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近年来,山西省孝义市梧桐镇立足基层,夯实基础,发挥民智民力的优势,抓体系、创机制,转作风、变服务、强科技、提效能,着力从管理到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传承与创新,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努力实现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转变与革新,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具有梧桐特色的新时代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吕梁市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全面提升社会风险防控化解能力
梧桐镇作为孝义乃至全省市域城镇化的先行点,许多社会问题更先发、更集中,传统治理机制、治理方式面临挑战,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把问题稳控在基层,这是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根本保证、根本方法。
梧桐镇抓实“1+10”综治工作责任体系,“1”就是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党委副书记兼任综治中心主任,1名副科级干部任专职副主任,明确7名专职工作人员,60项制度全部上墙,下辖综合治理大队,配备队员22名,巡逻摩托10辆、巡逻车3辆,落实综治经费25万元。“10”就是内设综合协调办公室、监控研判室、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化管理办公室、片村联调室、村情研判室等10个功能科室,具体抓社会治理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在“1+10”综治体系架构下,从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层层压实综治责任。横向到边,以网格长和网格员为主体,通过开展社会治安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用横扫千军之势排查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纵向到底,以镇、村(社区)两级综治组织为主体,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抓,镇长统筹协调,党委副书记带领“1+ 10”工作机构具体抓,班子成员包片抓,各站所、各村(社区)“一把手”直接抓,用立体化综治工作和责任体系确保平安稳定。该镇探索推行综治、司法、信访、公安、检察“五位一体”办公模式,统一受理群众来访、统一组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统一组织开展平安建设,形成党政领导、中心牵头、部门协调、村居联动、群众参与联勤联动综治新格局。
同时,创新“五联”大调解责任机制。针对梧桐新区城镇化程度高、居民居住集中等特点,将20个村(社区)划分为5个片区,建立包村干部、“两委”主干、民情调解员定期研判和以片为单位感情联谊、治安联防、力量联动、处理联调、问题联治的“五联”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调处矛盾,解决问题,确保矛盾纠纷都能在制度框架内找到解决的途径、依据和办法。
此外,全镇完善村企联调“六定”措施,将企业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每个企业都建立村企矛盾联调室,大型企业按80名至100名保安和400万元经费标准予以落实,小型企业按10名至30名保安和100万元经费标准予以落实。明确每个企业网格具体监管的对象和范围,明确每个企业网格的负责人员。企业网格发现重大问题随时报送网格长,以事故隐患月查月报表的形式,每月一次向镇级网格报送巡查工作开展情况,同步实时输入到全市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对巡查中发现的难以当场整改的事故隐患,在劝阻的基础上,及时向镇级网格报告,并填写《村级网格事故隐患报告单》,努力实现“企业网格化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的运行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转作风与提服务齐头并进,着力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根本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不变的初心。工作中,梧桐镇坚持三个创新,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梧桐熠熠生辉。
创新内涵,网格管理治隐患。根据“地理布局、区域属性、人员相熟、便于管理”原则,将全镇划分为103个网格,其中村(社区)网格39个、企业网格64个,网格长103名,网格员515名,每名网格长配备一台专用手机,实时采集、上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做到全面监控、及时处置。2018年1月至9月,共上报事件2925件,有效处置2788件,调解村企矛盾纠纷36件,未发生一起重特大恶性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
创新模式,便民服务解民忧。根据“变楼上为楼下、变分散为集中、变封闭为开放”原则,创新实施镇、村两个“三集中”便民服务管理新模式。镇级事务“三集中”,即所有驻镇站所办公场所向镇综合服务大楼集中、服务事项向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公共服务单位办公集中;村级事务“三集中”,即便民服务中心实施村级便民代办点集中、村级公章管理集中、村会计和计生助理员办公集中。通过“三集中”,实现“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畅通了民意、连接了民情、赢得了民心。
创新机制,“五议两公开”解心结。严格落实“五议两公开”,打破以往村内大小事务“不公开、不民主”都由村干部“说了算”的惯例,减少村干部因情况掌握不全面、考虑不周到、急功近利或者带有私心等引发的群众不满。农村党员群众在充分享有发言权、参与权和建议权的同时,成为决策的最佳宣传员、推动员和协调员。这些措施不仅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还用解心结的方式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村“两委”干部的廉洁发展,得到群众普遍认可。
坚持智慧治理,构建“互联网+智慧治理”新模式,多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55年前,“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应运而生。放眼今天,新时代“枫桥经验”已从单纯的纠纷调解,转型为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系统性基层治理工程。工作中,梧桐镇党委、政府努力做到“三个好”,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梧桐落地落实落效。
建好“智慧梧桐”实体化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该镇投资700余万元建成集警用地理信息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图传、网格GIS地图、电台等信息化手段于一体的“智慧梧桐”信息平台,可直观可视化展示辖区所有人口居住信息。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在镇域各路口、重点区城安装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终端630个,高清卡口系统375套,高清摄像系统121套,覆盖率达100%,实现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巡查监控。
强化“智慧梧桐”功能应用,实时掌握各级巡逻力量分布、工作状态和运行轨迹,依托大数据开展情报信息综合研判,及时调整巡控重点和警力投向,实现“点对点”精确指挥,确保第一时间出警、第一时间处置,为创建国家级平安社区奠定坚实基础。整合综治、维稳、信访、应急、安监、民政、计生等职能站所管理服务资源,通过搭建智慧党建、智慧便民、智慧物业、智慧综治、智慧养老、智慧安全“六大”平台,创新党组织及党员服务群众路径方法,全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实现社会治理与党群互动有效结合。
用好村情研判落实隐患排查机制。由乡镇包片干部每周组织分管片区内各村召开“村情研判”会,及时发现所在村群众反映和居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综合研判,对有可能由此引发的信访动向,早发现、早报告,做好上下沟通、信息互通。
借力“老霍说事”延伸服务链条。该镇设立老霍聊天室,邀请有多年综治工作经验的霍振义同志常驻聊天室,通过与干部群众、信访人员拉家常、说体己话,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开展邻里调解、家庭疏解、空巢慰藉等服务活动,延伸综治管理和监督的链条,得到群众普遍认可,成为梧桐镇收集民意、化解矛盾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