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公里雪山路,几抹“荧光绿”身影,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守护一个民族的发展生命线,被独龙族当作最值得尊敬信任的——独龙江新“玛门”(“玛门”独龙族语意为“警察”)
“山里来了新‘玛门”
20平方米办公生活用房,两名民警、一辆警用摩托车,是2013年5月独龙江交警中队成立时的所有家当。
冬季雪封山,无电、无网络、无移动通信。很多时候,一忙起来错过了食堂饭点,连饭都吃不上。这是当时民警面对的生活环境。
比这个苦恼焦心的,是独龙族群众对交通法规、安全出行意识的淡泊。
中队进驻前,当地机动车无证驾驶高达70%,机动车违法载人、驾驶室超员现象超过60%,摩托车落户上牌率不到20%,携带戴头盔率不足5%。
大山来了交警,要求汽车、摩托车主按规定上牌、登记,遵章行使。对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独龙族群众而言,这些都是稀奇事。
2013年11月底,民警到龙元村摸底排查,走到村民李花英家,任民警怎么喊,李花英就躲在门背后不理睬。“语言沟通有障碍,他们也不知道交警是干什么的,还认为是来收罚款的。”中队长张红辉说。
后来,中队招聘了3名独龙族协警,负责与独龙族群众的翻译交流工。于是,独龙江峡谷村寨,就有了无数次这样的场景:一幅交通事故案例展板前,民警用汉语宣讲交通法律法规,独龙族协警用独龙语翻译给群众。
“有序出行环境的形成,要从群众的交通安全知识抓起,让群众‘尊法、守规、明礼’”。张红辉说,中队在重点整治机动车违法载人、违规行使,摩托车主不戴头盔行使,依法取缔三轮摩托车的同时。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大喇叭”工程,在村和部分自然村设立了“道路交通安全广播站”,将交通安全知识刻录成独龙语宣传光碟,发放到所有村委会,定时播放。还在每个村设立了交通服务点,由村干部担任兼职交通协管员和联络员。聘请了交通法规副校长,开展校园“小手拉大手”教育宣传。以发生在独龙江的交通事故为内容,制作图文并茂的交通事故警示教育展板,巡回宣讲,以案释法。让独龙族群众对违规驾驶的后果有了直观的感受……织就了一张覆盖全乡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网。
2013年12月31日,民警上路巡查,发现一名背着东西赶路的独龙族学生。交谈中,了解到学生的父亲有一辆拖拉机,但他没让父亲来接,因民警在学校向他们宣传过,拖拉机载人是违法的,所以他宁愿步行18公里回家,也不愿父亲违规接他。
“那一刻,我非常自豪。觉得自己的一切辛劳都是值得。”张红辉说。
五年来的坚守,使独龙江乡交通安全法律意识普及率达到90%。
如今,独龙族群众拿摩托车驾照时,到中队参加警示教育,机动车驾驶员每月主动到中队学习交通法规已成常态。
“山里来了新‘玛门”(警察),以前那种没人管,无序行车,想怎么开就怎么开的状况没有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得到更好保障了。”独龙族驾驶员肖林说。
独龙江生命线的守护者
今年2月9日,独龙江公路发生雪崩,10多辆车、20多人被困。中队接到救援电话,带着随车5件宝,迅速赶赴现场。救援中,遇到强降雪,通信中断,人员车辆进退不得。民警把干粮分给群众,在雨雪中分头寻找受困人员,一直到当日凌晨五点,才把所有受困人员安全转移到临时安置点。
“危难之时,还是靠人民警察。独龙江交警,真了不起。”一个脱离危险的上海游客在朋友圈这样感叹。
79.6公里,794个弯,悬崖深谷的地形地貌,使独龙江公路弯多坡陡,险象环生。被称为是怒江最难走、最危险的“天路”。雪崩、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保通、救援的重担,落在独龙江中队民警的肩上。
锄头、砍刀、绳子、药箱、干粮是独龙江中队民警巡检的“五件宝”。冰雪天气,还在巡逻车上携带盐巴。“车陷雪地,撒上盐巴冰雪就融化了。”
有一天,巴坡村公路下暴雨,道路塌方,7名游客被困。接到求助电话,民警冒着倾盆大雨,赶到现场,跳进泥水中,用双手和随车携带的锄头砍刀,挖泥沙、搬滚石、砍树枝,清理路障。连续奋战两个多小时,才把被困车辆和游客安全转移出去。
2015年4月,一块坠石堵住公路。民警赶到现场清理滚石。返回时,边坡上石头不断掉落,幸好民警技术过硬,撤退及时,躲过一劫。
“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守着这条路,守护着群众的安全。”常年往返独龙江公路的驾驶员这样称赞。
“独龙江公路是独龙江通往外界的‘大动脉’,是独龙族群众的脱贫路、致富路,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生命线’。再怎么难,再怎么危险,也要保障通畅。”
