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曾经从贵州省未管所走出去的刑释人员杨某某又回来了。与过去不同的是,8年前,杨某某因抢劫罪来到未管所服刑改造,那时他是一名服刑人员。而这一次来未管所,他的身份和目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回归表现突出,今年10月贵州省未管所刑释人员杨某某被中国监狱工作协会未成年改造专业委员会评为了“2018年全国十大回归典型”。获得该项殊荣后,近日,作为全国回归典型,杨某某怀着无比激动紧张的心情再次走进了未管所,这个让他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的地方。在教学楼操场上,杨某某手捧着沉甸甸的奖杯,用亲身经历向台下那些“过去的自己”开展了一次特殊的现场帮教,分享了他成长的逆袭故事。
在他蜕变的背后,是未管所全体民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职责使命感,贯彻落实监狱工作方针、践行改造宗旨的创新之举,凝聚了未管民警为了将未成年服刑人员改造成守法公民,不再危害社会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探索“监校合一”
未成年服刑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全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数心智不成熟,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且大多家庭条件不好或是留守儿童,早早踏入社会却又没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为了改变未成年服刑人员文化程度低,无就业本领的状态,预防他们刑满释放后重操旧业,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未管所积极探索服刑人员职业技术教育,但传统的狱内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经费紧张、师资匮乏等诸多困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所党委的带领下,未管所于2013年尝试实行“监校合一”教育改造模式,主动与社会学校沟通,邀请社会学校到监狱成立分校。先后与省内多家职校联合开办服刑人员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和中等职业技能教育,开办了适合未成年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而又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建筑工程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制作、计算机操作、服装缝纫、美发等专业,实现了中等职业技能教育在未管所内全员覆盖。
2015年9月,随着贵州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未管所分校、遵义重美职业技术学校未管所分校的成立,未管所实现了“监校合一”的办学模式,也成为了贵州首个在狱内办学的监狱,让未成年服刑人员的刑期变成了学期。
“杨某某便是“监校合一”的亲历者和受益者,服刑期间他参加了未管所与遵义重美职业技术学校合办的美发班。这次技能培训,不仅让他有了一技之长,更让他对未来有了一个目标。杨某某的目标是刑释后要靠自己的双手报答父母。为了实现目标,培训期间他非常努力。2014年11月,杨某某一手拿着假释裁定,一手拿着毕业证回家了。第二年,他在老家开了一间美发店,名为“从头再来”。
近年来,许许多多的未成年服刑人员,在服刑改造期间,通过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学习,学到了谋生的本领,圆了“大学梦”,拿到了国家认可的相关证书,带着希望和蜕变重新回到社会。“监校合一”办学模式得到服刑人员及其家属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未管所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探索“监校企合一”
为了打通服刑人员刑释就业“最后一公里”,2017年,未管所在“监校合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监校企合一”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理念。由未管所主导,联合社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办学,以企业的用工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未成年服刑人员回归后的就业为目标,将职业技术院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引入未管所,让服刑人员可以在服刑期间参加系统、正规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实操练习。
回归后由未管所择优推荐到联合办学的企业就业,并多次邀请社会爱心企业在监内举办就业推介会,实现了执法与教育并重、教学与实训并重、培养与安置并重,从而提升教育改造质量、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未成年犯职业技术教育新模式。
刑释人员陈某因学会缝纫技术成功应聘到国内知名运动品牌就业
目前,已有不少刑释人员在未管所的推介下顺利到联合办学的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