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由吸毒者蝶变为帮扶戒毒康复人员就业领路人
唯有吸毒人员才能领悟到吸毒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痛苦,宁夏银川市永宁县的姜海峰因吸毒导致妻子、儿子先后吸毒,16岁的女儿自杀。成功戒毒后,他和妻子创办绿原风劳务公司,吸收22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公司打工,公司年收入达120万元。他的公司也成为永宁县阳光工程就业安置基地。
六月的永宁县望洪镇王太村原村部,四周包围的稻田秧苗吐绿,麦田里麦浪金黄,俨然是个世外桃源。这就是今年37岁的姜海峰利用旧的村部设立的绿原风劳务公司。公司有一个抽纸厂,还有承包的300亩耕地。姜海峰告诉记者,这300亩地是永宁县禁毒办考虑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就协调相关部门让绿原风公司承包下来,以农业种植为突破口拓宽戒毒人员就业渠道,增加一批就业岗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由社区康复人员种植的蔬菜头茬已上市销售。
由吸毒者变身成为一个引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创业的能人,姜海峰谈起往事,不堪回首,“我现在回想起来,那十多年不知是怎么过的,自己生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作为永宁县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姜海峰曾靠着开砖厂、当包工头,积累了可观的财富。2003年,姜海峰开办的砖厂已经经营了六七年,每年的利润有几十万。然而也正是这一年,毒品改变了姜海峰的生活。“沾染上毒品后,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砖厂没人管理了,老父亲也因为我吸毒,凄然离世。老婆多次规劝我回心转意,但陷入毒品泥潭中的人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妻子心灰意冷,也染上了毒瘾。无人看管的儿子,16岁时也沾染上了冰毒,被强制隔离戒毒2年。最令我痛心的是,16岁的女儿看到家里破败,看不到希望自杀了……”说到这里,姜海峰悔恨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2013年,二进宫的姜海峰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主动带着妻儿参加社区戒毒。2016年11月,恰逢城乡建设改造,姜海峰得到一笔拆迁款,他希望以此为基础开办公司。
永宁县禁毒办和公安局了解了这一情况后,积极奔走、多方协调和扶持,帮助他开办了永宁县绿原风劳务有限公司。姜海峰告诉记者:“厂房改造好后,就没钱买机器了。多亏永宁县禁毒办申请了36万资金,用这笔钱买进3台生产抽纸的机器。”公司步入正轨后,姜海峰一家人便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已经戒毒成功却找不到工作的人。
今年刚刚20出头的陈某就是绿原风新近吸纳的就业安置人员,姜海峰告诉记者,陈某因为文化水平底,在社区戒毒后,一直难以找上合适的工作,“到了我这儿,想学设施农业就到温棚学技术,想当工人就到抽纸车间当工人,还可以参加公司的劳务派遣。”
姜海峰说,现在安置帮教基地有一套标准的流程,县禁毒办先与涉毒安置人员签订《就业安置帮教协议书》,组织禁毒专职人员建立结对帮教小组,公司与安置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解决安置人员的后顾之忧。每名安置人员签“不吸毒、不复吸”的保证书,凡是发现安置人员行为异常的,企业必须及时向禁毒部门报告,禁毒帮教人员及时找其谈心,了解思想状况。在禁毒宣传工作中他们积极参与,现身说法,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经过近2年的发展,绿原风公司已集中安置吸毒人员22人,企业去年年收入达到120多万元,就业安置人员月收入可达到2800元。
如今,在永宁县禁毒办的积极帮助下,“绿原风”安置就业基地已相继建成阳光之家、帮扶办公室、心语书屋、康乐健身等基础设施。在工作之余,企业还定期举办法律、健康、科学生活,以及生产安全知识比赛等活动,积极主导开展安置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姜海峰说:“有业就、有事干、有收入的良性循环,让戒毒人员进一步增强了融入社会、重塑人生的信心,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样,才能帮助吸毒人员跳出吸毒、强戒、复吸、再强戒的怪圈,让他们真正回归到社会当中。”(记者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