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司法部在机关设主课堂,举办人民调解大讲堂第二讲,全国人民调解专家、天津市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下称“市访调委”)主任郑宗瑶作为主讲人与全国3473个分课堂上6.5万名人民调解员分享工作心得。

沏茶,润润嗓子,平心静气几分钟,“梳理一下思路,以最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工作上的挑战。”老郑认为这是自我减压的极好方式,这一次的开讲也不例外。

2015年,天津探索建立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机制,市访调委由此产生,工作经验丰富、专业优势突出、能用群众认可的方式说理调事,让郑宗瑶成为访调委的掌舵人。
“把老郑请出山,真不容易!”天津市司法局巡视员杨劲松慨叹。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杨劲松带领工作小组全市范围内找寻,几经沟通,当时已经退休准备侍奉母亲的郑宗瑶接受了邀请,为化解社会矛盾再奉献。
建章立制,推进制度创新
信访事项,特别是适宜调解的信访事项应该如何导入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又该如何接手?郑宗瑶与团队成员首先想到的是定制度、建章程、抓规范,把访调对接工作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
一是“静下来”研究。“访调对接”要了解信访,吃透信访,掌握信访规律。为此,郑宗瑶组织调解员认真学习国务院《信访条例》、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天津市信访工作若干规定》,邀请市信访办领导讲解信访工作形势,把如何建立“访调对接”机制这一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思考,请大家出谋划策。
二是“走出去”取经。前往天津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学习取经,参加先行试点区“访调对接”工作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借鉴有益经验做法。
三是“坐下来”学习。每周坚持利用半天时间,结合导入的信访事项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拓宽视野,武装头脑。

在此基础上,他组织调解员陆续制定了17项规章制度和访调卷宗模板,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制度规范方面涵盖了访调对接工作规则、导入工作程序、调解工作流程、访调对接联席会议制度、调解员清廉从业六条禁令等各个方面。同时将访调对接工作原则由最初设定的“先简单后复杂,先个访后集访,先当前后以往,先初访后重访”,调整为“只要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接受调解,我们都受理”原则。规范调解卷宗方面,除按制式标准文书格式填写内容外,他们还结合信访事项实际,规范了部分卷宗文书,在卷宗首页增加了“人民调解报告书”,便于阅卷人知晓案件的当事方主体、案件类别及调解全过程。
天津市司法局局长张铁英认为,制度上的保证,让天津的“访调对接”工作有章可循,又能及时固定试点成果。
充分准备,打好“访调结合”第一战
2015年,任某在办理退休时,发现自己1981年至1992年12年间没有工龄记载。社保部门让其回原单位开证明,可任某曾经调动过的四家单位早已退市,托管单位也因为没有相关的资料证据,没办法为其出具证明。没有证明,社保部门就补办不了工龄。任某跑到区、市信访办上访。市信访办按照相关程序只能将此问题反馈给任某的托管单位,事情又回到了原点。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任某心急如焚,带着七十多岁的母亲一同频繁上访,市信访办将此案导入市访调委。
了解到纠纷中任某没有过错,工龄记载通常存在档案中,而档案又归单位保管;且托管单位从1993年至今一直为其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后,郑宗瑶团队建议由市信访办召集区、市两级社保部门、信访部门,托管单位以及托管单位上级单位组织专题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并按照会议确定的事项,深入到相关单位详细调查任某工龄审定诉求原委,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由相关单位出具任某工龄实际存在的证明。几经论证,市、区社保部门最终同意帮助任某审定工龄,办理退休,纠纷得以画上圆满句号。
第一战的胜利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增强了大家化解纠纷、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决心,也为市访调委赢得了赞誉和认可。
务实担当,找准群众合理的诉求点
郑宗瑶认为,如何把握“访”与“调”结合点,让“访”与“调”融为一体,是有效化解信访事项的关键。信访部门的职责是受理、交办、转办和督办,代表的是一级党委、政府,是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中立性,是区别于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通过信访部门导入的信访事项最终通过调解委员会深入细致工作落地化解,真正体现“访中有调,调中知访,访调对接融合”。

构成信访事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利益之争,也有体制之痛。有些信访事项的根因甚至是综合的,法理、事理、情理“三理”俱在。市访调委办公地点设在市信访办,直接与接访一处衔接,左邻右舍分别是市人大、市纪检、市法制办接待窗口,常见上访人群多集中在老年群体、妇女群体、生活困难群体及家人突遭变故的群体。适宜调解的信访事项导入市访调委后,一些当事人虽有合理的诉求,但出于怨气,往往过高索要赔偿。一些当事人诉求根本无理,但存有侥幸心理,有枣没枣打三竿,捡到的枣不拿白不拿。还有一些当事人存在偏执心理、抵触心理。
多年的调解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转变身份用对等的身份和当事人交流思想,解开当事人思想疙瘩,拉直当事人心中问号,使当事人心悦诚服,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依法明理,团队协作打硬仗
2016年4月初,市访调委受理一起因地铁施工造成居民房屋受损、上访持续5年未能解决的信访事项。因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受损户的情绪非常激动,而后双方又因赔偿金的问题,大打“拉锯战”。
问题的症结在于:因施工造成的房屋受损,地铁集团当时没有赔偿标准,这也是受损户中上访人的信访事项难以解决的根源。而同时,地铁集团在建线路共有7条、工地120多个,点多、线长、面广,且都在城市繁华区域,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影响地铁施工,二是极有可能激化矛盾。
郑宗瑶与同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地铁建设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实施细则》。依据该细则,由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对房屋受损情况进行鉴定,依据鉴定结果,组织双方开展调解工作。
经过历时5个月的多次调解,受损户与地铁集团达成一致。事后,他给市访调委送来一面锦旗。锦旗的背后,是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被化解,这种付出,是郑宗瑶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访调委这次不仅把困扰地铁集团多年的疑难信访事项解决了,而且为下一步调解其他信访事项开辟出了一条新路,提供了借鉴。”地铁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朱淼言语中表露出来的是谢意。
积极探索,拓展“访调结合”工作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化解信访事项千难万难,只要有对人民群众的真心诚意就不难,只要肯“千方百计”,就会有“千条妙计”。牢固树立宁肯自己多跑路,也要当事人少跑腿的工作理念。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当事人,对于路途较远,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的当事人,郑宗瑶都会极尽全力为当事人考虑,坚持“定点调解”与“动点调解”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访累。
郑宗瑶记得一起案例,赵某与某精神病疗养院劳动争议信访事项,双方当事人所在地远离市区,调解员从调查核实到事实认定,最后到各种文书特别是调解协议书的制作,都是带着电脑、打印机在当事人所在地办理,几次往返数百公里。为表达谢意,某精神病疗养院负责同志诚意挽留三位调解员在本机关食堂就餐,被调解员婉言谢绝。负责同志见此,执意要给调解员带些土特产,又被调解员谢绝。后来,当事人给市访调委送来了锦旗,上面写道“调解深入基层实地,工作彰显初心本色”。“这是群众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郑宗瑶说。
市访调委成立以来,共受理案件616件,化解调解了606件,调解成功率98.4%。
对天津市“访调结合”工作,天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飞有过肯定:利用专业素质,为社会和谐稳定开山劈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他还有过要求:借助人民调解工作的生动实践,增强调解工作的公信力,把调解过程扩展为普法教育、以法育人的过程,扩大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取得“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