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善良的常张人民养育了我,我永远爱着他们。当我头顶国徽身穿警服,以一颗拳拳之心开始每一天的工作时,我只是常张乡芦苇荡里的一棵小草,愿平凡的我永远做常张人民的好儿子!”在长子县公安系统内,有这样一位民警,一心扎根基层,情系群众,始终把辖区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他坚持原则与情感结合、执法与服务并举,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曲爱的颂歌,他就是长子县公安局常张派出所副所长李国华。
群众的“和事佬”
常张乡是典型的农业乡,矿产资源匮乏,厂矿企业较少,辖区居民外出务工多,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这些因经济落后造成的涉及征地、建房、邻里纠纷等问题,一度成为该乡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
李国华处理群众纠纷
常张乡南韩村村民陈某,因自建房与邻居发生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陈某从2005年开始经常到北京等地上访,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多次劝解,成效不大。李国华来到常张派出所后,他详细了解陈某所反映的问题,耐心为他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真诚为陈某解决实际问题。
在李国华的努力协调下,他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并盖起了五间新楼房。陈某激动地对李国华说:“没有你的帮助,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盖起房呀,我保证今后再也不上访,不给政府添麻烦了。”
从参加工作至今,李国华共处警3000多次,处理群众纠纷1000多起,确保了常张乡的社会和谐稳定、群众 安居乐业,得到了局领导的肯定和辖区群众的好评。
百姓的“守护神”
业内人士都知道,常张派出所的民警李国华对如何与罪犯斗智斗勇颇有一套,应该快下手还是“放长线”,这位战斗在一线的“急先锋”,可谓胸有成竹。
一次,李国华在晚上值班时接到报警,称杜家庄村发生一起凶杀案。由于是暴风雪天气,刑警队民警一时无法赶到。为了及时控制嫌疑人,避免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更大伤害,他顾不得个人安危,带领一名民警先行赶到案发现场,及时将犯罪嫌疑人控制。
2011年下半年,公安部部署了声势浩大的“清网行动”。李国华由于平时工作表现突出,被抽调到了县“清网行动”追逃组工作,负责追逃两名逃犯,其中逃犯张某,潜逃17年,姓名、年龄、住址不详;逃犯田某,杀害多人后潜逃,被公安部列为B级逃犯。特别是网上逃犯张某1994年作案后潜逃,从此不知所踪,甚至姓名、年龄、住址等信息都很模糊,上级领导将抓捕此人的任务交给了李国华所在的追逃组。
李国华与另外一名追逃成员认真研究案情,多次走访群众,从1994年的一份案卷中寻找到了线索,并连夜驱车赶往河南商丘张某的居住地,在张某妻子的坟头将张某抓获。
公安部B级逃犯田某2003年因家庭纠纷将其妻、女和岳母三人杀死在家中后潜逃,此后几年里,该逃犯仿佛人间蒸发,再无踪迹,李国华经过分析逃犯情况后认为,该逃犯没有城市生活的经验和外出务工的经历,很可能在附近山区隐藏。按照这样的思路,他开始了艰难的山区寻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发鸠山山顶一户牧羊人的口中查找到了“蛛丝马迹”,根据这些零散的线索,将这起曾震惊全市的案件破获。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禁毒、缉枪和治爆等大案要案。每次行动,他都不知疲倦、勇敢坚毅地冲锋在第一线,同志们都称他为“急先锋”。
人民的“勤务员”
远亲不如近邻。在常张乡境内,李国华就是群众眼里的邻家兄弟。群众无论什么事,都爱到派出所找李国华帮忙。
常张乡李家村的李大爷与邻居因为田地问题发生纠纷,经村委调解没有协商好,便到派出所找到了李国华,请他帮忙调解。李国华认真研究双方诉求,耐心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解方案,终于使双方重归于好。
贫困村民崔老汉,从小被父母遗弃,至今一个人生活。在别人眼里是“因懒致贫、自身动力不足”。李国华带领帮扶队员到他家了解致贫原因,崔老汉说:“别人有好的生活是因为有自己的亲人。”言语间透着亲情缺失的无奈,李国华听在耳中记在心里,看到崔老汉的住房早已破烂不堪,房基也出现倾斜,李国华立即带领帮扶队员加固墙体、维修屋顶,并给老人家送来了大米、白面、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在帮扶队员回访中,崔老汉满怀深情地说:“感谢长子县公安局,是人民公安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这些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场景真实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常张村的郭大妈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子女都在外务工,无人照顾,李国华走访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便经常到她家帮忙。春季帮郭大妈下田播种,秋季帮郭大妈下地收获,并向残联等单位为郭大妈申请社会救助。真诚的行动深深感动了郭大妈和周围的村民,村民纷纷说:“国华真是个好人,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