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橄榄绿”到“藏青蓝”,他们脱下军装、穿上警服,迅速完成军人到民警的转变,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责任。
在福建厦门思明公安分局,有83名军转干部,他们在各基层岗位上初心不改,继续用忠诚和奉献精神打造最具安全感主城区。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让我们带您走近这些军转干部以及身着军装的现役部队警官,了解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从警的点滴。
【人物名片】
林文勇 借鉴部队训练方法打造三支辅警尖兵
林文勇带队在中山路巡逻
林文勇,1974年7月出生,共产党员,1993年12月参军入伍,1998年1月入党,2015年11月从武警厦门支队转业,现任中华派出所社区民警、辅警中队中队长。
他借鉴部队军事化训练方法,对辅警队伍进行培训,使辅警队伍面貌一新。还按照警情需要,打造出三支辅警尖兵队伍——中山路特勤队、轮渡特勤队、第一医院特勤队。
转业前,林文勇是武警厦门支队的副支队长,转业到中华派出所后,他是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环境、职务、业务大幅度改变,林文勇在内心告诉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必须对得起党和国家。
揣着这份信念,林文勇完成角色的转变,凭借着军人迎难而上的精神,他很快胜任社区民警的工作,并担任派出所辅警中队中队长一职。
中华派出所的辅警队伍有数十人,但队员素质参差不齐,林文勇借鉴部队军事化训练方法,对辅警队伍进行素质、纪律培训,强化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每周定期举行警务实战技能培训,使辅警队伍面貌一新。他还按照警情需要,打造出三支辅警尖兵队伍——中山路特勤队、轮渡特勤队、第一医院特勤队。
现在,无论中山路居民、商家还是外地游客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身穿警察制服、扎着警用腰带的林文勇踢着标准的正步,带着身穿特勤制服的辅警队员们,在中山路来回巡逻——他们接受游客问路咨询,帮忙调解纠纷,及时处置各种突发事件,震慑各类违法犯罪。
中山路特勤队训练有素、业务精湛、形象良好,已成为厦门中山路一道靓丽的平安风景线,得到本地居民、中外游客的好评,也获得市公安局、思明公安分局的高度肯定,成为商圈治安巡逻队的典范。
在林文勇的带领下,轮渡特勤队长期坚持打击鹭江道沿线“黄牛”、野导,为维护鼓浪屿旅游市场安全、稳定贡献力量;第一医院特勤队打击各类拎包、扒窃犯罪,守护病人及家属的财产安全。
【人物名片】
黄新华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获得群众高度认可
黄新华正在社区走访
黄新华,1969年10月出生,共产党员,1989年11月参军入伍,2002年从武警厦门支队转业,曾在思明巡警大队、梧村派出所工作,现任莲前派出所社区民警。
无论是身在军营还是警营,他都始终坚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群众打成一片,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不久前,洪莲路一居民家因忘关水龙头,家中漏水导致楼下邻居家进水受损,双方因赔偿金额发生矛盾,物业人员见双方剑拔弩张,立即联系了社区民警黄新华。黄新华通宵值班后正在休息,但接到求助后马上赶到现场,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调解矛盾。当事双方对赔偿问题互不相让,黄新华耐心地多次调解,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一起努力下,双方对赔偿金额达成一致、握手言和。
关键时候给黄新华打电话——群众对他的信任,来源于他构建的和谐警民关系。黄新华的辖区在莲丰社区,他除了在派出所值班备勤,基本都“泡”在社区里,组织巡逻防控、走访案件多发区域,帮助商家、居民提高防范意识;护送辖区学生上下学,组织保安进行安保演练;甚至辖区一些孤寡老人的后事,都是由他来主持操办。这一切都被群众和社区干部看在眼里,他们高度认可这名身边的社区民警,无论是有可疑线索还是有矛盾纠纷,都喜欢跟他聊一聊或请他主持公道。
在日常接处警工作中,黄新华寻找走失儿童、迷路老人、遗失物品等多起,帮助了多名群众,甚至有游客事后专门从外地寄来锦旗感谢他。黄新华说,无论是身在军营还是警营,他都始终坚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群众打成一片,就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人物名片】
张小进 秉承军人优良作风逐个击破管理难题
张小进正在检查酒店的“四实”登记
