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巧用加减乘除法 提升办案效率值通州法院审判质效连续两年全市第一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紧张进行中,通州法院近年来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逐年激增的审判任务,有力保障了副中心建设。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通州法院收案呈井喷式增长。2014年收案28209件,2015年收案40010件,2016年收案63559件,2017年收案65647件,逐年增长。今年前8月收案47855件,同比上涨6.45%。
(图片来源:通州法院)
任务量井喷式地增长,人员却没有相应增长,意味着压在每个人肩膀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法院的工作专业性强,要求高,剧增的任务量,不是靠打疲劳战就能应付的。通州法院通过更加高效的制度设计尽力挖潜,向制度要效率,通过改革出成绩,巧用“加减乘除”法,挖潜团队能量值、提升事务简约值、促进质效活力值、激发合力最大值,取得了较好工作成效。
2017年,通州法院法官年人均结案563.6件,连续六年位居北京法院第一。2018年1-8月,通州法院法官人均结案313.3件,远超全市法院平均值。在保持高数量的同时,质量也保持了同样的高水准,审判质效综合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北京法院第一,今年1-8月继续保持第一。在2017年北京市政法系统社会测评中,综合得分位居全市法院第二名。
巧用“加法”:
增加法官话语权 探索预备法官制度
任务量剧增,“加”是必须的。
一是增加法官的话语权。保障员额法官在审判团队中的中心地位,放权于法官,让法官更多介入法官助理、书记员的考核。
二是增加预备法官。探索建立预备法官制度,将优秀年轻法官助理择优纳入预备法官库,增强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通过实战锻炼他们的业务水平。比如成立于2017年6月,由1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和1名书记员组成的服务副中心商事审判团队,经法官授权,庭前会议由法官助理主持。对于有调解可能的案件,法官助理通过庭前会议进行调解,实现简案快审出效率。团队疑难复杂案件的平均审理用时97天,同比缩短39天。今年前8个月,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法官年人均结案数等四项指标均位列全市商事领域的第一名。
三是增加传帮带机制。招聘聘用制司法辅助人员,根据其特长编入审判团队,法官给他们上课“开小灶”。退休的法官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法院探索建立退休法官与员额法官“一对一”帮学机制,这些传帮带机制都有利于法官更快成长。
四是增强职业荣誉感。通过一系列的奖励表彰,提高工作积极性,包括开展优秀裁判文书和“十佳庭审”评比,年底评选10个明星团队,单独予以表彰等。
(图片来源:通州法院)
敢用“减法”:
减少法官无关工作 集中精力专注办案
提高法官的工作效率,就要尽可能减少他们与专业无关的任务,腾出手来专注办案。这方面通州法院三管齐下,着力减少法官的行政管理工作、事务工作以及可由他人替代的法律工作。
一是减少行政管理工作,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制定院庭长权责清单,厘清院庭长与审判团队之间的职责划分,院庭长专注把关重大敏感案件、维护裁判尺度统一,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到位。
二是减少事务工作,简约员额法官不必要的工作量。打造集送达、财产保全、评估鉴定、卷宗装订等于一体的集约化管理体系,将审判辅助性事务从办案一线剥离,减轻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通州法院从两方面发力,首先是内部挖潜。组建了由10名司法警察组成的集中送达组,由诉讼服务办公室统一管理和安排,按照时间、地域分类开展送达,积极开展午间、夜间及假日送达。建立与公安机关、物业公司、居委会、村委会等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掌握辖区人员情况,缩短送达时间,避免无效送达。2018年1-8月,成功送达4189件,开展保全、评估、鉴定1308次,减少法官40%的事务性工作。其次是借助外力。购买社会化服务装订卷宗,2017年卷宗装订组平均每天装订卷宗750本,至少为每位法官节省约3400分钟。
