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青海省海西州公安局民警张杰。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同事青海省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德令哈市公安局副局长郑涛的故事。
郑涛
在我眼里,45岁的郑涛,个头不高、相貌敦厚,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依靠他精湛的痕迹鉴定技术破获了无数起疑难案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但他感染我的,是散发着笑傲苦难、正气凛然的人格魅力,影响我至深的,是作为人民警察无私无畏、忠诚果敢的优秀品质。
与郑涛同志共事的这10年里,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勇于担当,这些我们每个民警都看在眼里;他经常为了些小的技术难点琢磨至深夜,时常为了多方搜集证据而一两个月回不了家,这些我们都铭记于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天一大早,太阳还未升起,郑涛长办公室的灯已经亮起来了,我想,这盏明灯这更像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在我们心里,他不仅是指导工作的领导,还是破案时的伙伴,更是生活上的老大哥。他身上这种孜孜不倦、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让我受益匪浅,满怀着深深地敬意。
1994年,郑涛从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毕业,到德令哈市公安局工作,那时起,他便对痕迹鉴定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个年代,办公设备简陋、条件有限,跟现在是天壤之别,痕迹比对工作全部需要依靠人工来完成。几天几夜的时间里,他反复地在痕迹的“细微之间”进行对比琢磨,从现场采集回来的足迹、手印等,郑涛把它们都画在纸上,然后拿着资料库里的痕迹卡片,小到指纹的纹路走向,大到鞋印的大小尺寸、深浅,他一张一张地看、一寸一寸地比,一个案子下来,需要比对数千份资料卡片,花费大量的时间,郑涛的眼睛也因此患上了干眼症和散光。有时候碰上棘手的案子,他就经常吃、住都在单位,家人一两个月都见不着他。对于常人而言,这可能是一件随时都可能让人发狂的事,然而24年过去了,他却依然这般甘之如饴。
干刑侦技术这行的都知道,跟痕迹比对比起来,现场证据和痕迹的采集、提取工作更加辛苦。工作这么多年,每一桩案件的现场,几乎都有他的身影。案发现场的情况错综复杂、各种各样,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无论是戈壁滩涂或是深山野岭,郑涛都是穿着一双运动鞋,走过沟渠河道、趟过泥泞浑水,就这样,他以刨根问底的钻劲儿、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头儿、以笑傲困难险阻的豁达,不断学习掌握了精湛的痕迹鉴定技术,完成了一项项艰巨的工作任务。
在他破获的众多案件中,有几起案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四岁女童失踪案,案发时正值春节,正在休假的郑涛一接到通知,便立即赶到了现场,开始安排部署搜寻工作。在偏僻的农村牧区开展搜寻工作犹如大海捞针,我们在事发村庄周围整整搜寻了33天,也没有找到女童的下落。厚厚的积雪掩盖了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痕迹,现场证据提取工作毫无所获……我们毫无头绪、无从下手,同志们多天的苦苦搜寻,家属的期盼的眼神和焦急的心情,像一个个石块压在我们心头。郑涛看我们有些没精打采,便对我们说,我们再仔细找一遍,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我们便再次振作起来,继续投入到案子中。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装有女童尸体的白色编织袋被抛在了村庄里。抛尸者是谁,凶手又是谁?郑涛不放过任何与案情有关的蛛丝马迹,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勘查现场。最终,靠着抽茧剥丝般的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郑涛在一户农家的土墙上捕捉到了一条牙签粗细、六七公分长的细微擦蹭痕迹。凭借过人的侦查技术和多年的破案经验,他判断出这是犯罪分子抛尸时留下的痕迹,据此,案件真相大白,事发村庄几百户群众的生活,也终于安定了下来。
郑涛总说,警察的一生等于别人的三生,尤其是我们这些经常出现场的同志,见多了人生百态,有些时候用语言无法描述复杂的人性。记得有人问郑涛有没有遇到最害怕或者最难接受的事情时,郑涛说,当警察这么些年几乎没怕过什么,就怕与受害人家属见面,最受不了的就是受害人家属的那双眼睛。还记得当看到那个只有四岁的孩子躺在那里,那一刻郑涛愤怒极了,大喊道:“抓到凶手我要狠狠地教训他,你们谁也别拦我!” 最后,凶手抓到了,但郑涛还是忍住了没有动手,他深知凶手有自己必然的下场,但是这句“谁也别拦我!”却道出了一个警察的血性、一个警察的担当、一个警察的情怀!
郑涛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同事照顾有加,悉心教导,唯独对自己却少了份关爱。记得2015年,德令哈市先后发生多起车辆被盗案件,经过现场勘验,细心的郑涛发现被盗车辆均为越野车,便迅速确定了盗窃目标和倒卖方向,并将这一连串车辆盗窃案进行并案处理。经过技术侦查,确定了盗窃车辆的犯罪嫌疑人藏身在果洛州达日县。但这时郑涛的脸色又凝重了起来,我大概能猜到,他是忧心达日县的高海拔,对于患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他一直都没有说出他的担忧,他依旧选择亲自带队奔向生命禁区,很多人都劝他身体要紧,可他却说:你们放心,我心里有数。于是,他备了些所需的药物和针剂就上路了。一路上高海拔的地势已让他不堪重负,头痛难忍时,他就偷偷吃几片药,强装振作。我们都明白,只有尽快破案,尽力挽回群众的财产损失,才能让他的心定下来,才能让他安心养病。经过不断地走访摸排、技术侦查,七天七夜的努力没有白费,成功抓获了2名犯罪嫌疑人,追回了被盗车辆。
现在看来,所有的辛劳与努力放在笔下,也不过寥寥数笔,但其实只有我们知道,没有郑涛这样的毅力和决心,坚持下来是很难的。
他经常对我们说:作为公安战线上的科学工作者,我们的工作就是让痕迹“说话”,诉说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原事件的是非曲直,我们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谨之又谨。也许这就是支撑郑涛走过24个春夏秋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