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怀旧和伤感是一个人苍老的前兆。现代生活正一点点抹去昔日的痕迹,而我们内心又对已逝去的昨天总是难以割舍。
怀念母亲
当自己到了五十这个“知天命”年龄时,怀旧情结总是萦绕在无尽的思绪中,并化作内心的一种特有情愫,正是这种牵肠挂肚的情愫时常勾起自已对母亲的牵挂和无尽的思念。于是,感情的闸门终于打开,多味的情感开始宣泄。
我的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已有九年的时光。这些年来,怀念母亲的情结常常会在心头轻轻浮起,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母亲去世后,她的音容笑貌时常再现我的脑海和眼前。每每想起母亲,总会泪眼婆娑。
母亲生于农村长于农村,16岁未到就嫁给我父亲进了周门,是一个很典型的农家妇女。母亲一生宽大为怀,仁慈勤勉,身子偏瘦,但也硬朗。父亲早年患病,母亲服侍床前,后父亲病重西归,母亲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姐弟,更加操劳,生活也更加艰难,但母亲性情,视人间是非十分淡然,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独自养育儿女,无怨无悔,贤妻良母莫过如此。
母亲从未入过校门,目不识丁。但母亲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从母亲身上可以理解这种智慧来自于心性,涉及本然,与识不识字无关,也与读不读书无关。因母亲十分清楚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我姐弟三人,在母亲的要求及努力下均能按龄入学,这在那时那个偏僻的山村,实属少见,特别是女孩子,大多未识校门,少数也是初小高小就回家洗衣做饭,而我姐弟,十分幸运,时常聆听母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诲,姐姐高中毕业,现经商有成。自己也顺利考入省司法警官学校,当上了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幺弟也中学毕业,子承父业,娶妻生子,其乐融融。
母亲虽不知道孔子孟子,但却有博大胸怀,并且乐善好施。与邻里之间相处和谐融洽,从未见过母亲与人红过脸,吵过嘴。她经常教导我们,做人要学会大度,学会宽容,要学会与人为善。父亲在世时母亲总是谦让有加,有好吃的先让父亲及我们姐弟先吃,有好穿先为我们添置。有亲戚邻居串门,母亲总是笑脸相迎,倾家中所有,热情接待。这种品格一直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姐弟受益一生。
母亲不仅贤淑,更能勤俭持家,大集体时天天出工,联产承包后,与父亲一起共同耕耘一家五口人的责任田地。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忙里忙外,早上,当邻居们还在睡梦中时,母亲已经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餐,督促我们上学,然后早早地去了家中责任地里。晚上,又是督促我们作业,又要忙于家务,到深夜,当邻居们都已进入梦乡,母亲还在为第二天到集市卖的小菜劳作。
母亲的坚强在家乡那一带也是出了名的。记得在姐姐出嫁时,因父亲患病住院,家中积蓄全无,母亲为了不丢女儿的脸,一生从无借债的母亲,下着脸东家借西家借,终于凑足了一份象样的嫁妆,让女儿出门得风风光光,可母亲却为了还债,还要供在省城上学的儿子,更加起早摸黑,日晒雨淋,省吃俭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硬是在二年内还清了债务。为此母亲也瘦了一大圈,有一年假期放假回到家,看到母亲瘦黑且背已微弯的身躯,我眼睛湿润了好几天,心疼母亲,但爱莫能助,只有在心里想,今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子女成家工作后,按理母亲该省心了,可没有,逢年过节回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母亲总是看看这个,望望那个,这个叮咛,那个嘱咐,工作要勤快,不该拿的东西不要拿,公家的东西不贪不占,这样的叮咛提醒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在得到一次又一次保证了,母亲脸上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现在想想,二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姐弟平平安安,难道不与母亲与生俱来的智慧提醒及嘱咐有关?
工作后一直有心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可每次母亲从300多里外的老家一路风尘一路颠簸赶来,凳子未热,又念起了老家,家中的孙子不知是否有人管?家中的那几个猪仔不知是否有人喂?这样来来回回,母亲的心总是两头牵挂,操不完的心。换了新房后,房子大了很多,专门为母亲安排了一间,下定决心,下次母亲再来时,一定想办法让母亲安心住下来。可是,等不来母亲,却等来了电话,在那个下午,母亲赶集回到家,在沙发上休息时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兄弟从老家打来的电话:“哥,妈不在了,你快回家!”然后就是兄弟的嚎啕声,手拿电话的我突然也是泪如泉涌,母亲才七十有余,如今九十高寿,百十挂零并不罕见,为何苍天不公?
母亲走后,留下了太多的遗憾,遗憾的是临终前未来得及给我们姐弟留下只言片语,遗憾的是母亲一直盼着的仅差一月就出生的孙子,母亲还未见面就急着离开,至今已九岁的孙子经常要问起奶奶的样子,遗憾的是母亲操劳一生未能享受到一天清福......子欲孝而亲不待!现望着母亲未住过一天的房间,想想母亲为我们姐弟付出的一切,内疚之感总会涌上心头。
母亲的一生,是贤德的一生,是无私的一生,也是勤劳辛苦了一生。现只要一人独处,特别每当夜深人静时,母亲那疲惫的身影、殷切的教诲,总会浮现在眼前。
母恩比海深,思念将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