三是减少员额法官的工作量。比如齐松法官多元调解+速裁审判团队,摸索总结了案件筛选“双层过滤法”。即收案后,先由法官助理进行首轮筛查,员额法官对助理筛查后认为属于疑难复杂的案件进行二轮筛查,最大程度保证简易案件通过调裁程序化解,也减少了员额法官的工作量。2017年至今,该审判团队平均审理时间仅为22.35天,2017年办案业绩综合评价得分位居全市法院民事领域第一名。
激活“乘法”:
借助技术手段 最大化利用人力资源
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是内部挖潜的有效手段。通州法院探索将现有的资源高效利用,激发合力最大值。
一是增加人力资源的数量,深入推进院庭长办案。通州法院通过量化指标、严格分案、真管真评、标杆引领等举措,推进院庭长办案制度化、规范化、实质化、长效化,使优质审判资源重归审判一线,发挥院庭长的示范引领作用,缓解案多人少被动局面。2017年,院庭长共结案26514件,同比上涨76.25%,占同期全院结案总数的44.8%。2018年1至8月,院庭长共结案13956件,占同期全院结案总数的43.25%。
二是是通过合理分工激发人力资源的合力。比如,组建于2016年9月的李中华法官专家型审判团队,实行“1+1+1”运行管理模式,团队成员包括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三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优势互补,运行顺畅。团队承担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拒执罪自诉案件及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工作,包括审结涉案资金达11亿余元、涉案投资人达4000余人的案件。
三是借助技术手段,集约化利用各种资源。采用“1+1+N”(1个数据运营中心、1个数据可视化决策中心和N个可视化管理终端)的方式,打造融合监控探头、声音采集、报警信号、报警场所、人员信息和应急处突预案于一体的“慧眼平台系统”。大力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全面配备150台高拍仪,2018年1-8月,制作电子卷宗37488卷,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率达90.64%,为实现智能化办案、提升办案效率开好头。
(图片来源:通州法院)
擅用“除法”:
繁简分流组审判团队 对症下药提工作效率
人们常用三下五除二来形容做事干脆利索,删繁就简,效率极高。通州法院就破除了原有的审判队伍格局,化整为零,针对几类不同的案件特点,灵活组建审判团队,对症下药,效果显著。
一是简案调解,2017年择优选任14名人民调解员,组建“通和”人民调解工作室,将人民调解员编入审判团队,去年共调解成功民商事案件8990件。今年7月再次选任18名人民调解员。8月选任4名实习律师,组建“通和(实习)律师调解室”,主要办理买卖合同、民间借贷、保险纠纷、居间服务合同等商事类案件,以“圆桌会议”的形式解决纠纷,一个多月时间成功调解案件60余件,结案标的1200多万元。
二是类案快解。以“1+1+2+2”为基本模式成立速裁团队,探索要素化审判,针对物业供暖、交通事故、离婚、继承、借贷、买卖六类案件制作要素化审查表、要素化笔录和要素式裁判文书模板,指引当事人快速识别争议焦点、辅助法官围绕争议焦点快速裁判。比如小额速执团队,实现执行案件繁简分流,提高了执行效率。2017年,小额速执团队以执行局1/10的人员消化吸收全局1/3的案件,平均执行时间仅22天。2018年1-8月,团队收案数量占执行局总量的38.59%,结案数量占执行局总结案数的45.62%,办案业绩评价位居全市执行领域第一名。
三是繁案精解,新审判格局下,2017年后端民商事审判庭新收案件量比2016年平均下降64.42%。精审团队可以把精力集中到钻研业务、提升案件质量上,案件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1-8月,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
新组建的审判团队业务都得到了认可,在市高院举办的首届北京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先进审判团队评选活动中,通州法院共有4个审判团队获得表彰。其中,民四庭晋怡审判团队获得“北京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称号,刑一庭李中华审判团队、执行局王林审判团队、速裁庭齐松审判团队获得“北京市法院先进审判团队”称号。
市高院司改办主任赵瑞罡表示,通州法院精准“加减”,挖潜团队效能,高效“乘除”,激发办案合力,借力创新,专注破题攻关,挖潜团队能量值、提升事务简约值、促进质效活力值、激发合力最大值,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