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女子监狱回归中心 服刑人员学习扫码购物模拟面试找工作 “私人订制”打消出狱焦虑症
骑共享单车、扫码购物这些近些年出现的新生活方式,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于高墙之内的罪犯来说,服刑几年的时间就足以让他们与社会脱节。为了让服刑人员提前适应出狱后的生活,顺利回归社会,北京市女子监狱打造了一个罪犯回归适应体验中心。即将出狱的服刑人员可以在这里,实景模拟骑单车逛街、人机对话面试找工作、超市移动支付等,让自己尽量能在出狱前跟上时代的步伐。
骑单车逛街走上回家路
“真是不一样了,变化太大了……”服刑人员李某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大屏幕上的城市街景,不由自主地感叹。她眼前的街景就是真实的北京城,隔了7年多的时间,李某竟认不出了。再过几天,李某就要刑满出狱了,这段虚拟影像也将很快变成现实。
李某练习的这个“城市骑行漫游”是女子监狱罪犯回归适应体验中心最具科技感的项目,在回归中心最为抢眼。
一面弧形大屏幕上展示着动态城市街道实景。大屏幕前放置着一辆黄色单车,只要蹬起单车,大屏幕上的街景就随之变化,骑得快,变得快,你转弯,它也转。大屏幕上展现的街景就是女子监狱附近的城市实景,服刑人员可以提前在狱中走上回家的路,甚至能模拟骑着车去银行办事、找工作、开店三个情景。
为了实现这个体验项目,女子监狱教育科科长马莉芳没少费工夫。她利用周末,专门到北京VR产业聚集的园区洽谈取经,学习了VR的技术特点,并结合监狱特点和实际需求不断磨合修改,最终促成城市漫游体验在监狱中落地开花。
“服刑人员被羁押后,会逐渐失去在社会生活的感觉,有的人甚至会不分方向,而这种骑车逛街的体验增加了她们回归社会的真实感、亲切感。”马莉芳说。
迷你超市体验扫码购物
据马莉芳科长介绍,全新打造的回归适应体验中心从7月中旬正式启用,临释3个月的服刑人员都会在这里进行技能培训、生活体验,以提早适应社会。
年过半百的李某是这批临释服刑人员中最快出狱的。最近一个多月,她已经来回归中心体验两三次了。“我最惦记的就是那个扫码购物。我进来时用手机也就是发发短信、打个电话而已,哪知道现在连买菜都扫码了。”李某笑着说,来回归中心学过之后,她才知道了什么是二维码,怎么扫码结账。“要是没学这个,出去怕是连菜也买不了。”
在回归中心的现代生活体验馆,设计了一个迷你超市,货架上摆放着牙膏、香皂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收银台上有扫码器。
体验区内还有一排电脑,内有监狱设计的模拟购物网站,浏览、下单、购物流程也与真实网站无异。
同样是半百之年的唐某因为诈骗入狱4年多了,“别看就这么几年,感觉就已经和社会脱节了。”唐某说:“我第一次来回归中心的时候整个人都傻了,这都是什么啊……警官就一项一项教我们。”
唐某入狱前曾是公交售票员,见证了公共交通从打票到刷一卡通的过程,唐某觉得就已经挺先进了,如今走到哪儿都可以移动支付,她简直想都不敢想。“社会的变化太大了,”唐某反复念叨了好几次,“我一定得赶紧学,太方便了。”
四大部门狱内有“坐席”
对于38岁的赵某来说,服刑5年马上就要出狱了,一些更为现实的问题急迫地摆在她面前,让她感到很焦虑。
“出狱后户口、身份证、社保怎么重新建立?驾照得作废了吧,还要重考吗?”在回归中心,这些所有临释罪犯急切想知道的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新出监社会生活流程体验区里的4台电脑分别对应司法所、公安局、民政局、工商局四大部门,到司法所报到、到公安局办户口和身份证、到民政部门办理低保、做小买卖要去工商局办执照……这四个单位正是服刑人员出狱后必须及最有可能接触到的部门。服刑人员可以在电脑上全面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
“我犯罪服刑,已经觉得很愧对家人了,对于办户口、身份证、社保这些事,我没跟家人提过,就是不想让他们还为我奔波。”赵某说,“回归中心里能全面介绍相关的办事流程这太重要了,我们自己把这些事都弄清楚了,出去就能少给家人添负担。”赵某说,以前她在家根本不看新闻,现在天天最爱看新闻,看看社会上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有了什么新变化,就怕与社会脱节。
对着机器应聘找工作
大多数服刑人员出狱后都要面对谋生的问题。回归中心配备了一台具备人机对话功能的电脑——它就是“面试官”,服刑人员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应聘的岗位,回答问题,模拟面试流程。
记者注意到,面试的题目根据职位设置而不同,大多为某个职业应知应会的专业问题。女子监狱教育科科长马莉芳告诉记者,这些题目都是他们向招聘相应职位的社会单位了解得来的,都是真实的面试题。服刑人员通过模拟面试,一方面锻炼应聘技巧,另一方面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日后补足短板。
在监狱服刑了7年多,还有几天就要回家了,服刑人员李某开始担心出狱后的生活。
“我才50岁,上有老下有小,本来就亏欠他们了,不能伸着手管孩子要啊。”李某说,为了让服刑人员出狱后有一技之长,女子监狱开设了插花、美容美发、烘焙等多种适合女性的习艺课程。
入狱前李某没有工作,服刑这些年,她学会了用缝纫机,还拿到了中级证书,现在只要有块布,她就能做套衣服,“我琢磨着开个改衣店倒是可行。”会见时,她特意问了问儿子,现在还有签裤边的吗?
回归适应紧跟时代步伐
“临出监的人经常会睡不着觉、不爱说话,发呆走神。严重的还会偏头疼,浑身没劲儿,我们开玩笑地管这叫‘出监综合征’。”服刑人员赵某告诉记者,当然,这不是真的病,而是反映出临释罪犯精神高度紧张的焦虑状态,他们盼着回归,又害怕回归,怕适应不了回归的生活。
为了让他们提前适应出狱后的生活,顺利回归,出监教育一直是北京各个监狱的重点培训内容。
按理说,服刑人员走出监狱大门,监狱的职责就结束了,但是为了帮助他们安心回到社会,更好的生活,监狱一直都在延伸自己的工作触角,提前向他们渗透出狱后的生活。
马莉芳介绍说,随着监狱挽救人的理念不断深入,出监教育也在不断完善,包括回归前的心理调适、就业指导、政策指导等,针对服刑人员的个性化困难,还会对他们进行“私人订制”的出监指导。设立罪犯回归体验适应中心,也是为了将出监教育系统化、规范化。
马莉芳说:“服刑人员能回归正常的生活,对我们的社会稳定同样有益。通过回归体验,也会让她们看到时代的发展变化,让她们好好珍惜出狱后的生活。”
女子监狱供图 (记者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