张小进,1972年1月出生,共产党员,1991年12月参军入伍,2007年12月转业,现任滨北派出所办案队指导员。
作为军转干部,张小进秉承着军人纪律严明的作风,对辖区服务行业场所的宴请,他均严词拒绝。
经过张小进和同事的努力,滨北派出所辖区的服务行业场所严格落实“四实”登记,两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件。
到滨北派出所办案队时,张小进已37岁,他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公安办案业务十分复杂和专业,如何才能迅速转变角色?他虚心向民警“师傅”学习、自己钻研法律书籍,凭借着军人的毅力,短短时间,就能独立完成办案。进入派出所办案队第二年,张小进已陆续带出4名业务水平不错的“徒弟”。
2014年,由于业务素质高、经验丰富,张小进也挑起基层所队领导的重担,成为办案队指导员,负责辖区26家服务行业场所的管理。滨北派出所辖区位于市中心,服务行业场所人员鱼龙混杂,要管好相关人员、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易事。
去年,在厦门的大型会议安保任务中,张小进带队到服务行业场所检查发现,一些场所并未严格落实“四实(实名、实数、实情、实时)”登记的要求,出现部分人员未登记的情况。张小进对相关人员按《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并深挖这一问题的根源。他说,服务行业场所从业人员对于“四实”登记认知不同,认为不涉及个人职责就不够用心;派出所处罚的主体一般是法人代表,具体经营者感受不到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张小进逐个击破——每次检查都会找到法人代表、股东、员工,强调共同责任;每月组织一次法律培训,讲解相关法律法规,通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
张小进作为军转干部,秉承着军人纪律严明的作风,对辖区服务行业场所的宴请,他均严词拒绝。他说,一旦接受这类邀请,在管理过程中就无法保持公正,管理工作也难以正常进行。经过张小进和同事的努力,滨北派出所辖区的服务行业场所严格落实“四实”登记,整整两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件。
【人物名片】
丁晓珺 身兼军警两职一岗位双使命
丁晓珺正在处警
丁晓珺,1988年12月出生,共产党员,2011年厦门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参军入伍,2016年12月到何厝边防派出所工作,2017年9月开始担任社区民警。
针对辖区多发的虚假信息诈骗案件,丁晓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大力开展防范虚假信息诈骗宣传活动,大大减少辖区虚假信息诈骗案件的发案率。
参军入伍前,丁晓珺是厦门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他一直对军人这份职业有着憧憬,在大学期间,他就担任了福建省内唯一高校军事社团“厦门大学军事爱好者协会”的校本部负责人,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
丁晓珺被分配到何厝边防派出所,从此他有了军人和警察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武警厦门边防支队的现役军官;另一面,他更是一名人民警察。这也意味着他有着双重的使命——除了边境管理任务外,还要负责公安的户籍、治安、刑侦等工作。
在一次处警时,丁晓珺遇到一名困在上锁楼道里的受伤群众,他凭借平时的军事化训练,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徒手掰开铁锁,让受伤群众得到及时救治,这件事也让辖区的群众记住了这名身手不一般的警察。
今年以来,针对辖区多发的虚假信息诈骗案件,丁晓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大力开展防范虚假信息诈骗宣传活动,结合“一标三实”的访查登记工作,积极发动社区群众扫描二维码加入“莲成防诈骗宣传微信群”,开通从派出所直通个人的宣传渠道,大大减少辖区虚假信息诈骗案件的发案率。
据统计,今年以来,丁晓珺共抓获40多名违法犯罪嫌疑人,办理50多起案件。丁晓珺说,军人和警察的职业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他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范、打击各种违法犯罪,也同时完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人使命。(记者程午鹏何炳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