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改革开放40周年】广东公安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管理更智慧 居住更幸福

2018-11-21 16:49  来源:南方法治报  责任编辑:彭绮琴
字号  分享至:

1983年3月,广州市公安局昌华街派出所民警上门为居民办理领取居民证手续。 周晓辉 摄

1986年3月20日,广州市荔湾区岭南街最先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市民。 周晓辉 摄


1999年3月31日,广州南华西街派出所民警为辖区居民办证。 景国民 摄

2010年,公安检查站民警检查过往车辆。 景国民 摄

2016年,民警到出租屋进行检查。 景国民 摄

2018年,民警在移动警务车上为群众办理二代身份证。 黄骏 摄

  广东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总量全国第一,流动人口全国第一,人财物高度集聚。曾几何时,“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成为不少人的追求。一下子涌进了千千万万的打工者,广东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治安压力和人口流动压力。然而,从暂住证制度到居住证制度,从“门禁+视频”到现在的智能感知小区……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公安始终抓住人口和房屋管理这一社会治理的“牛鼻子”,顺势而为、革故鼎新,不断以信息化为依托,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让在广东居住的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随社会发展革新人口管理制度

  据广东省公安厅治安局户政处处长黄成龙介绍,1978年以前,国家一直限制农村人口迁往城市。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结合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推行和小城镇中乡镇企业兴起等现实情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措施进行流动人口管理。至此,严控“乡迁城”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开始解冻。

  1985年7月,公安部颁发的《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指出:“对暂住时间拟超过3个月的16周岁以上的人,须申领《暂住证》。对外来开店、办厂、从事建筑安装、联营运输、服务行业的暂住时间较长的人,采取雇用单位和常住户口所在地主管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按照户口登记机关的规定登记造册,由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为寄住户口,发给《寄住证》。”该规定的出台,使公民可合法地在非户籍地长期居住。

  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这种一人一证的做法,突破了过往一户一簿给人口流动带来的局限,是我国人口管理制度的一项里程碑式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发展加速的时期,流动人口现象逐步从局部地区的小众问题演变成全国范围内的大众问题,从单纯的管理问题发展为覆盖管理、服务、权益保障、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等众多领域的社会问题。

  从暂住证到积分制管理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流动人口涌向广东。1982年,广东省开始建立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管理制度。1989年,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城乡暂住人口的合法权益,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城乡暂住人口管理办法》,并于同年7月1日起实施。直至1998年4月14日,该办法才被正式废止。

  1995年,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广东省制订了《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规定》,并于同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规定提出“流动人口暂住7日以上的,应在7日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或居(村)民委员会暂住人口登记站申报暂住户口;年满16周岁拟暂住30日以上的,应同时申领暂住证”的要求。同时,提到“科技人员和连续居住5年以上、有固定就业或经营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的持暂住证人员,其子女入托、入学等享受与常住户口人员同等待遇。连续居住7年以上、有固定住所、固定就业或经营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并无犯罪记录的暂住人员可申请常住户口”等内容。

  广州市在8月22日率先颁布了《广州市流动人员IC卡暂住证管理规定》。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社会各界对改革暂住证的呼声日益高涨。

  2004年7月1日,佛山市在广东省率先全面推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原有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户口类别,将该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佛山市居民户口”。

  2009年12月16日,中山市通过《中山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开启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探索,以积分排名的方式安排外来流动人员入户、子女入读公校,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户籍制度的坚冰,为户籍改革提供了可行途径。

  为外来人员发放多项政策“红利”

  2010年1月1日起,广东省率先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广东省居住证实现了从暂住证“一证一用”到居住证全省“一证通用”“一证多能”的转变。

  2012年,省公安厅在东莞市进行了居住证社会服务功能拓展应用试点,通过系统加载拓展功能后的居住证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社会性便民服务、电子政务、小额消费、电信充值 服务、公交服务、门禁应用、企业一证通等8项功能“红利”。

  此后,佛山市创建并推行社区警务“e超市”,拓展居住证门禁应用功能;广州市召开门禁系列推广应用现场会,在全市推行出租屋电子门禁管理系统;广州市番禺区将居住证与医疗服务功能对接;中山市推广居住证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居民可凭居住证在指定商场、药房、电影院等商业机构享受会员待遇;惠州市65岁以上的外省户籍老年人凭居住证可享受免费乘坐全市公交车、免费进入惠州市公园景点等优惠。

  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不仅有利于公安机关做好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管理工作,还有利于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更重要的是,持证的外来人员可享受多项优惠政策,有利于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加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对流动人口管理有了新的思路,广东省也做出了许多改变,启动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小城市全面放开落户。

