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如东“四小”奏响农村普法大合唱
2008年,江苏如东县司法局针对农村普法中存在的“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或经商,普法对象难集中;生产劳动季节性强,普法时间难安排;留守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普法内容难理解”等“三难”问题,结合本地工作实际,推出了以“小红本、小喇叭、小顾问、小演出”等“四小”模式,破解了基层农村普法的难题,谱写出如东农村普法的大文章。
转眼十年过去,如东的“四小”普法模式已经提档升级,在基层农村普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小红本”落户媒体
“前几年,司法局发的‘小红本’真不错,有工伤认定、司法鉴定、土地流转等法律常识,通俗易懂,便于我们老百姓掌握。”8月6日,见到如东县司法局“送法进村居”时,双甸镇镇东村的冯大爷回忆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冯大爷口中“小红本”是指如东县司法局编印的《农民学法小册子》,内容涉及村务公开、土地管理、婚姻家庭等热点涉法问题。“小红本”先后经过5次修改加印,免费发给广大农户约15万册。
自2015年起,如东县司法局将“小红本”的内容投放到了广播电台及“如东生活网”“如东12348”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并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在线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农民的学法需求。记者在如东县司法局看到这样一组统计数据:今年,他们共在线接待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1450件,法律服务人员与群众在线互动记录3260余条,内容涉及老人赡养、民间借贷、工伤认定等给各方面,有效放大了基层农村普法宣传的效果。
“小喇叭”在线普法
2008年,如东县司法局利用广播电视“双入户”率达90%以上的优势,积极落实县、镇、村三级联动,在全县范围内创办起农村法制广播学校,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小喇叭”。截至目前,“小喇叭”已开办10年,普及各类法律法规50余部,惠及全县农民群众60余万人。
据了解,今年以来,如东县司法局与文广传媒中心联合,在原有的每周三播出“农民学法小课堂”栏目的基础上,增加开播每月一档的“普法在线”栏目,组织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走进直播间,向广大听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群众的法律疑问,深受广大听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欢迎。岔河镇南桥村的赵大妈对记者说:“听广播讲法律,已经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听得懂了,遇到事情也就想得明白了。”
“小顾问”精准普法
“朋友借我3万块钱没打借条,现在拖着不还,我该怎么办?”“我们家兄弟俩,现在父亲过世,请问母亲的户口应该挂靠谁?”……在如东县的各个“法润民生”微信群,常常有群众提出类似的问题,法律顾问总是及时给予精准的解答。
今年,如东县司法局在“一村一法律顾问”的基础上,在全县242个村(社区)普遍建立“法润民生”便民服务微信群,及时解答群众提出法律问题,实时发布法律服务活动资讯,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便利化服务5万余次,确保百姓“有理不吃亏”。
早在2008年,如东县司法局就专门发文要求基层法律工作者,以“包村定村”的形式,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并对“小顾问”到村(社区)开展法律服务的时间、内容等均有明确规定,并在年底组织进行考核。近百名“小顾问”活跃在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化解矛盾等服务,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如东县48.76%的村(社区)获得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
“小演出”形成常态
10年前,在如东农村活跃着以兵房镇毛竹桥村法治文艺宣传队、丰利镇夕阳红晨练队等为代表的30多支小型业余法治文艺演出队伍,以及10多个小型民间文艺团体。他们贴近农村农民生活,编排表演法治内容小节目,使乡亲们在文化娱乐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近几年,该县又培育了以曹埠镇的赵家剧院、新店镇的祝套村法治文艺宣传队等为代表的11支法治宣传教育社会组织,每年举办法治文艺演出240余场次,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保护、土地流转等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法治的熏陶,助推“乡村振兴”。(郑弋 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