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梅园新村派出所户籍民警陈国玲看来,户籍窗口服务要想让来办事的市民满意,除了服务态度要好,最关键的是要精通业务,让市民少跑路,努力做到让市民“只要问一次,最多跑一次”。
“老人们都很可爱,像小朋友一样,翻出了压箱底的漂亮衣服,精心梳妆打扮,一个个排好队,欢声笑语,等着我们来拍照。”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梅园新村派出所户籍民警陈国玲说,2008年夏天,在为养老院60多位老人拍照更换二代身份证时,老人们精心打扮的场景,令她印象深刻。
微信群内解答户籍问题,只要问一次
在做户籍警之前,陈国玲做过6年社区民警。她很感念那段“用脚丈量小区每一寸土地”的日子,让她既看到了社区生活的快乐与幸福,也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换位思考”也因此成了她的工作信条。
户籍政策有个特点,就是专业性强,老百姓有时来窗口办事,因为少带一样材料,可能就要多跑一趟。陈国玲深知多跑这一趟,对老百姓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努力做到让社区群众“最多跑一次”。
今年3月份,梅园新村派出所要求每个社区民警都开通了企业微信,邀请所在小区楼组长、志愿者等人加入微信群,开展群防群治。陈国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与所里31个社区民警对接,专门建了一个户籍微信群,针对社区民警在小区里收集到的人口问题给予及时解答。为了能第一时间掌握社区群众所关心的户籍问题,她还主动加入了一个社区群。
自从加了微信群以后,陈国玲下班以后的时间,就变成了户籍咨询时间,经常晚上九、十点钟还在回答社区民警和居民提出的各种户籍问题。
加强专业学习,及时解疑答惑
户籍民警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出错,一些新政的出台,必然牵扯到大量的政策咨询和业务办理。
过去,常有房产交易后上家不肯迁出户口的情况。今年5月1日起,新版《上海市常住户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开始实施,其中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房屋所有权或者公有居住房屋承租权因交易已发生转移,现权利人或者承租人申请将房屋内原有户口迁出的,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应当通知原有户口人员迁出,对拒不迁出或者无法通知的,可以直接将其户口迁至社区公共户”。
这意味着,“卖房后拒不迁出户口,派出所可强迁”,这一接地气的政策一经实施,便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政策公布后,陈国玲所在的户籍窗口也迎来了咨询和受理高峰。
然而,因为是新政策,很多现实问题依然有待细则的进一步出台。比如《规定》第三十二条“滞留户口迁移”适用于因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并依法变更产权的房屋内滞留的户口。那么,因法院拍卖、法院判决、财产继承等途径发生产权转移的房屋是否适用本条规定呢?
陈国玲还发现,一些房屋权利人当初考虑到户口迁移的问题,以“押金”、“余款”等形式尚未付清购房全款,这种情况下可以受理其迁移滞留户口的申请吗?
针对这些新问题,陈国玲及时向浦东公安分局人口管理办公室和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办公室请教。
陈国玲说,自从有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她现在下班后,不是在解答社区市民的咨询,就是在学习人口办的新政策。
“工作真得比以前多了,已经没有上下班概念了。”她笑着说,这种工作状态的好处是“可以第一时间跟市民群众反馈,免去了市民以往要跑很多次的麻烦”。
“让群众少跑路”,最终收获的是市民群众的真心点赞。
陈国玲说,前不久,一名近50岁的市民来办事,想找她户籍窗口的同事宋警官,脱口而出“陈警官,请问小宋姐姐在吗”,她听了以后,差点笑岔气,因为宋警官跟她差不多大,刚刚40岁。
她开玩笑说,这个“小姐姐”的称呼,喊得她们很受用。
为养老院老人“上门服务”10年
为了让市民少跑腿,对辖区养老院一些年纪大、行动不便的老人,陈国玲主动提出上门服务,“至今已经坚持了10年”。
陈国玲至今记得,2008年夏天,二代身份证迎来更换高峰,但辖区一所养老院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要办理房产过户、遗嘱公证等业务,很多老人都有更换二代证的迫切需求,但因为生病卧床等原因行动不便,无法来派出所办理。
在与所里商量后,陈国玲和社区民警周如胜决定提供上门服务:“我们既要确保换证是老人自己的真实意愿,还要保证人员信息和证件照片不能搞错。”
她至今记得那天上门拍照的情形。
“对大部分老人而言,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换身份证,很多人对拍身份证的证件照很期待,也很重视。”陈国玲说,考虑到一些老人生病卧床的实际,他和同事周如胜商量后,同意老人坐在床上拍照:“我们在老人背后用枕头靠着,然后扯一块白幕布做背景,就可以拍照了。”
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除非迫不得已,几乎所有老人都不愿意坐在床上拍,因为“担心拍得不够精神”。
她至今记得,一位70多岁的爷叔,平时走路都需要护工搀扶,走起路来颤颤巍巍。那天,他坚持不要坐在床上拍,而要像其他人一样坐在白墙边拍照。拍照前,他特地让护工帮忙换上了一件挺刮的蓝衬衫,还拿出小镜子,仔细梳了梳本就稀疏的头发。
“老人们都很可爱,像小朋友一样,翻出了压箱底的漂亮衣服,精心梳妆打扮,一个个排好队,欢声笑语,等着我们来拍照。”陈国玲说,那天他们一共拍了近60位老人的证件照。
看着这些特别注意形象的老人,陈国玲突然意识到,他们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为养老院老人“上门服务”这件事,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金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