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日,内心最不愿相信、最难接受的诊断结果还是摆在了山西第一批援疆队队长王永茂的面前——肺癌晚期。但是王永茂似乎更加平静,他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当祖国需要他时,能为祖国做点事。一辈子能走援疆这一遭,我不后悔!”病床上,他仍牵挂着和田以及和自己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他的病情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一再要求要不遗余力地为王永茂的治疗提供一切支持和帮助。大家的关心,让王永茂感受到组织的巨大温暖,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来援疆就要到一线去,就如同援兵,兵就要到战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2017年5月2日,当从薛永辉厅长手中接过鲜红的援疆队旗时,作为队长的王永茂便发出了铮铮誓言:“忠诚使命、敢于担当、甘于吃苦、勇于拼搏、团结奋进、严守纪律。”之后的180多天里,他一直被这庄严神圣的宣誓所激励。2017年5月3日,王永茂带领29名司法行政系统的热血男儿,横跨5000多公里,来到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监狱,开始为期半年的援疆工作。“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坚决落实中央的各项部署,手挽手、肩并肩地团结各族人民,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王永茂的话鼓舞了全体援疆队员。
第一次参加和田监狱的升国旗仪式时,王永茂亲自把每一个人的警容进行了细致地检查。他动情地跟大家说:“参加升国旗仪式不止一次,在祖国的边陲参加升旗还是第一次,为了这面旗帜,我们愿意付出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作为队长,工作难度大、任务重是摆在王永茂面前的一张考卷,但是他没有退缩,在探索中前行,在总结中提高,在不断完善中让支援发力精准,是他给这次援疆工作定下的基调。抓党建带队伍是工作的主抓手,王永茂充分利用“三会一课”的时间统一大家的思想,开展了“佩戴党徽、重温誓词”活动,着手制定的援疆团各项制度涉及到方方面面。王永茂还积极与和田监狱协商,通过集中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参加“对党忠诚,发声亮剑”活动,教育大家要树立山西援疆民警的良好形象。
“我们来援疆就要到一线去,就如同援兵,兵就要到战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王永茂的话至今激励着每一个人。和田监狱地处南疆,处在反恐维稳最前沿阵地,关押压力凸显,教育改造难度大,安全风险无处不在。按照相关规定,援疆队员应该安排在机关科室工作,但是,看到监狱警力太缺乏,王永茂决定还是要到一线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援疆队员的作用。他召开支部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30名队员在请战书上用30个鲜红的指印作出了回答。在此后的援疆日子里,援疆队员与和田监狱民警同吃同住同工作,日夜坚守,并肩战斗,展示了山西援疆队员良好的精神风貌。“上班注意安全。”“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回来告我一声。”那段时间,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几句话。
和田最炎热的夏季,最高温度达40度,一天之中,衣服往往是干了湿、湿了干,在这样的环境中,王永茂冲锋在前,除了每天和其他监狱领导一样在指挥中心值班外,还要到每个监区、每个有援疆队员执勤的岗位上巡查一遍。“身为队长与和田监狱副监狱长的他,没有比队员少值一天班。和田的夏日酷热难耐,记得有几次午间犯困的时候,都是永茂同志第一时间通过对讲机及时提醒我要打起精神,不忘初心。”“不讲条件、不提要求”,这是王永茂对自己和对全体队员的要求。援疆的日子里,他平均每天只睡4小时,视力从1.5降到了0.6,体重也降了10多斤,无时无刻的忙碌和奉献感动了所有人。
在和田监狱,王永茂经常跟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来援疆就要融入新疆,和田监狱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处处维护这个大家庭,和兄弟姐妹们搞好团结。我们要做主人,不能当客人。”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特殊时期,他带领大家,主动进入监区值班备勤,用山西民警的温暖行动给和田监狱民警多一点与亲人团聚的时间。
“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自治区党委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王永茂同志得知后,主动和监狱请示,自发组织、自筹慰问金,积极参与这项活动。活动历时一个月时间,进村入户慰问贫困少数民族群众,送去了山西援疆民警一片真情,架起了晋新人民感情的桥梁。维吾尔族依米提·努尔买买提,一说起永茂,禁不住泪流满面:“永茂是我远方唯一的一个亲戚,给我买面、油,给我讲民族政策,热情、认真,像亲人一样,山西民警‘亚克西’!”
“监狱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住院!”
