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来到“第二个家”后,他们按下了人生的“重启”键……

2018-07-04 09:59  来源:海西晨报  责任编辑:贾蒙
字号  分享至:

学员在清理街道垃圾

学员参加烘焙培训

学员参加电脑培训

  在福建省厦门市厦港街道关爱中心内,坐落着社区戒毒康复管理工作站“回归工作坊”,这里是辖区戒毒人员的“第二个家”。

  48岁的陈艳华(化名),每周一三五下午在完成垃圾分类督导员工作后,都会按时到回归工作坊报到,这样的坚持已经两年多了。她说,原以为余下的人生会定格在强戒所,却没想到在回归工作坊“重启人生”。从昔日可能再次踏上吸毒老路的戒毒人员,到如今的垃圾分类督导员组长,陈艳华只是回归工作坊管控帮扶群体的一个缩影。

  “三步走”戒毒工作法

  2013年,街道专门从有限的条件中腾出200多平方米,改造创建了“回归工作坊”。2016年,街道将回归工作坊迁至厦港街道关爱中心内,结合购买服务,引入禁毒社工,通过集心理康复、技能培训、就业扶持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新模式,挽救了大量的吸毒人员。从建站初期帮教人员上门动员,到现在戒毒人员自愿来、带人来,街道44名社区康复人员,现有15名积极参加回归工作坊开展的各种活动,其他已就业和病残的社区康复人员由禁毒社工定期进行入户随访。

  一个吸毒人员的背后,往往有着一个不幸的家庭。而往往是家人的冷漠与社会的不接纳,让他们失去生活的信心,从而又踏上吸毒的老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在回归工作坊,和戒毒人员“三步走”交朋友是禁毒社工的工作方式,“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同时,回归工作坊对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提供美沙酮免费治疗补助,还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戒毒人员心理脱毒服务,有效地帮助戒毒人员重塑健康心态、重拾生活信心、重新回归社会。

  戒毒帮扶“一波三折”

  因多年吸毒,陈艳华早已离异,父母也相继去世。2016年,刚出强戒所的她好不容易应聘到小区物业保安,却因吸毒前科无法考取保安证。这让她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不久后又和毒友聚在一起。

  这时,帮教人员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带她到回归工作坊接受心理辅导,并联系辖内环卫承包公司为她争取了一个垃圾分类督导员岗位。“他们没有嫌弃我,还把我当朋友一样看待,给我介绍工作,这是我的第二个家。”从此,陈艳华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然而,戒毒人员要回归正常生活远没有那么简单。刚上岗不久,陈艳华的“黑历史”便在同事圈里渐渐传开。面对众人不信任的眼光和无法辩解的痛苦,陈艳华萌生了离开的想法。禁毒社工知道后,与陈艳华进行了面谈。在禁毒社工的建议下,陈艳华主动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禁毒社工还带动其他学员对陈艳华在工作上的表现及努力给予较大的赞扬,以增强陈艳华的自我价值实现感。

  在回归工作坊的帮助下,陈艳华重拾信心。有酒店管理工作经历的她,在工作上勤恳、认真、负责,于2017年10月升职为垃圾分类督导员组长。陈艳华表示,在各方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现在的生活充实、有目标,她坚信一定能够完全地回归社会。

  成功戒毒激起“涟漪”

  吸毒人员的圈子其实很小,回归工作坊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的戒毒人员越来越多。

  与陈艳华一样,阮春福(化名)也是回归工作坊的学员。2016年,帮教人员把他从强戒所接回来,带他到回归工作坊参加每周一三五下午的活动。在这里,学员不仅能学到一技之长,还能获得相应的积分补贴,这些补贴会以一半现金一半物品的形式每月发放。

  阮春福也是戒毒人员里面自力更生的典范。在回归工作坊的帮助下,他积极寻找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他说:“要让充实的工作填满自己空虚的心灵。”

  生活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张伟强(化名)。因长年吸毒,张伟强患上了严重的疾病。经过两次大手术,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当帮教人员根据他的实际困难为他申请了低保,张伟强动情地说:“是回归工作坊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了我。”

  目前,回归工作坊在街道、派出所、禁毒社工的共同努力下,社区戒毒康复帮教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5月,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100.00%;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6.83%;符合就业的阿片类吸毒人员152人,已就业137人,就业安置率90.13%。

  (记者张玲玲 通讯员 陈黎明)

注意了!超5500人受骗 在线招聘诈骗套路防不胜防

面对在线招聘的“暗礁”,求职者需要擦亮眼睛。

死刑!广东对涉毒涉枪涉恶头目陈实宣一审判决

广东省汕尾市中级人民法院3日对一涉毒涉枪涉恶案件作出一审判决。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抓你?三问鸿茅药酒事件

警方跨省抓捕是否涉嫌滥用权力?鸿茅药酒“违法广告”为何屡禁不止?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小时候,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告诉别人,我的爸爸是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