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甘肃的盛夏,总是最农忙的时候。记忆中,大人们根本在乎天气炎热,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地里埋头收割麦子,生怕太迟,麦粒儿会掉地里或者被季雨打掉。
为了节约时间,天色微亮,大人们带上干粮就下地了。
因为山路不好走,木头做的“架子车”就只能拉到山谷。等到山顶的麦子收割完,再一小捆一小捆绑好,然后背上一步一步运下山来。
那时候,我一个人可以背十几捆麦子下山,哥哥比我多几捆。一路上,我们兄弟俩一边聊哪座山的鸟叫起来好听,一边寻找着路边有没有顺手可以撸一把的野草莓。累了,我们就在崎岖的山路边,找一个土台子靠一下,算是一种休息。
背麦子的时候,经常会碰见自己的同班同学,然后大家就会互相问一句:“你背了多少捆?”然后又是:“你家麦地附近野草莓多不多?”最后又是:“暑假作业快写完了吗?”一番比拼之后,大家就开始比赛谁能背着麦子最快速度的跑下山。
背麦子时,如若肩膀被磨破了皮,我们通常会找一些大叶子的植物,把摘下的叶子垫在肩上,继续靠肩膀反反复复的运送麦子。最后,把麦子一捆紧挨一捆整齐地摆放在车上,这样装车,大概可以拉三百小捆麦子呢。
记得有一次,因为麦子装的太多,路又左右不平,一个不小心就翻车了。还好是翻向靠山坡的那一侧,在几个路过大叔的帮助下,车就很快被扶正了。忙活一年的庄稼要是出了什么意外,没有什么更能让人难受的了。
回忆里,这样的夏天,自我有力气背三五捆小麦下山就开始了。待我上高中去兰州学习绘画,至今再也没有参与过农活,但是农忙时节,父辈们忙碌的身影,却永远地印在我的脑海深处。
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也很关心国家大事。他心里最佩服的人是邓小平爷爷,也特别喜欢《走进新时代》和《春天的故事》这两首赞颂邓爷爷的歌。
到现在父亲已经五十多了,我也快两年没回去看他了。
最近,总是想起和父亲在一起收割麦子的情景,不知道今年这个夏天,他是不是每天还那么忙。不过,心里依然希望记忆中的他,还是那个在麦田里既勤奋又健壮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