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在即,看“法律AI”头脑风暴如何燃爆上海法律圈

2018-09-16 12:53  来源:上海法治报  责任编辑:贾蒙
字号  分享至:

  半圆拱券门洞、青砖外墙红砖点缀……此处坐标,是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40号楼。这座中西合璧的百年建筑,曾经是孙中山先生发表“民主国家,教育为本”演说的旧址。

  时光穿越,昨晚(9月12日),一场由上海司法智库学会、华东政法大学主办、聚焦“法律人工智能的真实当下和可能未来”的PLUS演说会在这里燃起。正值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前夕,8位来自法院、检察院、法律院校以及计算机科学家等走进校园,上演了一场关于“法律AI”的头脑风暴。

  一线法律人视角

  “我是决策者,它是服务者”

  “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PLUS演说会。”

  方框眼睛、衬衫西裤,站在演说会台上的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公诉部门检察官助理周崇文以这样简洁的开场,开启了他关于“人工智能,你可能还不‘懂’法律人”的演说。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公诉部门检察官助理周崇文

  作为一名一线的检察青年,周崇文坦言,自己常常听到这样的描述: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能够为我们“研判证据、生成文书”。“但这些真的是我们最需要的服务吗?”周崇文觉得,虽然证据的证明关系看似纷繁复杂,但其中是有证明逻辑可循的,而这其实并不困难。“而法律文书,承载的是法律人综合事实、证据与法律的专业研判,更承载了人性、道德、人文精神和公序良俗的价值判断,在这一方面,人工智能并不一定能够给出满意的答卷。”

  在周崇文看来,当下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准确地找到法律人的真实需要。“法律人是决策者,人工智能是服务者。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决策依据和分析意见。而不同法律人需要的服务又是个性化的。”

  周崇文谈到,在人工智能成为时代热点的今天,不能忽视了它为谁而生,为谁服务这一基本的导向性问题。“对于我们而言,人工智能中的用户体验,说穿了就是司法者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脱离了这种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发展的道路自然举步维艰。”

  法律AI“史前时代”

  “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华宇元典法律研究院业务专家叶衍艳是4名关于“法律人工智能的真实当下”话题的聚焦者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步入演说台中央伊始,叶衍艳就单刀直入:“作为一名从传统法律行业转型到法律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我今天不是来告诉大家法律AI到底有多美,而是想揭开法律AI的面纱,描述它当下真实的模样。”

华宇元典法律研究院业务专家叶衍艳

  通过大屏幕,叶衍艳呈现了一起交通事故案件。“系统会首先分析,最有可能构成危险驾驶罪;但是,系统还会告诉我们,还可能构成责任保险合同纠纷和财产损失方面的纠纷。”

  叶衍艳说,在这个问题上机器好像考虑得很周全,但并不意味着智能系统就可能代替法律人的判断。对于复杂案件的案由判断,实践判决的结果往往是不一致的。这种情况下机器的判断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并且,由于机器判断案由是根据过往数据,因此当出现全新罪名、新型犯罪的时候,机器判断的准确度也会明显折扣。”

  这种局限性,在大数据量刑上也是一样。演说中,叶衍艳戏称,自己一直在给法律AI泼冷水。但叶衍艳的态度很明确:法律AI不止是算法工程师的事业,同样也是法律人的事业。“无论是犯罪认定的模型还是量刑判断的模型,对应的知识建模,相关框架系统的建构,法律规则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人工的辅助,未来的法律AI需要法律人和技术人的深度合作。”

  共生还是替代?

  “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下半场关于“法律人工智能的可能未来”话题的探讨中,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黄宇宏、实在智能CEO孙林君、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奇琦以及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法官李岳这四名PLUSER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展望了法律AI的未来。

  在黄宇宏看来,未来,必然会是法律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所以当下不应过分强调人类在被技术驯化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进而对发展人工智能持怀疑态度。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黄宇宏

  作为一名研究型学者,高奇琦看到,人工智能对法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新的启示。“我之前一直在从事与指数相关的研究工作,但在我开发法治指数的过程中,困扰我的是,法治指数研发是一个跨学科的工作,而数据库更新又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在高奇琦看来,人工智能的方法对传统研究方法的革新,未来可能在从部分到全面、从抽象到情境、从单一到交叉、从历史到实时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奇琦

  而对于在一线办案的李岳来说,最大的感触是:法律职业作为一个整体很难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在那些人工智能擅长的领域,法律AI已经实现一些“单点突破”。“我个人使用体验最好、帮助最大的当属法律数据库和智能检索的发展。”在李岳看来,人工智能正是从这些一些环节开始,逐渐改变法律人的职业潜力、能力发展和整个行业的组织方式、价值链体系。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法官李岳

  超200万人次收看

  50多万给演说会点赞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交往模式,也对传统模式的法律结构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法律体系能否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维持原来的状态,能否成功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给法学带来的“危”和“机”。

现场观众

  对此,上海市司法智库学会理事长、上海高院党组成员、二中院院长郭伟清指出,在人工智能逐渐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时,法律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深度运用既是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司法界智能化创新的目标所向,对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的影响也将更为深远。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周立志认为,作为引领未来颠覆性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将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新型权责、义务等方面关系的重大变革。因此,深度研究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快速来临前做好法律储备和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记者获悉,当晚,400多名来自司法智库、上海法院、检察院、团市委、各单位团委以及来自法律科技公司嘉宾以及华政师生参加了这场主题为探讨“法律人工智能的真实当下与可能未来”的演说会。演说会在腾讯、智合、网易、快手、咪咕、头条等多家网络平台上进行了直播,累计超过200万人次收看,50多万观看者给演说会点赞。(季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