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霏(黄浦法院)
【主编按】
时光如梭,转眼四载。往年今日,我们都会找熟悉邹院长的友朋、同仁来执笔写他的故事,写他的精神。但今年不同,今年的文字是一位他生前素不相识的青年法官所写。
她起初只是想用三段音乐以示纪念,然后配文字说明来由。但落笔犯难,她要纪念的人到底是位什么样的人?好像很近,即使离去四年,周围的人还在不断说起他,念及他;又好像很远,真实的他是电影里的那个吗?是传记里的那个吗?是什么驱动了他,他又缘何成为了他?于是,她开始了一段寻访之旅。
她问及曾经熟悉邹碧华的同仁、师长、前辈,满足她小小的好奇心。找着,找着,找到了,又找丢了。远了,近了,远了,近了。仿佛拿着一个摄像机,却总也调不好焦距。最后,她意外发现,寻找邹碧华的过程中,照见了自己。当我们面对并不够完美的世界,渐渐滑向平庸与怯懦的时候,当我们追问一生究竟该如何度过的时候,他,给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参考答案。
点灯的人,点亮的何止自己,更是那些看到光的人。四年,可能有点长,但光亮依旧,烛照四方。我想,也许这就是拉长了时间再见碧华的意义吧。
四周年祭,这纪念的文和纪念的音乐,又有了新的意义。
—— 「庭前独角兽」主编李则立
他是上海高院的副院长,我只是基层法院的一名普通法官,他离我是那么遥远。
相信大部分人如我一样,与他素昧平生,但说起他的事迹,却又家喻户晓。他的形象,存在于银屏里,舞台上,传记中:
一个点灯的人,
一个传道的人,
一个让法流淌在血液里的人,
一个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人……
哪一个才是最真实的他?
我们过去未曾,将来也不会再见到他,但正如在法庭上,法官只能通过证据让法律事实无限接近客观事实,因此法律事实就是法官世界中的真实——所以,我们曾经通过各种方式:采访,撰文,演讲,读书,在各种“传来证据”中了解不同法律人心中不同的他。
今年,我们找到了一个特殊的人:《邹碧华》广播剧的作曲陈祺丰,他不是法律人,但他把他对邹碧华的理解写成音乐,感动了法律人。
我不是法律圈的人,我也从未见过他,但是一辑音乐,让我和他有了交集。
2015年,我接到一份特殊的任务:为《邹碧华》广播剧作曲。全剧以倒叙的形式,从邹碧华的儿子邹逸风突然接到噩耗,前往瑞金医院开始,邹逸风是全剧的主线,“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样的疑问,邹逸风去探访了很多人,包括父亲的同事,下属,当事人和律师。
15首插曲中,有扣人心弦的法庭配乐,暖人心脾的情感主线,如泣如诉的上访插曲,晴天霹雳的噩耗主题。原声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今年,有幸能够找到这样一个机会,由几位法官,律师和音乐人合奏,或许没有原版那样专业,却拥有最真实的诚意。
愿逝者安息,音乐无界。
一个月前,我们在“虹口法院文化月”上录制了三首他原创和改编的作品,一周前,在“黄浦法院‘纪念邹碧华演奏会’”上,我们又将这三首作品搬上了舞台。音乐具有穿越生死的感染力,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奏者热泪盈眶,观众席唏嘘动容。
《邹碧华》广播剧音乐演奏会现场
(该剧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连续剧一等奖)
因此,在邹碧华四周年祭的今天,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三段娓娓道来的音乐,透过一个个音乐背后的故事,去了解他——在所有人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01
一顾邹碧华:点灯的人
三年前,我参加上海法院“纪念邹碧华”演讲比赛,那是我第一次走近他,去读他的故事。在台上讲他,在台下听别人讲他,我发现,他的故事是永远讲不完的,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他,而心中的每一处角落,都被他的不一样照亮。
一个照亮自己和别人的人——这是我对他的第一顾。
《点灯的人》是英国诗人斯蒂文森的一首诗。在诗人的故乡,每晚夜幕降临时,都有一个男孩点亮沿街的煤油灯,为其他孩子送来一缕幸福的光芒。从此,“点灯的人”寓意着在黑暗中为他人照亮前行道路的人。
船到江心,操桨者怎能弃桨投江
每个来到法院的人,最初心中都怀揣着一个“法官梦”,但有这样一群人,默默投身司改事业,圆了一批又一批人的“法官梦”。
何帆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问他,是什么让你坚持了下去?他说,热爱吧,在这一点上我和碧华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对热爱的事物求知若渴。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我们在上海召开“法官工作量测算与法官员额制改革座谈会”,碧华展示了一份案件权重系数测算PPT,令人叹为观止。
我坐在他旁边,偷偷问:“这个PPT,可以拷给我学习么?”碧华略犹豫:“这个……还不成熟,我还要进一步修改。”我没有勉强他,打开电脑上的文件夹,默默浏览从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弄来的最新案件权重系数测算报告。
碧华果然注意到这份报告,用胳膊肘碰碰我:“这是好东西哇,可以拷给我学习吗?”我笑了:“这是美帝法院的东西,还不成熟,怕误导你啊。”碧华急了,在自己电脑上鼓捣了半天,递给我一个U盘,说:“里面是我刚才的PPT,我们换吧!”