远离亲朋好友,远离熟悉的工作环境,来到和田,单是漫漫的黄沙天气就让人喘不过气来,与自然环境相比起来,这里的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对我们队员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当援疆民警在“爱心餐厅”吃上第一顿汉餐,王永茂深情地写了一篇《书记:请放心,我们吃上汉餐了!》的文章,倾诉了晋新两地民警亲人般的感情。
进入新疆两个月后,王永茂病倒了。当天的情景,援疆队队员张晓明一直记得:王永茂蜷缩在床上,双手捂着肚子,额头上全是汗,翻来覆去地打滚。“茂哥,你这是咋了?”“你为什么不叫大家来帮帮你?”我问他。
“唉,兄弟,不能麻烦大家,不能影响了大家。”他的话很果断。我扶起王永茂,急忙送往医院。在等待检查时,他实在难以忍受剧烈的疼痛,像个孩子哭出声来,医生只好建议他打了一针止疼针。如果不是疼到极限,他是不会去医院,更不会同意打那种止疼针的。他平常咳嗽、发烧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坚持,就坚持坚持”。医生建议住院观察治疗,可他一口回绝:“监狱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住院!”输完两瓶液后,当晚就连夜赶回了监狱。
妻子任菊红后来回忆说,当时王永茂微信中哀求般地说:“你来和田监狱看看我吧,我实在疼得难受,有点撑不住了!”任菊红本想立即赶往和田看看王永茂,可过了一阵,永茂发来微信说好多了,再加上当时自己财务工作正在结算的最忙阶段,她没有在意,认为老公挺一挺就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任菊红后悔不已,“要是当时去看一下,也许就能检查出病情,也能提早治疗,都怨我……”
一说到女儿,王永茂满脸的愧疚。女儿远在澳大利亚求学,平时联系得少,和田监狱民警黄玉华现在还记得王永茂和她谈起自己女儿时眼里涌动的泪花,“我最牵挂的就是她,我的女儿,我就是在等她……”他对自己的病很坦然,叮嘱妻子和孩子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孩子今年就毕业了,万一将来我有个三长两短,她能自谋职业,不要找组织,照顾好她妈妈就行了。”病床上,一行清泪从王永茂浮肿的双眼流下……
“援疆是使命,体现着忠诚与担当。”
阳泉一监同事们一提起他都会用“激情四射”“满满的正能量”来形容。刚参加工作时,王永茂在子弟学校担任小学教师。“无论写材料、起草文件,撰写先进事迹报告、年终总结,王永茂都是一把好手。在三尺讲台,他用真情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同事心中的好教师。”时任荫营煤矿子弟学校校长的王增寿说。
从1996年至2004年,九年间王永茂的名字与监狱团青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个时候,他活力四射,英姿勃发,活动点子多、效果好,我有时候问他,哪来这么大的精力,他总笑笑说,要对得起这身警服和领导的信任。”时任监狱团委干事的史荣华介绍说。
“王永茂就是这样的热心人。2007年,我上任后第一次举办了‘感动青春’颁奖典礼。第二天,他就给我打电话,说昨晚的节目太感人了,连夜写了一篇《我为感动青春喝彩》的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一名老团干对共青团工作深厚的情感,对年轻团干的鼓励和爱护。”现任监狱团委书记郭清眼含热泪说。之后,王永茂的岗位一直在变,但他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的人生信念一直不变。监狱长安年春介绍说,王永茂同志工作极其负责,特别有担当。
“在历史上,盂县因忠义藏山而闻名天下。生长在这里的王永茂,被这片热土所蕴含的忠义文化深深影响着,成为他不懈进取的动力源泉。”阳泉一监政委赵俊峰说。王永茂的家乡在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小掌村。
巴掌大的村仅30户人家80余人。当采访组来到这个寂静的小山村时,村里的人三三两两地自发集中到了家门口。一说起永茂,大家七嘴八舌,夸赞个不停:“那可是个好孩、仁义孩。”
“永茂从小就爱学习,学习好。小学在村里读书,上初中就到了南社中学读书。每天要走5里路去上学,中午带点饭,放学了再走回来,他每天都到前边的树林里背课文。”
“他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师范,当时全村都轰动了,这可是我们村头一个。”
“你说这好人咋就得了这么个病?刚去新疆时他就说身上疼,说是刚换了环境不适应,谁想是得了这个病,我真是心疼啊!”王永茂的堂姐失声痛哭。从小带着他长大的大娘今年已经77岁,老人一把拉住采访组同志的手:“这孩子从小就懂事,知道疼人。听说永茂病了,我心里急呀!老天爷,你开开眼,就让我这老婆子得这病吧……”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真情……
王永茂的日记上写道:“援疆是使命,体现着忠诚与担当;援疆是舞台,展现着魅力与精彩;援疆是‘战场’,比拼着实力与耐力;援疆是阅历,增添着厚度与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