针对独龙江道路弯多路窄,客运车辆多速度快的实际,中队实施具有独龙江特色的“全程限速”:客运车辆全程限速时速25公里,晴天从独龙江到达县城的时间为3至3个半小时,雨天不低于4个小时,否则视为超速行驶。
过去,独龙族群众办理摩托车落户要到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非常不方便。中队积极向上反映。如今,这项工作在中队就能完成。
很多独龙族群众买了摩托车,却没人教。民警就利用业余时间,免费担任教练员,先后培训了369人。
孔当有一个年轻人,经常酒后开摩托车。被处罚后,民警时时回访,鼓励他戒酒,搞好生产。年轻人后来不喝了,一心务农,成为草果种植大户。
献九当村一村民违规驾驶被张红辉查获,按规定需罚款50元。了解到该村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红辉对他严肃批评教育后,自己掏钱帮他交了罚款。
“他们管的是车,保护的是我们的生命和安全。”
“他们执法很严,却把老百姓的困难放在心上,热心帮扶。”
“独龙江脱贫攻坚这么顺利进行,独龙族群众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交警中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是独龙江生命线的守护者,独龙族人民的‘贴心人’”。老县长高德荣对独龙江中队民警给予高度肯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独龙江交警的敬业奉献、爱心服务,独龙族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把“门巴”(医生)、“什然”(老师)、“登然旺阿沙”(修路养路人)、“玛门”当作最值得尊敬和信任的人。有什么难事,就找中队民警。
驾驶员头盔损坏了,想买个行车记录仪,都向中队民警求助,民警通过网络帮他们购买,并一一送到他们手中。
“老百姓的事,哪怕再小,他们也放在心上。”肖林说。
一位76岁的老人在信用社存了钱,却忘记了密码,取不了款,找上门来。民警李俊华带着老人到边防派出所、乡信用社,奔走几日,帮老人取到了钱。
如今,看到儿子骑摩托车不戴头盔,李花英就会立即制止。看见民警来村里巡查走访,就竖起大拇指:“玛门秋农埂”(警察非常好),端茶送水,笑脸相迎。
“独龙江交警在艰苦的条件下,执着奉献、初心不改,守护着独龙江对外交往的生命线,为独龙人民幸福生活筑起一道交通安全防护围屏,是独龙江脱贫攻坚战的功臣。”贡山县委副书记、独龙江乡党委书记杨秀兴如是说。
路延伸到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
清晨,80后民警李俊华和同事驾车赶往独龙江与西藏交界的迪布里公路,查看路况,谋划保通工作。两年来,这条路,他已经跑了300多次。
“就要连接通路了,独龙江对外出口又多了一条。路延伸到哪里,我们的监管服务就到哪里。”李俊华说,独龙江通村公路在加宽,通行条件在好转。可安全保通的弦更得绷紧,绝不能松懈。独龙族群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一旦出事故,受伤死人,一个家庭就垮了,就会返贫致贫。
“我们苦一点、累一点没有什么,只要群众出行安全,我们就心安了。”
崭新的安居房,拓宽的乡村路,茂盛的草果地。独龙江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办公楼、食堂建起来了,中队成员从最初的5个增加到10个,全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生活、值勤条件在变,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五件宝”变七件宝,增加了防滑链和拖车钢索。上路巡检、进村宣讲、送证下乡,雪山救护,没有周末、少有节假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陈学龙,土生土长的独龙族90后。2013年,因假期无证驾驶摩托车被处罚。了解到他家庭困难,民警积极帮助他申请助学金,力所能及给予帮助。小陈从中理解了交警的公心、苦心、善心。大专毕业后,报名成为独龙江交警中队交通协管员,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支持他,妻子从县城回来独龙江,在边防派出所当辅警。夫妻两一个守边固土,一个保通护民,共同守护着美丽的独龙江。
“收入不高,工作很累。但家人很支持,乡亲们很信任,很有荣誉感。”陈学龙说。
又是一个晴朗日,张红辉与同伴上路巡查了。“明年,独龙江重新对外开放。我们得提前谋划,竭尽全力保障独龙江公路通畅,保护人们出行安全。”张红辉说。
路,终有尽头,而独龙江中队的执勤为民之路,永远没有尽头。1997平方公里的独龙江峡谷,警徽处处熠熠生辉。匆忙的脚步踩出一路平坦,放歌的青春,响彻独龙江碧蓝的天空。(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