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找警察”早已深入人心,而企业遇到困难、警察“不找自到”,在江苏海安市也已不算新鲜事儿。
海安市公安局,是以警务创新著称的“全国优秀公安局”,两年前选派精干警力组建建工警务服务队,警务室入驻建筑施工企业,为当地支柱产业保驾护航。这支队伍成立至今,已超前防范化解建筑行业矛盾纠纷19起,受理查处职务侵占、虚假诉讼案件22起,为全市建筑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
创新“接地气”
为建筑行业提供个性化警务服务
海安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活跃的建筑大军有十多万人,高峰时期从业人数有27万。2017年,全市建筑行业施工产值连跨1100亿元、1200亿元两大关。据权威部门预测,今年全市建筑施工产业产值将超1400亿元,已成为海安经济“顶梁柱”。然而,近几年来,渉建筑行业犯罪活动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危及一些企业生存。
“建筑业的迅猛发展,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容易滋生经济犯罪案件、涉众型经济纠纷。”海安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葛志祥说,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易发生职务侵占、挪用资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税等犯罪行为;对外合作施工中,违规转包、合同诈骗、恶意诉讼等被侵害犯罪也屡见不鲜,还会因拖欠工资引发集体讨薪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海安警方走访调查全市建筑行业,倾听意见;主动与海安市建管部门沟通,共同研讨警企共建措施。2016年10月,海安市公安局建工警务服务队正式挂牌成立,由工作经验丰富、懂建筑行业并办理过建筑行业犯罪案件的民警牵头,由此,开辟了海安公安个性化警务服务的崭新路径。
海安市公安局政委章群峰说,哪儿有需求,警务室牌子就挂到哪儿,这样才能将为民服务延伸到“神经末梢”。
打击涉企犯罪行为
为建筑企业和工人保驾护航
2017年3月,非洲乍得,某项目工地。
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让整个工地陷入忙乱,施工方、海安建筑龙头企业——苏中建设集团遇到棘手事:一边是情绪激动的死者家属多次召集人员在工地聚集,一边是合同方督促快速处理、否则终止施工合作的“最后通牒”。该纠纷也牵动了万里外的海安建工警务服务队,经过他们60多个日夜的辛劳,事件获得妥善处置,走出国门的海安建筑企业再次感受到来自警务服务队的温暖。
“许多问题仅凭公司一己之力实在难以妥善处置,建工警务服务队对企业和工人来讲真是帮了大忙。”苏中建设集团总经理陈永明说。
为精确打击涉企犯罪,遏制建筑市场经济犯罪多发势头,两名民警定期驻点苏中集团办公。该集团曾发生内部管理问题引发的系列讨薪事件,民警与公司法律、审计部门成立工作组加班加点,不仅妥善解决了后续问题,还为公司避免了500多万元损失。民警将处置中发现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形成警示材料,在集团相关会议宣讲,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多亏了建工警务服务队!要不是他们,企业兴许倒闭了。”海州建设集团董事长刘长明说。该集团曾因被挂靠公司冒名签订虚假合同,导致账户被多家法院冻结,集团业务濒临“休克”,刘长明急得几乎一夜白头。闻讯上门的建工警务服务队组织精干力量,千里追逃,将涉嫌伪造公文印章的挂靠单位负责人陆某抓获归案,为法院判决提供了有力证据支撑,从而让海安又一家骨干建筑企业重归经营正轨。
海安建工警务服务队深受企业欢迎,也让建筑大军有了“主心骨”。建筑工人张耀生说,建工警务服务队曾为他讨回几年前被项目组拖欠的10余万元工资,类似事情在他身边还有很多。“建工警务服务队就是我们的靠山,有事我们首先就想着找他们帮忙。”张耀生说。
警务服务“零距离”
保障企业在法治轨道健康运行
“法制讲座”是警务服务队每季度固定开办的“节目”。民警围绕建筑领域易发多发事件,分析典型案例,讲解法律法规和防范举措,主动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消除隐患、化解矛盾、查处案件。
建工警务服务队民警张桂军和王光明记得,去年10月一期法制讲座刚结束,一家建筑企业的顾姓负责人就找到他们反映,其家人陷入2400万元借款纠纷,每天利息、滞纳金高达数万元,“如此下去公司将被拖垮”。
民警仔细了解事情经过,核实借款细节,很快发现其中蹊跷,顾某的家人很可能是中了圈套。经调查,整个借款资金网络图显现端倪,警方很快发现犯罪嫌疑人崔某、赵某共谋,以“空手套白狼”方式,企图侵吞顾某家人数千万元。很快,崔某、赵某相继落网,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
海安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曹阳介绍,结合近年来在施工资质借用、工程挂靠、分包、转包及合同诈骗等方面的典型案件,建工警务服务队常年深入建筑企业一线,组织开展法制知识座谈,已开展风险源预控、警示教育12次,受教育的有1万多人次。
此外,建工警务服务队民警还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建立微信群、QQ群,24小时提供在线服务,通过警务前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构建良好的常态化警企沟通渠道,先后成功处置了10余起矛盾纠纷。周晋安 曹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