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作就是让现场痕迹说话。”上海松江公安分局刑科所勘查组探长徐锋这样说,而他的微信名就是“无声”。
几乎是大学一毕业就开始从事刑事技术工作的徐锋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锋哥”,不只是因为徐锋年纪较长,更因为他有着18年一线刑事技术工作经验,是所里的中流砥柱。他的故事丝毫不比电视剧逊色。
勘查现场惊险一刻
“嫌疑人去过的地方,我都要去看,只要他能爬上去,我也能。”这是徐锋的工作宗旨,因为这份坚持,徐锋这些年来勘验过的各类现场不下3000起,根据线索直接查中的犯罪嫌疑人达400余人。虽然做的是现场勘查,但徐锋也经历过多次如影视剧题材般的惊魂一刻。
去年9月,一名男子慌张向警方报案,称自己家中来了两个不速之客,绑了他和家人要求给100万元才放人。男子是趁绑匪不备逃出的,向小区保安求助后,这两个“强盗”似乎已经跑了。警方接报后火速赶往现场,徐锋和同事们到现场进行勘查。
根据被害人的描述,徐锋一路来到二楼勘查,从二楼卧室到阳台,徐锋通过技术手段分析发现,嫌疑人没有返回屋内的迹象。
“嫌疑人有极大可能还在现场!”徐锋判断。但是他们在哪?难道是从阳台跳下逃跑的?徐锋站在阳台,环顾四周分析嫌疑人的动向。这是一处高级别墅区,徐锋所在的阳台被三面墙“包围”,墙上满是绿意盎然的爬墙虎。不过,此时这些爬墙虎似乎危机四伏。
徐锋敏锐地在一片爬墙虎叶子上发现了烟灰。谁在这里抽过烟?徐锋默默探出头查看,突然,一只鞋跃入徐锋的眼帘。徐锋的视线再往上:一条腿!有人藏在这!徐锋立即行动,此时对方也意识到被发现,向徐锋发起攻击。徐锋的眼睛被击中,一瞬间的落差嫌疑人眼看就要逃跑。徐锋忍着疼痛大声呼唤同事,一边继续抓捕的动作。闻声而来的同事们及时制服了两名嫌疑人。
根据证据显示,这两名骑着共享单车从外省市到本市作案的嫌疑人是有备而来,勘查组在现场发现了他们自制的易燃易爆危险品。嫌疑人交代那是准备毁灭证据所用,但他们没有料到会因为一串“有去无回”的痕迹被逮了个正着。
破了个案还避免了家庭矛盾
演员拍摄一次现场勘查可能会反复多次,导演挑选最精彩的那段呈现,可对真实的现查勘查工作来说,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2012年9月,徐锋在一户人家勘查。报案的是女主人,说5万多元生意款被偷了。当时男主人出差在外,家中只有女主人和公婆。这家人住在9楼,徐锋没有找到有效线索,门窗等处也没有被入侵的痕迹。家人开始怀疑是女主人把钱挪作他用,无法交代才编造钱被偷的故事。
“当时气氛非常尴尬,有家庭大战爆发的迹象。”徐锋说,“不过那个现场总让我觉得哪里不对劲。”就在徐锋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念头闪过:卫生间的窗没有细看,嫌疑人会不会从那里进来?徐锋立即返回现场。
卫生间的窗勉强容得下一人通过,而且窗外的通道很危险。真有人会从这里爬进屋内吗?徐锋仔细检查后,在窗台外发现了重要线索,线索指向隔壁邻居。徐锋信心十足地作出了分析,松江警方也据此进行调查。果然,报案人的隔壁是一处群租房。有租客在案发前一晚带了个朋友回来,这个朋友只住了一晚就匆匆离开了。没多久,警方就抓获了这个嫌疑人,并在他工作处的更衣箱内发现了被盗钱款。嫌疑人交代自己通过卫生间的窗进入被害人房间进行了盗窃。
“要是晚一点想到,人家可能就打扫卫生把线索擦了。”徐锋万幸,“案子破了,还了女主人清白,避免了一场家庭矛盾,挺好的。”
有点顶真的“细节控”
采访中,徐锋承认这十多年的工作让自己越来越“细节控”。对于细节的在意体现在工作中便是实打实的有效线索。在一起七八年前的故意杀人案中,警方调查一度陷入困境,是徐锋的一条信息,打破了僵局——案发现场的相关痕迹和近期一起盗窃案的现场痕迹相同。两个性质风马牛不相及的案件会是同一个对象所为?许多人提出了疑问。徐锋回答斩钉截铁:“我有百分百的把握,不会错!”专案组决定立即跟随这条线索进行调查。当天晚上,嫌疑人就“现了形”。
同样有效串并信息的还有跨度长达6年的撬盗保险箱案。2009年,某市场陆续发生多起保险箱被撬盗案。当时徐锋通过技术手段得到一些线索,但信息太少,嫌疑人并未被抓获。不过,徐锋始终没有放弃。2014年底,徐锋又根据多起相似案件进行信息串并,并刻画出嫌疑人的年龄等信息。2015年嫌疑人被抓获,他的所有作案情形与年龄特点等信息几乎与徐锋分析的一模一样。
对自己的工作要求高,徐锋对年轻人也严格。有时,连同事写的文档中的标点、格式他都会作出修改。有人觉得徐锋顶真,他却不觉得这是坏事,“能做得好的事为什么不做?每一个细节都是体现水准的地方。”
对于这个非常血性、有点顶真的“细节控”探长来说,排除每一个“可能”,给出最有效的线索,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不管是18年,还是更多年,他都将继续坚守。(徐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