“真的是嗜新知如命,就像个大男孩一样。但我很理解,因为我也是这样的人,遇到工作特别需要的,恨不得抢过来”,讲到这里,何帆笑了。
但司改之路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各种声音中如履薄冰。我问何帆,你后悔过吗?
他说,彷徨,也有之,比如倦怠无力的时候,那时候碧华宽慰我:“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船到江心,哪有操桨者弃桨投江的道理!”
一个内心强大的拓荒者,既要具备自家屋上无片瓦却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襟,又要拥有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不惧流言不负流年的魄力。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乔布斯的一本书,也是邹碧华的座右铭。
认识他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60后的他,却比80,90后的年轻人更“潮”,走在哪儿都是一副IT精英范儿,完全不像个法院“领导”,PPT、KEYNOTE,他玩的比谁都溜。在长宁法院的四年中,他成功的从一个“审判专家”转型为一个“管理专家”,而“可视化”则成为了“邹氏管理”的标签,也成了他四处“布道”的新鲜玩意儿。
后来,这个理念深深地扎根到一个年轻人的心中,这个人就是李则立。“他给我拓展了很多个维度的思考空间,比如‘可视化’的管理理念,比如他那套200页的PPT。”李则立说。
第一次见到这个课件是在司改专题会上,邹院长很是得意,说:我用“可视化”的手段展示出来,只用10分钟就能给你们讲清楚!
慢慢的,PPT从100来页加到了200多页,案件权重系数,信息化的一些设想统统加到了里头。当时,我并不能理解,他每次拿着200多页的PPT这么费神费力演讲是为了什么。不过现在想来,明白,他是在“布道”。
如今可视化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可视化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够让信息更为直观清晰地展示。PLUS演说会,用10分钟讲一个法律问题思考,用“可视化”作为辅助,让一些复杂的概念能够清晰地展现,延伸演说的力量。通过训练,这些理念在青年中播下了种子。
邹院长的“布道”很成功。
他曾在某个盛夏的午后,盯着滚烫的路面说路底下可以安装特殊装置,用太阳能给特斯拉充电;他曾去华为参加“云计算大会",从此建立“大数据”,让“云服务中心”这种新鲜技术不再束之高阁。他要求法官讨论案件时必须使用PPT,因为“看不见,管不到,睡不着”;他浇注心血的案件权重系数在法官入额中得到应用,法官的业绩从此“看得见”。如果说,乔布斯用一个苹果,改变了虚拟的世界,那么,邹碧华用一种理念,改变了规则的世界。
02
二顾邹碧华:冷-暖
一年前,我认识了《邹碧华》广播剧的作曲,我在采访他关于这首的曲名缘何为《冷·暖》时,他告诉我,由低沉到明朗的音乐情绪,表现出一个普通老百姓心中由冷到暖的过程,而这簇烛火般的温暖,是接待过他的那位邹院长带给他最深刻的记忆。
一个用暖阳融化寒冰的人——这是我对他的第二顾。
《冷-暖》又名《霍玉田叙事》,是一位叫做霍玉田的上访老人讲述的一段故事:大火烧死了老母亲却还要赔偿邻居,心中的委屈谓之“冷”。邹碧华将心比心雪中送炭,拨开云雾见月明谓之“暖”。
司法者应充满人文品格,
而非冰冷的法律机器
电影《邹碧华》剧照
现实中,霍玉田是一位聋哑老人。邹碧华目睹大火后的断壁残垣,破旧不堪的楼梯摇摇欲坠,墙壁上满目疮痍,他心中百感交集。一句“法官的判决没有错”,让这个聋哑老人失声痛哭,但一个慢慢比划出来的手语“你有母亲,我也一样有母亲”,也让在场者泫然泪下。
