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光穿梭 反诈骗没有停歇! 沿途4站停靠带你探秘上海反电信网络诈骗“前沿战场”
中山北一路803号。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
从正门径直入内,在刑技楼一楼正对大门的蓝底背景墙上,警徽之下正书一排大字: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这里,便是上海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主战场”。
上世纪90年代,电信诈骗从境外起源,后在本世纪初前后向境内转移,近几年随网络发展日益多发。在这种态势下,2016年,上海反诈中心应运而生,以“打防一体”的模式对电信诈骗全面“宣战”。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如今,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反诈中心经历了怎样的“更新换代”?在近1000个日日夜夜里,上海反诈民警们又演绎了哪些故事?今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近日,记者走进反诈中心,听身处前沿的公安卫士们,用时间轴串说那些与电信诈骗博弈的“峥嵘岁月”。
20年前
民警收到的“sim卡中奖信息”
1997年。这是刑侦总队九支队副支队长汪彤从警的第一个年头。
那个年代,电话刚刚开始普及,手机还是那种“笨重”的大块头。汪彤在工作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而他所亲历的金融电信诈骗大约也是从那会儿开始的。
“我印象中,早期‘诈骗’这个概念还是从假黄金抛物诈骗发起的,随着90年代电话的普及,诈骗工具也从黄金逐渐演变为电话。”汪彤回忆,那时候的电信诈骗,大多是以电话类及短信类诈骗为主,传递虚假的刮刮卡、六合彩等虚假中奖信息,或者以sim卡中奖为由头,引诱他人上钩。”
当时,汪彤自己就收到了这么一条中奖短信,“对方先是通知我手机中奖了,然后要我留个地址给他方便寄礼品。”刑警的职业给了汪彤对于新兴事物天生的警觉,“如果这个时候你信以为真了,他就会要你先交一部分钱,最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奖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
汪彤告诉记者,与中奖类诈骗一样盛行的,还有早期的“猜猜我是谁”。“一个陌生号码来电,对方首先喊出你的全名。当你正诧异时,对方的语气会突然强硬起来,‘你听不出来我是谁吗’,而当你半信半疑地猜出一个熟人名字时,电话那头会告诉你‘就是我’。”而这,也成为了之后“冒充领导”等熟人诈骗的原始版,让不少人深受其害。
10年前
赴诈骗“大本营”的仨月时光
作为同一时代的老刑警,刑侦总队九支队支队长史立新和汪彤一样,对于电信诈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脉络再熟悉不过。
“本世纪初,电信诈骗在上海的总量并不算多,2005年之后逐渐多了起来,大约到2010年前后,出现了第一个高发期。”史立新告诉记者,当时之所以高发与即时通讯工具QQ的盛行有很大关系,“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案件梳理后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盗用QQ冒充亲友诈骗。”
与此同时,不仅仅在上海,当时全国各地公安在侦办此类案件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发现:犯罪嫌疑人的登录IP和赃款的流向,集中指向了广西某县。
当时分管侵财类案件的汪彤决定亲自带队远赴外地开展工作。这次出差历经3个多月,在上海警方的努力下,数十名犯罪嫌疑人被悉数抓获。
反诈骗中心向参观市民普及相关反诈骗知识
而这一次出差,也成为上海警方为侦办电信诈骗案件跨省市、长时间作案的一次“探路”。汪彤告诉记者,无论是侦查还是打击模式,此次“作战”都收获了很多经验,其中最深远的影响在于探索出了一种“驻点打击”的新模式。“一旦上海发生案件,就能及时掌握情况,提高侦查效率。”
2年前
中心“高配CPU”用大数据办案
“陈女士,您的银行账户涉嫌洗黑钱,请配合我们调查并做好保密工作。我现在将电话转接承办检察官,你只有向检察官自首,才能帮你。”
“陈女士,你和嫌疑人张勇认识吗?我们在对张勇进行逮捕时,找到700多个账户,其中一个登记在你名下,为何你的账户会出现在他家?”……
电话那端,犯罪分子“循循善诱”,在听到被害人流露出一丝慌乱时,语气瞬间变得强硬。
与此同时,远在中山北一路803号内的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已发觉异常。中心分析判定陈女士可能成为电信诈骗受害者,实时劝阻一触即发。
这,便是反诈中心“高配CPU”运作的成效。2016年3月,在公安部的指导下,上海市成立政府主导、公安牵头的“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并投入试运行。
刑侦总队九支队探长范华告诉记者,警方之所以能够研判出陈女士可能遭遇电信诈骗,就是分析研判机制在发挥作用。在中心平台的接报室内,记者看到墙上有一面大显示屏,当天上海电信诈骗案发情况,包括各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数据,全国乃至全球诈骗号码甄别等都实时记录在内。“这些数据形成数据库,通过深度研判比对,能提炼形成指向明确的线索,既有助于组织精确打击行动,也能发现潜在的被害人。”
1年前
“速度战”与联动劝阻“升级版”
分析研判仅仅是中心的运作基础,在它的背后,还有一张强大的“编织网”:由金融、通信、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等联合入驻、打击防范一体化运作的实战机制。它的存在,实现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统一接报、统一查询、统一封堵、统一查处”。
为便于开展工作,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工作人员直接派驻在反诈中心办公,民警一旦接到报案,能够立即通过这些派驻人员查询账户,及时止付和冻结账户内资金,大大提升了“速度战”的效率。
民警通过数据分析比对 判断某起通话可能是电信诈骗
而随着反诈骗中心运作得越发成熟,很多工作也在不断被优化。“我们发现,对于一些被深度‘洗脑’的被害人,远程劝阻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为此,去年我们又在原先1.0版基础上创新推出了2.0版‘电话+见面’联动劝阻新机制,协调公安内部资源,由中心直接发送110指令至被害人所在地派出所,以此确保防阻工作及时到位。”
上月底,徐汇公安分局接反诈中心预警,派出所民警及时上门,成功帮助一名电信诈骗案件受害者止付了百万元转账。汪彤告诉记者,在这种模式下,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劝阻成效尤为明显。
365天的日常
接处警一线7×24小时全年无休
“你好,我是上海市反诈中心民警。”这样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对于反诈中心接警组的工作人员而言,平均一天都要说上上百遍。而他们,正是反诈中心对外传递的最前端的“声音”。
“我们的工作日常是7×24小时全年无休的。”反诈中心助理文职主管范芳芳告诉记者,即便是在晚间,电话量也有高峰值。“比如游戏装备买卖诈骗等等。”
与110接警人员短频快的日常所不同,反诈中心接警人员承担更多文职类记录工作。“比如一个电话,报警人信息、汇款时间等我们都要记录,但很多时候电信诈骗涉及的账户信息会非常繁杂,有些可能打散到数百个账户,我们都要一一记录,这种情况下一个电话处理数小时都是正常的。”
不仅仅是这些话务员,打击民警的日常也是常年“人随案走”。“电信诈骗案件与一般的刑侦案件不一样,它属于非接触性案件,我们的民警常常需要根据线索赴偏远地区办案,出差就是他们的日常。”汪彤告诉记者,就在今年年中,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上海、云南等多地警方与境外警方联合行动,成功破获一系列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工作组远赴边境,将犯罪嫌疑人悉数押解回沪。
白驹过隙,峥嵘岁月换来的是一份硕果累累的成绩单:今年以来,上海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上升33.82%,抓获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164.53%。
时光不止,上海警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这场“战役”仍将继续……(季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