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检察技术专家带你穿越时空 还原真相!
他专注检察技术领域二十三年
始终站在检察技术前沿
用科技拨开疑案迷雾
用创新点亮检察智慧
立足上海检察 惠及全国同仁
他就是上海市检察院技术专家高峰
我推荐他为“首届上海检察风云人物”
推荐人:王栋 腾讯专家 腾讯云总经理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高峰
他是检察系统内最早关注和开展计算机及网络取证研究,承担了《人民检察院电子证据鉴定程序规则(试行)》等多个草案的拟制工作以及最高检《法庭科学电子物证技术性审查规范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所开发的《职务犯罪侦查的大数据应用》等课程多次获评上海和全国检察机关精品课程,并参与“西部巡讲”活动。2017年高峰同志被评为第五届上海检察业务专家。
高峰的演说主题:穿越时空 还原真相
普通百姓都知道,发生了事故或案件时要去调监控,可是监控真得能看得到、看得全、看得清吗?
请看这段视频,画面模糊,目标杂乱。
是2015年发生在浦东的一起群殴事件,过程中有人被刺身亡。
疑犯到案后,坚决否认持凶伤人,能够直接记录的证据,就是这段视频,我接案后,第一时间对图像进行清晰化处理,经过上百次调试,终于检出疑犯手中所持有的、这个长条状、呈镜面反射的物体,以及他挥出该物体的动作轨迹。当我作为鉴定人出庭作证后,被告在强大的证据面前,不得不当庭供认,那一刻,旁听席中暴发出被害人母亲的痛哭之声……
这,就是我的工作,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带着办案人员一起穿越时空,回到犯罪现场,查找案情真相。听起来很刺激吧,而过程却是相当枯燥的,常常需要十几、几十小时瞪大眼睛,紧盯屏幕,捕捉瞬间的蛛丝马迹。有的视频,画面抖动得厉害,我不得不忍受着晕车般的不适,却不敢有一丝懈怠。
再看这段视频
这是去年8月16日发生在松江区的一起交通事故,打工者孙某讨要押金未果,驾摩托车离去,老板马某驱车追赶,致使孙某倒地重伤。可是,仅凭这段视频,能不能确定两车相撞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其实,勘查车辆时,并没有找到明显的碰撞痕迹。马某到案后,也坚称孙某是自行倒地。而我通过对视频的拆分、截取、放大,一张张查看、一帧帧比对,终于找到摩托车在车门上的镜像,证明摩托车倒地前两车距离已接近于零;同时发现汽车靠近时,刹车灯突然熄灭了0.56秒,证明驾驶人没有踩刹车减速。再运用三维透视、直方图检测的方法,使画面上呈现出两条清晰的汽车轮胎印,据此,测量汽车留给摩托车的行驶空间仅为34cm,而摩托车的宽度足有77cm。这一系列数据证明,马某在案发时,故意用车将孙某逼入死角,致使他在抬起左脚避让时,失去平衡倒地的事实。法院最终采纳公诉意见,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于检察技术人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是通过光流检测技术,检验视频是否被人为篡改;
这是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电子证据进行智能审查;
这是借助生成对抗网络技术,将侧脸转为正脸,便于人像识别……
我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些崭新的技术中,四处求教、跨界学习,为自己的专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检察办案工作,而废寝忘食。
办案人员整理犯罪行为规律
在强大的科技面前,人力有时很渺小,很多人担心,人类最终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我一直坚信,人的直觉和因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强大认知,仍然足以凌驾于一切技术之上。今年1月9日,广东省某地检察官打来电话,称他所办理的强奸案被告人,一审被判无罪,理由是作为主要证据的6段现场监控不整点、不等长、不连续,且关键部分缺失,有被篡改的嫌疑。我反复看着循环播放的录像,突然,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每段视频的开头和结尾,嫌疑人始终处于同一角落。事出反常必有妖,原来,监控主机就设于该处,嫌疑人有操控主机的可能。接着,通过数据恢复,得到的设备操作日志,与6段录像的起止时间完全一致,充分证实了我的假设,正是嫌疑人有预谋地在实施犯罪前,关闭了监控设备。检察官据此提请抗诉,5月21日,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
检察官的信念
随着中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法官、检察官对证据的可靠性、鉴定的科学性、论证的严谨性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在检察技术领域,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可以开垦的土地很广,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探索、追求、奋斗将始终在路上……(上海市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