接待上访户是邹碧华在长宁法院投入心血最多的一项工作,而霍玉田只是邹碧华接待过的成百上千上访户的一个缩影。“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一个法官,在坚守规则外,始终应该怀揣一种有温度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叫做: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设身处地但保持理性的共情,去聆听,不审判,对于他人给予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即便遭遇不理解。
邹碧华一直记得滕一龙院长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正因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努力。”他一生钟爱特蕾莎修女的那首诗《无论如何》,诗的最后一句写道:“无论如何,都要把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因为,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或许,这种“同理心”,就是每个人心中冷暖交界的那道分隔符。
03
三顾邹碧华:永远的“庭前独角兽”
半年前,我加入了“庭前独角兽”的策划团队,好奇的问起这个公众号的由来,主编说,这是邹碧华生前的微博名,他曾说:“将来我判断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志,是看我帮助过多少人走向幸福”,“庭前独角兽”在这个时空与他达成了一致,想想世界会不会因你而不同?也许真的会有那么一点。
一个影响了一代人的人——这是我对他的第三顾。
《永远的庭前独角兽》是广播剧《邹碧华》的主题曲。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话恰如其分的呈现了邹碧华生前的微博与如今的微信公众号在时空上的延续和共鸣:对一个人最好的纪念,不是追思,而是继承。
热爱,是最好的兴奋剂
后来,很多人回忆,他们最初是通过一个叫做“庭前独角兽”的微博认识邹碧华的。他为什么永远都那么精力充沛?这是每个认识他的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因为:热爱,是最好的兴奋剂。他在 “庭前独角兽”上写道:“一个人只有追求自我实现时,才会迸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自你对工作的真心喜欢。”
邹碧华的微博帐号
哈佛大学教授曾对毕业生说起“三个十年”:如果你要做喜欢的事情,那毕业五周年的聚会你不要去,因为那时你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而你的同学们大多在大公司里平步青云。同样,十周年聚会你也不要去。但是,二十年的同学聚会你可以去,你会看到,那些坚持梦想的人与随波逐流的人,生命将有什么不同。
三个十年,邹碧华走完了两个半,也兑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最好的法官。但在此之前,他走过了很长一段寂寞的光景——
初入法院却无用武之地,北大高材生如困兽般做着碌碌的书记员;读研深造却引发风波,“把法院当跳板”的流言蜚语让他如芒在背;读博归来却败北审判员考试,被命运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多年以后,他回忆这段经历,给有着“职业七年之痒”的年轻人讲了一个关于“荷塘效应”的理论:
心理学上有一个“荷塘效应”,讲的是荷塘里有一片叶子,第二天变成两片,第三天变成四片,以此类推,一个月后荷塘里铺满了叶子。请问第二十五天时荷塘里有多少片荷叶?
我们可以倒推,第30天时100%,那么第29天50%,推算下来第25天时是三十二分之一。从第一天到形成三十二分之一,一共用了足足25天才达到荷塘的一个小小角落。而从第二十五天到第三十天把荷塘铺满,只需要短短5天!
