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司法局牵头组建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组织——老温调解工作室。这家以人民调解员姓氏命名的调解工作室,以“温暖接待、温馨调解、温情服务”的工作方法,为“访调对接”工作牵起了红线。在近3年来的工作实践中,该调解室共接待来访群众1200余人次,受理群众诉求420件次,解答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80件次,调解矛盾纠纷207起,特别是调解了一批重大疑难信访案件,为拓宽多元化解渠道、健全调解工作体系趟出一条新路子。因此老温调解工作室的经验和做法也曾被多次报道,并在今年司法部召开的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 “老温调解工作室”等500个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被表彰。
主动拉近与来访者心里零距离
“老温调解工作室”由5名调解人员组成,一名是曾被授予“十佳调解员”的城区司法局退休干部温庭儒(老温),另一名是城区公安分局原预审股股长李炳南(老李),老李是位善于把握心理规律的老公安,另外还有3名法律工作者。
在不断接访、对接、调解中,老温调解工作室不断总结经验,最基础、最有效的就是“三温调解工作法”,即温暖接待、温馨调解、温情服务。努力将老温调解工作室的“灭火器”“减压阀”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离休干部秦某的老伴去世后,留下了一笔遗产,因继承问题,秦某与四个子女产生了矛盾,居委会多次介入调解,没有起到明显效果。这种矛盾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激化。居委会的同志请老温去帮助调解,老温了解情况后,首先从《继承法》讲起,让子女们明白法是基础,不能有任何通融曲解;其次说情,讲孝道、讲美德。在老温法理交融谆谆劝导下,四个子女潸然泪下,意识到了错误。借此机会,老温又提出了具体继承方案,秦某和子女们都满意接受,一起家庭纠纷被成功调解。
为民解忧温情服务进家门
在面对一些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时,老温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社会调解作用,搭建沟通平台,有效化解了多起信访案件。张某的大伯无子女,去世后留下一间公产房,被某厂拆迁后改建成幼儿园。期间,张某与该厂及幼儿园产生矛盾,经过老温调解工作室调解员一个下午的协商调解,做通双方工作,并就调解事项达成协议,张某至此息诉罢访,一起信访案件用时半天完成调解。
调解室挂着的一面锦旗“温情服务到实地,依法调解化难题”表明了群众对老温调解工作室所有调解人员“三温”服务的认可和满意。便利店店主黄某去年10月份慕名来到老温调解工作室,陈述本店雇工收银员苑某有监守自盗的行为,从其保留的监控录像中发现苑某是有类似的举动。了解情况后,调解员建议黄某到公安机关报案,但黄某表示看其刚步入社会,不愿将其送交司法机关处理,请求帮助调解。经讨论老温调解工作室同意帮助调解。随即,派3名工作人员到超市实地展开工作。在调解人员的规劝下,苑某很快承认了上述事实,并主动检讨了自己所犯错误,当场向黄某赔礼道歉,而且最后达成了退赔意见,当即签署了调解协议。事后黄某满怀感激地将一面锦旗赠与老温调解工作室。
点滴共享微信平台以案说法
老温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们还在2016年开通了“老温调解工作室”公众号,内容以以案说法、法律知识分享为主,与时共进地在网络平台开展起“访调对接”和普法宣传工作。
一天,工作室接到热线电话,说有一件交通事故纠纷请求次日上门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老李诚然应允第二天上午上门调解。第二天是星期六,老李放弃了休息如约赶到。他认真听取了各方当事人的陈述。由于双方争论激烈,差距甚远,调解一时陷入僵局。老李认真研判案情,分析揣摸各方当事人的心理,参照交通事故的赔偿惯例,从法律到道理,经过四轮面对面、背靠背的反复磋商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赔偿意见,经与各方交换协商,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使一场争执激烈的风波得以平息。事后双方当事人深感这次交通事故,除了在老李的帮助调解下达成了共识,最受益的是,老李的耐心调解和对法律的解读让双方都认认真真地对相关法律知识学习了一遍。实践证明,认真做好调解工作,不仅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还可以将人民调解机构培育成为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老温调解工作室的5名调解员始终以“三温”服务为标准,真正地发挥了“访调对接”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和建设平安城区的“稳压器”的作用,能够让每一位上访人都可以面带笑容而归就是他们最大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