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低保加上水电维修所得,每个月平均有1000元的收入。”戒毒康复人员张某能够“返航回归”过上有事干、有收入的生活,这归功于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社区云岩街居委会负责组建的合作服务社。服务社由贵阳市禁毒工作成员单位北京路社区进行指导,通过提供公益类服务及就业岗位,帮助包括戒毒康复人员在内的特殊人群融入社会。
据了解,贵阳市通过各级禁毒委员会及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特点和专业优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构建起以“各级党委政府主责、禁毒委成员单位主动、工作机制主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的禁毒工作新格局,全市“禁毒人”齐抓共管,合力除“毒患”,铺就戒毒康复人员回归路。
“返航工程”铺就回归路
一大早,北京路社区的服务队出发了,或街头巡逻,或宣传文明出行、或帮助居民维修水电……他们是北京路社区云岩街居委会合作服务社的会员,《法制日报》记者就是在此遇见了张某。
加入服务社前,张某曾先后找过10多份工作,从业最长的一次由于办理保险时被知道吸毒的过往,被辞退。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章晓玲通过合作社向张某伸出“橄榄枝”,帮助张某通过为辖区居民维修水电,获取劳动所得。
“合作社借力贵阳市各级党委政府上下联动、各部门打破壁垒所建立的禁毒工作长效机制,不仅承接政府社会治理服务项目,更借力合作企业的用工需求,全力帮助特殊“返航人员”(即曾经吸食毒品,最终迷途知返的人员)走上阳光下的回归路。”章晓玲向记者介绍,合作服务社自2017年11月成立以来,已帮助30余名特殊“返航人员”回归社会。
“书记姨妈”情暖迷途人
“书记姨妈,你在这里啊。”一个看着大概五六岁模样的男孩在母亲的陪伴下向记者和清镇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禁毒办主任陈芸迎面走来。
陈芸和这对母子的不解之缘,源自她上任前的一次禁毒工作研讨会。
“我的3个孩子都吸毒了,我活不下去了。”一名老年妇女在会上的失声痛哭,让与会人员倍感揪心。由此,清镇市委市政府决定要以人为本,纵深推进禁毒工作,陈芸被委以重任。
上任之初,陈芸就家访了3个孩子皆染上毒瘾的陈奶奶。她见到了老人的小女儿,也就是唤她“书记姨妈”的小男孩的母亲姜某,陈芸决心帮助她。在人社、工商、街道办事处等多部门的协助下,她开始为姜某逐个拜访有用工需求的单位。
终于,在走访了10余家单位后,陈芸找到了一个愿意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推荐人员来上班、跟踪心理变化、做好帮扶管控工作……陈芸从这里开始了以“五心”工作法(即爱心除隔阂、关心促沟通、细心见真情、热心搞服务、耐心唤回归)、情暖迷途人的12年禁毒路。
禁毒宣传教育、修复家庭关系、推进大数据创新……陈芸的辛勤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清镇市青少年新增吸毒人数连续4年下降;陈奶奶一家生活明显改善;女儿以她为骄傲……
51岁的陈芸坦言,希望退休后继续做一名禁毒志愿者。
“灵魂摆渡”感化失魂者
“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对戒毒学员的管理既要依法严格,也要在考虑他们身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感召。”贵阳市阳光关爱医院病区管理民警张华说。
阳光关爱医院是贵阳市为切实解决病残吸毒人员“收治难”问题,于2018年2月设立的特殊涉毒人员治疗中心。面对特殊的“迷途羔羊”,张华和同事们始终坚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化步入歧途的“失魂者”。
“今天血糖多少啊?如果偏高一定要说哦。”记者见到张华时,他正在了解学员陈辉(化名)的情况。陈辉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自认为医院不会全力为曾身染毒瘾的自己治疗,故不配合治疗,以致血糖居高不下。
“若不是为了让你们既能戒除毒瘾,又能身体健康,医院能安排专业医护力量如此悉心治疗吗?”张华一语中的,几番聊天后,让陈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过于片面,当即表示会以身体健康为重,不再任意妄为。
无论是铺就回归路的“返航工程”、情暖迷途人的“书记姨妈”,还是感化“失魂者”的“灵魂摆渡”,贵阳全市“禁毒人”都在积极通过联帮共管、信息共享、合作共建的运行模式,对戒毒康复人员以及回归社会的曾经吸毒人员开展戒毒帮扶。正如贵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禁毒办主任王斌所言,“禁毒工作不是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力为戒毒康复人员创造支持和宽容的环境,需要全社会用大爱来接纳他们,助力他们用坚强的毅力战胜心瘾”。(本报记者 王家梁实习生 黄河通讯员 莫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