5天!我们很多人积累了很长时间,行百里者半九十,但只剩5天的时候放弃了,很可惜!我们要执着,要有持续改善的理念,每天都要有进步的目标,积小胜为大胜,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
——严剑漪《邹碧华传》节选
人生就是这样美妙。你所有的付出和回报,一定是匹配的,这就是命运的公平性。你可能付出了没有回报,那是时候未到;你可能没付出就得到了很多,那是刷信用卡。前者,厚积薄发,如同一坛陈酿,只要你安然自若,静待花开,那就一定能够等来。
投入,但不执著于“我”
我问主编:当初为何想到将“庭前独角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
他说,邹院长有一个对我影响很深的理念叫做“价值共振”,就是说价值观才是最底层的驱动力,价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独角兽聚集了一大批有着共同价值观的法院青年,大家在某种精神的感召下自发的去做着一件传承的事,这种传承,对于邹院长而言,是最好的纪念。
“庭前独角兽”公共号
投入,但不执著于“我”,是邹碧华离开长宁法院时顿悟的道理:“我们从小长到大,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成就,我们的作品,我们写的文章,这是‘我’的政绩,这是‘我’的成就,这是‘我’得到的,我们都在执着于那个‘我’了。当你执着于‘我’的时候,你每做一件事都舍不得抛下。那么,把那个‘我’丢开,不再执着于‘我’,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无论最后是完成了还是只做到一半,你很欣然地把这件事交给下面一个人,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个事中去,人生不就充满愉悦了吗?”
就如维系和传承独角兽的每个青年法院人,对他们而言并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关乎“我”的现实利益,但同一种价值观将大家凝聚在一起:这就是“无我”。
我又问主编:邹院长生前,是否与他聊起过起“庭前独角兽”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主编想了很久说,这就不可考了,或许是因为,站在庭前的独角兽,代表中国的正义观,同时也是西方文化中关于前沿新锐的一个意向吧。
邹逸风也曾经问自己的父亲:爸,你这微博名干嘛叫“庭前独角兽”啊?听上去还挺帅的!
或许,我们可以在时间中去寻找答案。
04
他,一直在那里...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通过音乐的形式,试着与这位素昧平生的燃灯者进行灵魂的邂逅。
曲毕,我问那些眼角泛着泪光的听众和演奏者:你眼中的碧华是怎样的?
伟岸,俊朗,有感染力,才华横溢,善于用最通俗的道理讲述最专业的知识。
在你们心里,他是‘邹院’,在我们心里,他更是‘邹博’,他太博学了,干一行爱一行,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其实,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敢说敢为,大胆直率,常为一个问题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但正因如此,才显得这个人更加立体和真实。
——上海市黄浦区法院院长樊长春
兴趣广泛,激情四射,爱摄影,爱画画,爱汲取新知。
我们曾一起去美国威斯康星参加审判培训,临行前在上海旗忠村进行外语强化训练,我和他一个寝室。每天夜里醒来,他都在灯下背英语单词,我们一行19人没有带翻译,他全程担任翻译角色。在最后的送别晚宴上,他的英文答谢辞惊艳四座。
——上海市黄浦区法院政治部主任顾文凯
我是一位律师。邹院长去世的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试运行,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一条留言‘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每当在服务平台上享受他带给法律共同体的福利,不禁睹物思人。如今,律师学院将律师必须充分尊重法官加入了授课内容,邹院长如若在世,一定倍感欣慰。
——演奏者之一: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祝明真
在阅读他的传记,走访他的故事,演奏他的音乐时,我几度潸然。
从三年前的一次演讲,到一年前的一段采访,再到一个月前的这次执笔,“三顾邹碧华”之后,即使我从未见过他,跟他说过一句话,哪怕向他道个别,他的音容笑貌却已跃然纸上,宛若眼前——他一直在那里,就像镜头中的画面,原本很模糊,随着镜头的拉近,越来越清晰,但这恰恰是一种永恒的真实。
创作:上海高院法宣处 孟招祥
这种真实,是当我们面对不够美好的世界时,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正因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努力”;是当我们滑向平庸与怯懦时,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其实不是时间在流逝,而是我们自己在流逝”;是当我们追问一生究竟该如何度过时,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何不成为一支蜡烛,照亮别人的时候,也照亮我们自己”。
而我,也不再觉得他离我如此遥远。(赵霏黄浦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