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纠纷是基层公安机关的一项繁琐工作。然而,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螺洲派出所民警潘端勇却凭借自创的“公心、耐心、交心、细心、比心”的“五心”调解法,让调解纠纷变得得心应手。
潘端勇是辖区群众心中的“金牌调解员”
作为一名案审民警,调解纠纷本算是潘端勇的“副业”,但他在这份“副业”上同样交出了一个出色答卷。入警8年来,他共成功调解各类纠纷400余起,每次都收获群众好评,他的“五心”调解法也被推广应用,成为了螺洲派出所调解纠纷工作的“制胜法宝”。
公心处事消疑虑
潘端勇在调解纠纷
纠纷调解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纠纷的当事人觉得另一方有“关系”,且会找“关系人”疏通处理;有一些纠纷的当事人会因为自己是外地人或工作性质、家庭状况等因素觉得自己是“弱势”的一方,担心民警会偏心本地人或是“强势”的一方。“这时调解民警一定要秉持一颗公心,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做好前期取证和综合研判,找准双方的矛盾点,打消双方的疑虑,最终公平公正进行调解。”对此,潘端勇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今年年初,潘端勇接到一起以跳楼为威胁进行讨薪的警情。报警人系讨薪者的儿子,称因为工地建设方拖欠工资,且其父亲不相信任何人和任何机构可以解决问题,认为政府部门都是偏向工地建设方的,无奈选择跳楼的方式威胁工地建设方出面补还薪水。
潘端勇到场后,先是对讨薪男子进行批评教育,耐心告知讨薪需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采取偏激手段造成恶劣影响的将要受到相关处罚。同时,潘端勇积极联系工地建设方到场与诉求人开展对话协商,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对当事双方进行说服教育,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事后,讨薪方父子二人特意到派出所向潘端勇赠旗致谢,并称:“潘警官公平公正,为我们解决了问题,我们服气!”
交心谈话引共鸣
矛盾的产生多数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如何让当事人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是化解矛盾的关键点。当调解双方陷入僵局的时候,潘端勇会分别与当事人双方谈心,设身处地的从当事人立场出发看待问题,同时鼓励当事人双方进行“换位思考”,最终让双方一同坐在调解室内,把话说清,把结解开。
今年6月12日晚,在辖区一个烧烤摊上,外来务工青年小吴与本地青年小陈因为酒后争抢上厕所的琐事引发口角,并进行斗殴,造成小陈受轻微伤。当班的潘端勇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处置,在控制了现场状况后将二人带回派出所作进一步调解处理。
调解期间,小吴得知小陈还需要进行X光拍片观察后,对医药费赔偿金额产生了异议。潘端勇通过谈心得知小吴的孩子当天也发烧住院了,便引导小吴换位思考,顾及伤者的感受。潘端勇一席话瞬间让小吴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与小陈握手言和,并驾车带小陈到就近医院拍片观察,确认无碍后双方进行后续协商调解。
比心合影促和谐
当事人握手言和,“比心”合影
在调解不同人之间发生的纠纷时,为彻底化解当事人内心的矛盾与厌烦,潘端勇研究出了一个小秘诀,那就是在当事人握手言和之后,让他们一起做出“比心”的手势合影留念。小小一张合影却有着神奇的功能,当事人看过这些照片之后,往往都会喜笑颜开,不计前嫌。
潘端勇的办公电脑里专门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文件夹,里面存着不同市民在调解结束之后摆出比心姿势的照片,这些都是他纠纷调解成功后给当事人留下的纪念。
“我也是从国外一则新闻里得到的启发,当事人在纠纷调解结束后,通过互比爱心手势,相互之间自然而然就增进了宽容和理解。”潘端勇说。去年5月,一位70多岁的老汉报警求助,称因为自己酗酒不听劝,老伴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接警的潘端勇连夜帮其找回了老伴,并劝说二人重归于好。
在潘端勇的帮助下,老夫妻重归于好
调解结束后,潘端勇为腼腆的老夫妻拍了一张“比爱心”照片。老夫妻后来将这张难得的“比心照”珍藏在家中,逢人都开心地说这是他们的“结婚照”。许多当事人在比爱心照相时都会忍不住笑起来,他们觉得这样的比心照片比调解协议书更有效,更能让当事双方心服口服。
耐心听述解心结
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事人心中往往有许多怨言要倾诉,并且言语间容易情绪激动。在调解工作中,潘端勇深知,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才能获得当事人足够的信任,才能缓解双方的紧张情绪,最终让矛盾在双方心平气和的氛围中得以化解。
今年2月,值班的潘端勇接到警情,住在辖区某小区二楼的女子李某往楼下泼水时不小心泼到楼下女子林某,二人因此产生纠纷。潘端勇到场时,二人还在拉扯中,一个外套被撕破,一个头发被抓乱。
因为都在气头上,二人怎么也听不进潘端勇的劝解。怎么办?潘端勇仔细想了想,这两名女子的口音很像本地人,如果用福州话调解,可能效果会好一些。于是,他就用福州话同两名女子聊天交流,询问情况。听到潘端勇开始说福州话,两名女子感觉到了些许亲切,开始向他倾诉,潘端勇也不打断,而是耐心倾听。原来,二人是亲戚,平时就有些矛盾,且都是好面子的人。潘端勇针对她们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耐心劝说,最终二人握手言和。
细心分析寻捷径
螺洲镇地处城乡接合部,纠纷警情多因家庭矛盾及邻里纠纷引起,面对这些纠纷,潘端勇总能从情感、道德和风土人情等角度找到巧妙突破口。在日常接处警工作中,潘端勇在辖区掌握了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这让他在调解纠纷时更容易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并从细节处找到矛盾节点,最终用巧妙方式化解。
除了化解矛盾纠纷,在辖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也是潘端勇日常工作重要的一环
去年8月,潘端勇与同事接到一起纠纷警情,到场后发现是两名60多岁的妯娌因各自孙子孙女争吵而引发纠纷。潘端勇先将双方劝回各自房间,倾听二人的诉说,得知双方因为几年前的小摩擦而心怀芥蒂,这才“放大”了这场口舌大战。
两名老人自恃年长,根本听不进一个小民警的说理,调解一度陷入僵局。潘端勇发现,两个争吵的孩子似乎都认识他,叫他“潘警官”。经询问,原来两个孩子都在螺洲小学就读,曾经上过“潘警官”的法制教育课。
潘端勇灵机一动,心想用两个孩子给二老打“感情牌”或许更有效果。于是,他通过法制教育让两个孩子了解到争吵的错误,并通过孩子对各自奶奶进行劝说。听着孩子们的批评与教育,两个老人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双方恩怨也由此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