  此外,省公安厅还推出了省内户口一站式迁移、省内异地办理身份证、身份证24小时自助办理、缩短身份证办理周期以及16岁以上居民2年内在本市再次申办身份证无需提交数字相片、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2015年11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与此同时,广东省正式开展省内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服务,省内户籍人员办理户口迁移,无需再到迁出地办理迁出手续,大大节省了群众来回奔波成本。截至目前,共有100万余名群众通过一站式办理户口迁移服务。

  2016年7月,广东省启动全国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工作,全省所有办证大厅、户籍派出所办证窗口都开通了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服务,实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省内常住居民可在居住地就近办理居民身份证丢失补领和有效期满换领手续。目前,广东省共受理异地居民身份证232万张(省内户籍居民异地办证125万张、外省户籍居民异地办证107万张)。

  “门禁+视频”实现流动人口高效管理

  对于群众来说,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无疑是最大的要求。为对房屋服务加强管理,创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房屋环境,广东省从1995年探索平安小区建设,再到2005年推广“门禁+视频”,到现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的小区建设了智慧新城或智能感知小区,广东公安实现了对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

  “门禁+视频”,最早是为了实现对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而提出的管理概念。它的功能包括门禁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视频联动、报警及联动、事件关联功能、电子地图、授权转移、批量管理、相关人员分析功能等。2010年以来,省公安厅组织全省公安机关开展以住宿登记为主的管理措施,通过推广居住证“门禁+视频”系统、自助申报平台,极大地方便住宿人员、出租屋屋主申报住宿登记信息。目前,全省已有225.8万间(套)房屋安装了“门禁+视频”系统。同时,各地公安机关通过组建出租屋管理专业队,与业主签订《出屋租管理责任书》覆盖798万间(套),对不按规定登记住宿信息的业主实行顶格处罚。

  “门禁+视频”系统以身份证、居住证等证件或者手机取代传统的门卡,并在小区内的大屏幕显示出入出租屋的相关信息,不仅方便住客进出、业主登记申报信息,而且有效推进了小区居民的共管共治。

  深圳进一步创新,将“门禁+视频”建设引入无法围合或围合难度大的开放式小区,建立小区“科技围合”管理模式,破解传统城中村小区存在物理围合难度大、物业管理难到位等问题。

  2013年底,深圳市在龙岗区布吉街道桔子坑社区探索建立“社区科技围合防护系统”(下称“科技围合”),即通过综合运用身份验证、门禁视频等多种科技系统,对该片区实行科技围合管理。通过“科技围合”实现采集登记人口信息1.5万余条,抓获在逃人员2名,查获吸毒人员14名。

  目前,深圳已全面推广城中村“科技围合”,“科技围合”小区已达200余个,以科技手段提升出租屋治安防范水平的管理模式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立体化治安防控织密“平安网”

  警务随着警情走,广东公安机关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办公室被动等待群众报案到现在巡特警便衣警察主动上路抓贼,这是静态警务向动态警务转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2013年,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李春生在全省市公安局长会议上提出“全面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重点是提升案件多发地段、时段的巡逻力度和见警率、管事率”,为全省治安巡逻防控工作指明了重点和发展方向。

  广东公安不断强化社会面治安防控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将巡防力量摆上路面。自2015年5月1日开始,广东省组织环粤9市30个省际公安检查站落实24小时常态化运作。3年多来,30个省际公安检查站共查获不法分子1.2万名,缴获各类枪支85支、子弹4.73万发、毒品1300公斤、炸药720公斤及其他违禁物品一大批。

  珠海、汕头等地将公路治安查控网络、“135分钟防控圈”建设与社会面巡逻防控工作紧密结合,围绕“点、线、面”街面治安管控节点,积极推动“大巡防”“大群防”工作常态,织密社会面巡逻防控网。

  广州市天河区以“公安网+盘查”为切入点,开发天河公安分局“盘查管理平台”,创新打造“公安网+盘查”巡逻防控模式,实现巡逻防控工作“一张图指挥、一站式核查、一张网联动”的工作态势。深圳市将治安巡逻综合防控勤务体系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推进部署,启动“平安再发力”专项行动,实现路面“见警率”、民警“管事率”明显上升,路面抢劫、抢夺、盗窃机动车、扒窃、诈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明显下降。汕头市澄海区实现“外围扼守、内部网格”的立体化防控格局,指挥中心根据辖区“两抢”警情数,实时、分级启动网格化防控工作预案,各执勤点民警、特保队队员根据勤务级别上岗布控,形成覆盖全区的网格化防控阵地。佛山市创造性地将个人手机与警务工作有机融合,自主研发“佛山警务APP”手机应用软件,安装到全体民警的个人手机终端,结合环佛“护城河”执勤点,发动各警种参与街面盘查、设卡查控和信息采录,实现“大群防”工作目标。中山巡警构筑“一圈五区九线”动态防控体系,实现了全市有效警情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