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时代,党中央作出激励广大干部新担当新作为的重大举措,向广大党员干部发出了攻坚克难、奋发作为的动员令、集结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就是我们这一代的新长征。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的80后90后,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新的中坚力量。从8月30日起,“长安新疆”推出“这一代·责任”主题系列报道,集中展现奋战在新疆政法战线80后90后的忠诚、敬业与担当,从而激励广大政法干部,增强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根本政治担当,努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新疆作出新贡献。
张兆鹏: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特警八支队特警
7月10日14时,室外温度34°C。在这一天之中最“烤”验人的时刻,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特警八支队二大队特警张兆鹏和战友正不间断地在人流密集的街面上执勤。
“我们全身穿戴的装备加起来足有十二三公斤,每天在路面执勤12小时,经常是从里到外湿了个透。”张兆鹏说。
从理想到现实的成长
“做一名警察”是张兆鹏从小的理想。
2008年,张兆鹏走进新疆警察高等专科学校(现为新疆警察学院),成为一名刑事侦查专业的学生,迈出了他实现理想的第一步。
2011年9月14日,对22岁的张兆鹏来说,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因为那是他入警的第一天。
入警之初,张兆鹏和战友们主要任务是体能技能训练,上铐、战术、枪械使用、徒手攻防等警务实战技能。半年之后,他便开始参与勤务安保实务,每天训练、执勤,生活简单又充满挑战。
护乘、抓捕、押解……用张兆鹏的话来说,特警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夜间执勤
2016年春运,张兆鹏和战友们加入了春运护乘队伍。在哈密往返乌鲁木齐市的火车上,张兆鹏和战友们穿梭于人流密集的车厢,担负着安全巡查、保护乘客生命财产安全、处理突发事件的重任。
一趟车走下来,往往精疲力竭。执勤的列车到达终点站后,休息6小时,再踏上另一辆列车。就这样,张兆鹏和战友们在哈密和乌鲁木齐市之间来来回回无数趟,而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密人,已经到了家门口,他却一直未能回家见父母亲人一面。
在小时候的张兆鹏心里,警察是威风、勇敢的代名词——身着威严的制服,让坏人闻风丧胆。当真正成为一名警察后,他才知道,除了威风与勇敢,还要有超人的耐力、义不容辞的担当。
危急时刻的坚定选择
公安特警是处理危险性较大的严重暴力犯罪的一把尖刀,随时可能面临各种危急情况。
2016年夏季的一个夜晚,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阿勒泰路附近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一名22岁男子和两名女性发生争执,男子情急失控之下,拔刀将两名女子分别捅死捅伤后,逃窜至石河子。
当晚12时许,接到追逃任务的张兆鹏和3名战友连夜赶往石河子,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他们找到男子藏匿的某宾馆,准备实施抓捕。
在男子藏匿的宾馆房间门口,当服务员敲开门的一刹那,张兆鹏手持盾牌,迅疾冲了进去,给男子猛烈的撞击压制,随后进门的战友们立即控制住男子,没给他一丝反抗的机会。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该男子身上携带有一把短刀、一把匕首,是否有其他危险物品不得而知,危险系数较高。”张兆鹏回忆。
从警七年来,像这样的高危行动,张兆鹏不知道已参加过多少次,面对危险与压力,张兆鹏说:“作为特警,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我的爱好就是陪伴家人
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提到家人,张兆鹏的内心充满歉疚,他已有七个年头没有回家陪伴父母家人过春节了。想念父母的时候,只能通过打电话或者视频的方式与父母唠唠嗑,问问家里的情况、老人的身体状况。对于儿子不能时常尽孝膝下,父母却从无埋怨,电话中、视频连线中,也总是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安心工作”。
张兆鹏结婚三年,由于忙碌的工作,家里里里外外都靠妻子打理。有时候,好不容易回家吃饭或者正陪妻子看电影、打羽毛球时,单位电话来了——立刻归队执行任务。“我嫁给了爱情,却败给了现实。”妻子玩笑似的话语中,透露着无奈。
学生时代,跑步、旅游是张兆鹏的两大爱好,“工作以后,我们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岗位上,只有百分之十的业余时间。要问我现在最大的爱好,那就是陪伴家人。”张兆鹏笑着说。
记者手记
“作为人民警察,我的责任就是保卫人民,守护一方安宁,只要社会稳定,百姓幸福,再苦再累也值得。”张兆鹏的这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在他们身上,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比时间更长久,比金子更宝贵。(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