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行唐县法院范吉英 刻
我叫刘秋生,1960年参军入伍,1978年8月从部队转业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人民法院,2002年退休,几年后又参加了人民调解工作,现为河北省行唐县大调解中心一名普通的人民调解员。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离开部队第二次就业的四十年,我亲身经历与见证了法院四十年的变迁,不由让人感慨万分。
刚转业进法院不久,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此向前迈进。那时,河北省行唐法院总共有正式干警20人,只分刑事、民事两个审判庭,下设上方、口头两个基层人民法庭。
我刚转业时被分到民事审判庭,没有丁点儿办案知识和经验,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觉悟和充沛的工作热情。老庭长崔永敏利用晚上时间,给我们讲办案程序和法律常识,在办案的路上,传授给我们办案的方法和经验,要求我们严格按民事政策认真办案,公平办案。老同志认真讲,我们认真学,结合新接触的工作实际,倍感自己职业重要而神圣。
那时,每周只休息一天,赶上有任务或特殊案子,几乎一个月二十天不休息。当时要求的就是:携卷下乡,就地办案。法院所有人员,上至院长,下至一般干部,人人参与办案。那时的生活工作条件很艰苦,每次下乡,均是住民房、睡大炕,饭后交粮票、饭费,大家同吃一锅饭,同谈一个案,同向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国帮民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1979年底,全院结案180多件,其中民事150多件、刑事30来件。我们民事审判庭年结案近百件,主要是婚姻、家庭、继承类的民事纠纷案件。
1989年,上级法院组织全国法院干部法律业大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我们有幸参加了业大学习,经过两年系统学习法律知识,取得了法律大专资格证书,为以后的审判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1998年实行法官职务首评,河北省行唐县法院首评46人,我被评定为四级高级法官。2016年的司法体制改革,26名员额制法官脱颖而出,到2018年6月,法院有在职干警70多人,党员人数占86%,本科以上学历占73%。
四十年来,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已经形成,人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河北省行唐法院办案数量由开始的一二百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听说2017年达到了6000多件,为县域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刚进法院时,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那时下乡办案,不论路有多远,就得自个儿想办法。近处,步行下去;远处,就要骑自行车了。我刚转业回来,没有交通工具,经常借车子骑,多是借院长的自行车下乡,有一次还闹出了笑话。那天一早,我要下乡办案,又去借院长的自行车。院长给了我自行车钥匙,我开车后骑着就去了,天黑时才回来。一进法院,见院长门口站了很多同事,大家议论纷纷。走近时,一位老同志忙问我:“你骑的是谁的车?”我说是院长的。他这才转急为喜地说:“那是我的!我认为是被小偷偷了,还报了警,结果是你骑了。”紧张气氛立马缓和了下来。
1983年,河北省行唐法院有了第一部汽车,第二年有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接着又有了一辆蓬莱牌囚车,随后车辆陆续增加和更换,后来几乎所有下乡办案都是“以车代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院的办公地址也几经搬迁,机构设置随之改进,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法院机关办公地址由原来的正义街搬迁到了现在的恒阳大街,原来的几排平房,换成了如今的现代化办公大楼。下设机构也经过多次调整,由原来的两个审判庭发展到现在的民事、刑事、行政、立案、执行、审监等21个业务非业务庭室和5个基层法庭。随着司法公开、信息化建设的进展,现在每个办公室配齐了各类办公设施,从立案到结案,各种材料、数据全部存入信息库,你需要什么,只要在网上一查就得。
回顾这四十年的法院变化,真是让人感慨,让人惊叹,更让人倍感欣慰。(河北省行唐县法院 刘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