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改革开放40年丨湖南益阳桃江县法院的“三生三世”

2018-11-09 09:59  来源:“桃江法院”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时间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线

转眼之间,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

从古老、破旧的“老法院”

到新审判大楼的建成

一帧帧老照片

一段段感人的回忆

记录了桃江法院的历史变迁

◆◆“第一世”◆◆

(1955年4月--1987年6月)

你坐落在高高的凤凰山顶

爬过数十分钟的山路

走过108级阶梯才能看到你的“身影”

十间砖瓦房撑起了桃江法治的一片天




凤凰山顶桃江县人民法院旧址

(1955年4月--1987年6月)


1984年2月桃江县人民法院全体同志合影

◆◆“再一世”◆◆

(1987年6月--2016年12月)

你来到了桃花江镇太平路居委29号

虽坐落于“闹市”之中

却始终保持着清正




桃江县人民法院审判技术综合大楼


桃江县人民法院时任党组班子合影

(2000年12月--2004年8月)

◆◆“又一世”◆◆

(2016年12月--)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你的环境不断地改变着

现代化的办公环境、标准的网络化建设

却依旧保持着不变的初心

砥砺前行


桃江县人民法院新楼

(桃江县桃花江镇南环线旁)


领导班子合影

文化建设


镌刻有全院干警签名的廉字承诺石


警营文化长廊


廉政文化走廊

智慧法院建设


科技法庭直接接入中国庭审公开网及新浪直播平台


视频会议室


执行指挥平台

审判法庭建设


诉讼服务中心大厅


数字法庭

一张照片,重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个瞬间,定格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四十年,有太多的记忆感怀,

有太多的期许变化

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记忆一 讲述人:吴一军

桃江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34载工作经历,

为您讲述桃江法院改革开放变迁……

1984年 经济庭

1993年 马迹塘法庭副庭长

1994年 马迹塘法庭庭长

1996年 经济庭庭长

2000年 桃江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2017年 桃江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当初条件很艰苦”

  我是1984年12月进入桃江法院工作的,那会儿,全院只分刑事、民事、经济三个审判庭,当时整个法院包括院长在内全部工作人员只有36人。当时的工作条件也没有现在这么好,法院办公大楼是一栋两层楼的瓦房,位于凤凰山山顶,要想上去需要攀爬108个阶梯,有时候骑个单车,还需要人工背上去,真的就是单车靠背,上班靠走。办公楼里面的设施也非常简陋,整个法院只有1个审判庭,还是从会议室隔开的一部分,谁在院里办公,审判庭就归谁用,大家都是轮流来。办公室面积不大,光线阴暗,楼梯上铺着满满的木板,走在上面咯吱咯吱的响,下面的办公桌上还会落下满满的一层灰,条件非常的艰苦。

  “一纸诉状跑断腿”

  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岗位是在经济庭,在那里工作了10年之久,虽然之后也相继在其他庭室呆过,但是那段时间却是我最难忘的一段岁月。我记得那时的经济庭每年大概办50至60个案子,只有一个书记员,因为没有电脑,所有的文书、笔录都需要全部手写,有时候一个调查笔录一百多页,冬天,寒风凛冽,手都写到没知觉。

  那时候,我们下乡办案,没有专用交通工具,没有办案经费,20公里以内的地方骑单车来回,比较远的地方,一般需要自己去坐车。那时候,很多地方还没有通公路,全是羊肠小道,每次下乡往返路程就是一天,为了能稍微早点赶回来,每次凌晨六点就出发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写照,有时候如果实在太远赶不回来的话,就只能在当地乡镇干部家中借宿。遇到每年集中巡回办案的时候,动辄10多天,自带的干粮吃完了就在乡政府吃食堂,困了就在礼堂打地铺,尽管当时工作条件十分简陋,但是那时的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从来没有任何人有怨言。

  “学习氛围很浓厚”

