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有了“身份”后,戒毒的她获得“新生” 成为“禁毒志愿者”

2018-12-19 13:19  来源:南方法治报  责任编辑:黄海英
字号  分享至:

阿欣被容桂派出所聘请为“禁毒志愿者”。

  今年42岁的戒毒人员阿欣(化名)被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派出所聘为“禁毒志愿者”。收到聘书后,她马上开始了“禁毒志愿者”的工作,在容桂一处公共场所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挂起宣传禁毒的红色横幅。

  看着横幅上“远离毒品”的字眼,阿欣思绪翻滚。1992年第一次吸毒,她就跌入了深渊,没有身份证、户口,加上毒品侵蚀,她觉得自己每天都如同行尸走肉。2016年,阿欣得到容桂派出所戒毒民警的帮扶,加上容桂戒毒康复工作志愿者的帮助,走上了“戒毒之路”,还向容桂派出所申请户口。1976年出生的阿欣,42年后的2018年终于拿到了身份证,还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缺乏母爱坠入毒品深渊

  1976年出生的阿欣,6岁随着母亲来到顺德容桂,“我出生时母亲没有帮我办理任何证件,我一开始就没有身份。”阿欣说,来到顺德,母亲找到伴侣,阿欣也有了养父,在养父的帮助下,她顺利在容桂上了小学。小学时期,阿欣非常调皮,经常逃课,“母亲不管我,养父也管不了我。”阿欣14岁时生活发生巨变,母亲突然不辞而别,养父告诉她母亲去了加拿大,“到今天我还恨她,生了我,不给我办证,不管我,最后还丢下我去了国外。”阿欣说。

  事情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糟,养父虽然对阿欣不错,却无法约束她。后来,阿欣辍学了,还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我还被他们怂恿去养父家偷钱。偷钱后,我就知道我整个人完了。”阿欣说。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16岁的她被朋友拉去番禺某度假村,还被怂恿吸食毒品,“我什么都不知道,连毒品是什么都不知道。”阿欣说。这一吸就是一整个月,每天都在度假村吸毒,阿欣虽然才16岁,却已是吸毒重度患者。

  一个月后,“免费毒品”不复存在,阿欣开始为毒品不择手段,最终骗到疼爱自己的养父身上,“我骗他说我赌钱了,欠人钱,需要1万元还债。”阿欣记得说这句话时是2000年,养父从家中赶来容桂一个市场,给了她1万元现金,之后义正辞严地告诉她:“我和你断绝所有关系,你以后别来找我了!”阿欣知道,这世上最后的亲人也离开了自己。

  强制戒毒生命勉强延续

  2000年,阿欣已被毒品折磨得奄奄一息。一次在街上,她那典型的“吸毒脸色”被容桂巡防队员发现,被强制验尿发现是吸毒人员后,阿欣开始了强制戒毒人生:2000年强制戒毒半年,出来后又复吸;2002年被送到三水强制戒毒2年,出来后不久又复吸;2006年又被送去三水强制戒毒,2008年回归社会;2014年再次被送去强制戒毒,2016年回到容桂。

  回想起这段经历,阿欣认为不断“戒毒——复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身份证,“我什么都没有,无法找任何工作,只能重新吸毒。”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强制戒毒也让阿欣的生命勉强得以延续,阿欣身边很多“毒友”都在复吸毒品的过程中丢掉性命,阿欣长期在三水戒毒,连续多年接触不到毒品,幸运地逃过一劫。

  阿欣回忆起这段日子,就说自己“是个鬼不是人,想死死不了,活着很难受。”但她又说:“在戒毒所接触不到毒品,身体总算是好了些。”

  戒毒民警给她全新希望

  2016年强制戒毒后的阿欣回到容桂,心里对未来还是一片茫然,但她已下了决心:“我要彻底戒毒!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我有一个戒了毒的男朋友,顺德本地人,坐骨神经有问题,不能工作,需要我照顾。”阿欣第一次找到了责任感,如果自己戒毒成功,等于“一次救2个人”。于是她找到容桂司法所寻求帮助,司法所将她推荐给容桂派出所专门从事戒毒工作的禁毒民警。

  禁毒民警的出现让阿欣感受到多年未见的阳光,“我说没有工作,禁毒民警说一定会帮我找;我说没有身份证,禁毒民警说帮我想办法。”阿欣回忆起这一幕,倍感温暖。临走时,禁毒民警给了阿欣200元,让她先安顿好,阿欣心里很感激,又小心翼翼地说自己没有交通工具,上班会很不方便,“结果禁毒民警就给了我一辆单车,我当时真的很感动!”

  更大喜讯在后面,禁毒民警说帮阿欣找到身份,并不是说说而已。在容桂派出所户籍民警的帮助下,依照国家相关文件,阿欣在2018年初拿到了自己人生第一张身份证,“这是一个人的证明!”阿欣说:“我可以重新做人!”阿欣告诉记者,20多年的吸毒经历让她看到很多吸毒者根本不关心“身份”,有的人丢掉身份证,有的根本就没有身份证,有的甚至卖掉自己的身份证,“吸毒已让自己变成鬼,身份证有什么用?”阿欣说。

  刚开始工作时,没有身份证让阿欣遇到了很多麻烦,虽然有禁毒民警的协助,但她依然感到生活艰难;2018年拿到身份证后,阿欣真正感觉到戒毒肯定成功,她现在对社工及民警的口头禅就是:“我肯定行!不相信我?我可以随时去验尿!”

  新政策让她拥有了身份

  阿欣不知道的是,容桂民警确实给了她很大帮助,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2015年12月31日为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下发并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容桂派出所民警史翠流告诉记者,获悉阿欣的情况后,结合国务院和公安部的文件精神,“按照法律规定,我们先对阿欣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首先要证明阿欣“无户口”的情况。容桂民警进行了大量调查核实,发现阿欣是四川人,但由于其母亲长期失联,无法知道阿欣具体在哪个地方出生,属于真正的“无户口”;第二步则是阿欣必须有长期居住在容桂的证明,史翠流与同事从居委会、邻居和学校等方面都找到了阿欣的证明材料,另外阿欣的养父也予以证明了;第三步,要求阿欣必须在容桂有固定住所,“她的男朋友是容桂人,她也住在其容桂家中,这个我们也进行了调查核实。”史翠流说。

  经种种严谨的程序,阿欣终于在2018年初拿到人生第一张身份证。

  做志愿者劝青少年远离毒品

  民警与社工的帮助让阿欣“由鬼变成人”,阿欣还接到容桂派出所的聘书,成为“禁毒志愿者”。阿欣决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青少年上课,劝诫他们远离毒品。阿欣告诉记者,自己都准备好了“讲课提纲”。第一是一定要认识毒品,当初自己就是什么都不知道才毫不犹豫地吸食毒品;第二则是告诉女孩子,吸毒不仅会死人,还会伤害皮肤、伤害牙齿,会让人变得又丑又老;第三是告诉孩子们,家庭很重要,任何时候都要在家人身边,不要逃课,不要离家出走。

  “你还有想实现的愿望吗?”记者问道,阿欣想了很久,最后小声说:“史警官有我养父的电话,但他现在还是不想见我,不想认我。”又停顿了下:“我会努力,戒毒一年、两年、三年……,我想以后总有一天会见到他,我想当面和他说一句‘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