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从靠“双脚丈量”到用“大数据破案”——新老几代警察讲述公安工作时代巨变

2018-12-18 22:32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1966年底,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干沟区公社鸡场村发生一起命案,死者是该村村支书。报案的村民走了半天的路程才到达公安局。民警把村民反映的情况记录好后,报到上级部门,等领导研究确定后,才开始派人下去调查。那时候,一般来说,从接警到民警赶到现场,时间都在两天以上。”

  在清镇市公安局,82岁的退休老政委李淑益给记者讲述几十年前他参与侦破的一起案件。

  “由于当时没有什么技术手段,破案基本上靠走访,每天要走访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鞋子都走破了几双。最终,案件的侦破用了一个月零四天”。

  “那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李淑益说:“全局的交通工具只有几辆自行车,直到1985年,也仅有警用车1辆,还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旧车。”

  “老政委说的是啊。”66岁的退休老派出所所长王天寿接过话茬,“我刚当警察时,清镇公安局的办公场地还使用的是民国时期的黑神庙,办案更多的是借助群众的力量,所有材料靠手工审批,派出所的民警经常走路进城送批案件,出现场时,收集证据往往来回要走上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路程,派出所唯一的一辆自行车还没有手刹,想让自行车停下得靠双脚……”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清镇公安局变化巨大,办公条件、警务装备等不断改善。

  先后修建了局办公大楼、各基层派出所办公用房,今年9月,又对全市17个派出所进行维修、改造、完善、升级,共投资800余万元进行“新时代派出所”建设。目前,部分派出所值班室、驻勤室、办案区、办公室、民警辅警备勤休息室已经基本建设完成,食堂、洗衣房、沐浴室、健身房、休闲区等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建设完善中。

  1989年3月,建立了信息指挥中心,1997年10月增设110报警服务台,2007年完成“122、119、110”三台合一。从今年开始,报警电话从接听到处理,短短3秒之内,接警信息就能到达事发地最近的网格警手持终端上,网格警迅速出发,最快一分钟就能赶到现场。

  2005年前后,执法办案发展为电脑审批,2009年有了全省统一的执法办案系统并持续升级完善,所有卷宗资料及审批事项通过公安网直观呈现在审批人员和监督民警眼前,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促进了执法办案的公平、公正、公开。

  如今,从城市到乡村,覆盖全市的视频“天网”系统,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一旦有案情发生,视频侦查人员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破案率也从以前的50%上升到了90%,重大案件更是100%破案。

  2017年8月15日,清镇市公安局刑事技术科接到红枫湖派出所通知,白泥村发生一起超市盗窃案件,请求出勘现场。

  “我们到达现场后,发现超市的窗户条被毁坏,又在卧室地面发现了一滴血迹,通过现场遗留的痕迹和物证,我们分析犯罪嫌疑人应该是通过窗户进入房间,在翻窗时不小心被窗条划伤,因此在地上留有血迹。”

  清镇市公安局刑事技术负责人孟元华介绍说:“通过对有价值的痕迹物证进行检验鉴定和DNA比对,警方很快就通过数据库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方某,并将其抓获归案。”

  据了解,该局刑事技术科1989年底成立时,只有两个技术员,一间办公室和几条长板凳,最值钱的就是一台相机。如今,已发展为拥有法医室、痕迹室、档案室、图像室、备勤室、会议室、情报资料室(远程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情报信息查询中心等,正在建设的DNA大楼达800余平方米,并有警犬中队,设有搜爆、治安两个科目,2014年达公安部全国一级示范技术室。

  今年1月至今,刑事技术科共出勘现场574起,录入现场1294起,指纹比对抓获犯罪嫌疑人42人,DNA比对抓获61人,足迹串并6人,体检验105具,指纹鉴定18起,跨区域协作信息388条。

  “是啊,刚才我讲述的那个案件如果是现在就简单多了,采用科技化、信息化,天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很快就能锁定嫌疑人。”回望几十年前的工作条件、工作方式,李淑益感慨万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力日益强盛,科技日新月异,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在新的历史时期,相信我们的公安工作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