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温情公证、“数字”公证、“白话”公证,有他们在,公证so easy!

2018-07-18 19:06  来源:天津政法报  责任编辑:张昆
字号  分享至:

  说到“公证”,普通市民都不会陌生,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凡遇到房产继承、婚前财产、夫妻财产约定、遗嘱订立等大家会第一时间想到公证。

  每天早上天津市和平公证处一开门,服务大厅中已经有不少市民在等候办理业务。作为天津市和平区“青年文明号”集体、区级三八红旗集体,这个共23人的公证员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深知,这一枚小小的公章、一份薄薄的公证书,它代表的是国家证明力,记载的是公平正义和法律威严,他们要用自己的每一次行动,让群众感受到法律就守候在身边。

  在普通人看来,公证员对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进行甄别并出具公证书,而这看似“刻板无趣”的工作实则大有文章。

  以接待窗口的公证员来说,每天每人受理量达到40至50件,与此同时,这些公证员还要接听群众咨询电话,工作任务量很大。仅2017年一年,和平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事项27500余件,打破了和平公证处成立35年来的最高纪录。

  公证员赵宇欣介绍,很多来到公证处办理公证业务的市民心里非常着急,只想尽快拿证,但对于公证员来说,他们的工作却是有着严格的流程,“审核材料是否齐全、符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能否出证,办证人的身份信息有无问题,公证证词是否妥帖,所有细枝末节,公证员都要逐一考虑、严格把关。”

  因此,不管案卷堆得多高,也不管出证人要求时间有多紧急,公证员都不曾放松审批的尺度,别看他们个个都很年轻,但对于业务都是谙熟于心,一丝不苟,因为大家深知每份公证书都必须严格审查把关,才能体现公证严肃性,真实性和合法性。

  而除了办公室内的工作,更多的时候,公证员们还需要走街串巷地对需要公证的事项进行调查,或是去到为当事人开具证明的单位或者街道、居委会等进行核实,一旦调查情况与证明内容有出入,公证员还要请办证人回来进行询问,由于此类工作纷繁多样,公证员们一天工作十小时是很平常的事。

  如今,很多人对公证工作的理解有偏颇之处,认为公证员提出的材料要求是在故意“刁难”,而对当事人嫌麻烦而提出 “开后门”“减材料”等要求,公证员们当然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而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公证员都会耐心地向群众讲解提供材料的必要性和法律公证的重要性。

  诚然,公证工作依法履职,却并不意味着 “不近人情”,“说到底,公证工作是有温度的。”拥有近20年公证工作经验的和平公证处负责人唐小明,将它浓缩成一句话。

  2016年,和平公证处来了一位老太太,因父母相继过世后,她和几位兄弟姐妹要求公证继承父母的遗产,在审理老太太材料时,细心的公证员发现老太太父母的档案中记载她家共有五个子女,而并非像她本人提到的只有四个子女。于是,公证员便详细询问老太太缘由,起初老太太并不乐意讲自己家里的事儿,但在公证员耐心向她讲明依据法律规定,所有子女必须到场才能办理公证手续之后,老太太才承认,她确实还有一个小弟弟,名叫王鹏(化名),很多年前,王鹏和家人发生一些矛盾便不再联系了。由于失联时间较长,如今老太太只知道小弟弟的工作单位,其他信息均不得而知。

  公证处负责人唐小明得知这件事后,便主动承担了帮助老太太与弟弟王鹏的联系工作。他通过老太太提供的王鹏的工作单位核实,确认了确有此人,并找到了王鹏的联系电话,“我把电话打给王鹏,告诉他与他家庭的近况及需要办理遗产公证的事由,并劝解他放下过去的不愉快,毕竟是一家人,血浓于水,希望他配合家人做好公证工作。听完我的话,王鹏非常激动,他告诉我,如果不是我的这通电话,他甚至不知道父母已经去世!而这么多年过去,回忆当初和家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他的内心也是非常懊悔的,他很愿意配合哥哥姐姐们来做遗产公证。”最终,在唐小明的热心帮助下,这一家人终于坐在一起,顺利地办理了遗产公证手续。

  对于当事人举证难、出行难等各种难题,公证员们经常会像唐小明这样帮他们想办法。“另外,如果有几种方式都可以开具的一份证明,可以根据当事人实际情况,可引导他选择最为便捷的方式来开具公证证明。”公证员赵宇欣说,遇事“换位思考”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

  女性公证员较多是和平公证处的一个特点,而或许是与生俱来的特质,她们对于办证人情绪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认识。

  公证员们经常碰到办证人因为亲人离世后,需要继承遗产,因而来做公证的情况。这些人中,有些人的亲人离世不久,内心还处于悲痛之中,“如果翻看到办证人提供的资料,发现其亲属去世时间不长,公证员会说一句:‘请您节哀’,也正是这一句话,就能立竿见影地起到安抚他们的情绪的效果。”这也是负责人唐小明的经验之谈。

  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主动核实、上门服务是近年来和平区服务理念最明显的体现。不久前,一名女士来到公证处替自己的丈夫来咨询房产公证事宜,公证员杨菁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位女士的丈夫因为身患重病,急需变卖名下的房产来支付医药费,然而她的丈夫正在住院,身体虚弱,无法亲自来公证处办理房产公证手续。公证员杨菁得知此事,立即向领导请示后为其开通了“绿色通道”,公证员第一时间到医院为这位女士的丈夫办理了房产公证手续,仅用了两天时间,这对夫妻就收到了公证书。

  公证员杨菁说,和平公证处的每位公证员每周都会有上门服务的工作,无论酷暑严冬,也无论路途远近,和办理窗口业务一样,每名公证员都会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办证人。“多年未变,你们的服务真是太好了!”这是不久前,一名切身体验到和平公证处快捷高效办理公证业务的市民张大爷,给公证处写下的感谢信中的一句心里话。

  近几年,为了在便民更惠民的道路上更上新台阶,这些年轻的公证员又将视线瞄准了大数据时代的新技术。

  自2016年起,和平公证处先后开办“微信申办公证”和“涉外公证自助受理机”业务;开设为公证当事人邮寄公证书服务;开启刷脸时代,率先引进高科技“人脸识别认证系统”;开创全市“数字化”公证先河,让办证当事人查阅2017年已归档的公证档案时,即可享受“1分钟即查”服务;开辟“移动”公证新时代,将固定人脸识别身份比对设备“移动”到市民家中……

  当然,公证事业的推进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为了普及法律知识和公证常识,公证处这些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意,他们在下街区群众宣传工作中,一改往日座谈和咨询的活动形式,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导了一系列法治情景剧,用普通人听得懂的“大白话”,将公证员们在公证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编排成小品演给街道社区老年朋友们看。例如小品《都是家里那点事儿》讲述了市民谢大爷立遗嘱时的朝令夕改给家庭增添的不和谐因素,而小品《谈钱不伤感情》讲述的是老年人再婚时财产公证的故事。这些从没有写过剧本,也没有表演经验的公证员们,演起出小品时全情投入,表演惟妙惟肖,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和赞许,而支持他们这种表演热情的仍旧是对公证事业的一份热爱和服务群众的热情——公心持正,书写芳华,正是对这些年轻人精神面貌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