何时何地,终有一天会被百度出来。2014年1月6日,王一下载公安部下发的1997年1月26日新疆乌苏市白杨沟煤矿故意杀人案B级现场协查指纹查询比对,比中新疆籍犯罪嫌疑人李某的右手中指、左手中指,经立案地、公安部复核,比对结果认定同一,时间跨度达17年。2016年1月25日比中一起1989年11月13日陕西省宝鸡市经一路16号陈阳商店被盗14000元特大盗窃案协查指纹,查获犯罪嫌疑人白某某,时间跨度长达27年。

  在同事眼中,这个总爱拿指纹说事儿,爱跟指纹较真的老男人就像大街上的算命先生一样。仔细端详起王一的神情,再听他云山雾罩、滔滔不绝地说着指纹的事儿,还真有相者风范,但是王一却是个特殊的算命先生。他能从指纹弯弯曲曲的线条中看出其蕴藏的无限奥妙和玄机,他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让一起起疑案水落石出,让一个个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平凉市静宁县委政法委供稿)

  来源:平凉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