  虽然那时候环境非常艰苦,但是我们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我记得在1986年的时候,为了提高办案水平,当时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组织了一个业余法律大学专科班,统一在中院进行为期40天的集中授课,共培训了20多门课程,因为当时的法律书籍很少,很多同志都是一边工作、一边琢磨,对于这个机会,大家都格外珍惜。我们有30个人参加,年纪最大的51岁,大多数集中在三四十岁,大家每天认真上课,课后背诵法条,晚上互相抽查,一起交流审判实务,真是一段令人怀恋的时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江县人民法院的建设和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办公地址几经搬迁、机构设置也有了变化,人员更是换了一茬又一茬。现在的桃江法院办公面积12000余平,荣誉室、大小会议室、阅览室、健身房、档案室等这些标准化设施,在过去都不敢想,原来的三个审判庭也变成了现在的民事、刑事、行政、执行等11个审判团队和警执指挥、诉讼服务、行政后勤等3个中心以及政工室、监察室2个部门,每个办公室都配备标准化的办公设备,不论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还是我们身边小环境的改观,无一不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

记忆二 讲述人:王筱

桃江法院党组成员、政工室主任


1985年 城关法庭

1987年 刑事审判庭

1996年 修山法庭庭长

1999年 经济庭副庭长

2001年 民二庭庭长

2004年 行装科科长

2007年 政工室主任

2010年 党组成员、政工室主任

  岁月如梭,时间的脚步迈进了2018年,改革开放也迎来了40周年。我是1984年来到法院参加工作的,从法34年的我,也是有着诸多的感慨。34年,对于我来说是人生一段长长的岁月,我将自己的整个青春都留给了我所热爱的法律事业。回想匆匆而过的时光,回眸桃江法院进步与发展的历程,那一幕幕的变化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既是办公室也是休息室”

  我仍然清晰的记得我刚进桃江法院工作时的场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办公大楼,一栋两层的瓦房,非常的破旧,里面大概就十来间房,办公室、会议室、干警休息室、食堂、打印室都在这里面,活动区域非常的小,也没有什么私人空间,当时我们庭一共5个人,都挤在一间小小的房间里办公,每次大家要出门都得侧身相让。至今我还记得那张表面凹凸不平的大木桌,那台经常卡纸的油印机以及每次都要摇半天的手摇式电话,这些“老古董”虽然现在看起来没有多大的价值,但对于那时候我们来说,简直像传家宝一样珍贵,老同志对这些“老古董”非常的爱惜,每天都会把它们擦得亮亮的。

  “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我们当时进去的时候全院一共只有36个人,但要承担着全县各类案件的审理工作,虽然每个人都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翻开尘封的案卷便可以发现,庭长给审判员当书记员这几乎是常态。当时缺人实在是缺的紧,招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庭里都当“宝贝”,就怕被“挖走”,不像现在法院新招录的干警个个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为缓解人才紧缺的窘境,我们院长就只能盯上机关、学校里的那些“文化人”,招录后分批送出去培训,组织上“业大”。老干警带着法律条款一个字一个字的磨、一个字一个字的抠,生怕拖了后腿,就这样被“逼着”迅速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成了挑大梁的角色。

  “终于不用赶车了”

  那会儿办理民事案件,主要以调解为主,调解率达到了99.99%,并且程序也和现在的有所不同,那时候调查取证工作全由法院负责。当时很多村落远离交通主干道,调查、取证、走访、办案,法官只能靠两条腿,上山一天、下山一天,这都是常事。80年代初的时候,整个院里只有两部公用单车,是所有人员出行的“座驾”,到1984年,我们院里终于有了第一辆现代化交通工具--二手帆布吉普,1987年开始有了一辆三轮摩托车,1988年,因为法院成立了专门的执行庭,为了方便外出执行,法院又购置了一辆二手军用摩托,后来陆陆续续又购买了囚车、越野车……从独步长途跋涉到现在16辆警务车辆助力办案,我们终于结束了上山下乡两条腿的历史。可以说,我亲身感受到了法院近四十年来的巨变。

9省试点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3个月调解纠纷89万件

试点过程中,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枫桥经验”的时代新内涵,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

湖北黄冈涉黑第一案一锤定音 主犯获刑19年

圈子成员恩怨,引发街头混战;查微析疑追漏,从15人到51人。

用政法新媒体的春天,带来政法事业的万紫千红!

我们必须为共和国守住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等你,一起细数“从警体验”

在“警队”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