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基层调解员联谊交流会在福建厦门举行。本次联谊交流会以“扩大调解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为主题,回顾总结近年来调解交流的成果,对两岸调解交流做一个阶段性总结,共同探讨两岸调解交流的新模式。
多年来,涉台纠纷化解一直是联谊交流会上的话题之一。根据台企、台商、台胞多的情况,厦门成立了涉台涉企调委会、调解中心和台胞个人调解室等涉台调解组织16个,选聘27名台胞担任特邀调解员。数据显示,三年来,全市共化解涉台纠纷592起。厦门涉台纠纷化解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先行者,因为成功调解各种纠纷,他们名声在外。
今天,就带您走近涉台纠纷调解员吴文飚、陈清隆、熊麒,一起来看看他们心系台胞促和谐的故事。
工作机制成熟高效,未调而解亦是常事
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召集人陈清隆
在台胞圈里,“马克大叔”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曾厝垵“马克客栈”的当家人,也是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召集人。他叫陈清隆。
8年前,他来到厦门赶上“民宿潮”,就在厦门开了“马克客栈”。他总说,人在他乡创业,远亲不如近邻。于是,在迎来送往各地游客的同时,客栈也成了台胞们的一个交流“基地”。如果遇上各种大小纠纷,台胞们就在这个“基地”里抱团商量对策,碰撞出纠纷解决的“金点子”,分享经验。久而久之,他们成了别人口中的“和事佬”,实现了台胞的自我服务。2015年,位于曾厝垵的台胞驿站成立,主要承担涉台纠纷调解工作。后来,思明区台胞驿站数量增加至6个。各驿站接到纠纷线索后都会引导至位于曾厝垵的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陈清隆等人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
陈清隆告诉记者,目前,调委会共有调解员10名,其中6名为台胞,是来自环保、农业、文化等领域的台企老板。因为多从事企业管理,在纠纷调解中,大家都十分重视调解效率。为了纠纷迅速高效化解,他们组建了微信群。陈清隆介绍,在接到纠纷线索后,他们会首先联系当事人了解事件详情,将案情发到调委会的群里。线上,大家分析案情,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形成最终的调解意见。“接下来就是分工,对调解的各项工作进行切割,调解员各自与当事人沟通,力争各个突破。”据了解,这套工作机制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不需要当事人面对面就可将纠纷化解。
几天前,调委会就迅速调解了一起台胞租房纠纷。5月底,廖先生通过中介租了一套房。在之后的使用中,廖先生发现抽油烟机等存在问题。他试着与中介沟通,但中介让他直接与房东联系。接到该线索后,调委会根据现有调解机制委派律师调解员了解案情。律师调解员向廖先生指出了两点:其一,在该纠纷中,中介等同于二房东。租房合同由廖先生与中介签订,中介让他去找房东系误导。其二,租赁合同中明确约定,当承租户发现问题反馈后,出租房应在7日内完成维修工作。律师建议廖先生根据这两点再找中介协商。不久后,好消息传来,纠纷解决,中介答应退还押金并满足廖先生无责解约的诉求。一场纠纷未调而解。
“我们在调解中做得更多的其实是普法工作,为台胞提供纠纷解决方案。”陈清隆认为,调委会不是保姆,从长远来看,是告诉台胞们怎么去解决纠纷。
“娘家人”深谙民情,让新来者少走弯路
厦门“熊麒调解工作室” 调解员熊麒(右)
熊麒来自台湾,现任厦门合净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兴隆社区台胞主任助理、兴隆社区发展理事会的常务副理事长,也是兴隆社区的一名人民调解员。
1993年,台商在兴隆社区建立房地产公司,陆续开发了大唐世家一期、二期、三期、五期、六期等楼盘,吸引了大量台胞入住,形成了台胞生活圈,涉及台胞台属的纠纷接连发生,而这些纠纷有时还不太容易解决。如果有深谙两岸民情的“娘家人”居中斡旋,就好办了。
热心居民熊麒就成了这样一位“娘家人”。在司法所的业务指导下和兴隆社区的支持帮助下,2015年5月20日“熊麒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熊麒调解工作室’的成立为解决涉台纠纷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我希望通过家人式的关爱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日常调解中,熊麒特别注重热心、公心、细心、耐心,赢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长年深耕纠纷调解,熊麒的名声已经超越了小区。今年过年期间,熊麒化解了一起车库漏水纠纷。当时,一位居民向社区反映,好好停在车库的车常常沾满泥水。居民怀疑水管漏水,但又无法确认。在居民的引导下,熊麒前往现场查看。排查过程中他发现,一楼住户家有个小鱼池。经了解,该鱼池已存在十余年。“会不会是鱼池漏水?”为排除这一嫌疑,熊麒向一楼住户台商刘先生建议,是否能将鱼池水放干一段时间。果然,鱼池水放干后,车库不再出现漏水情况。漏水原因确认后,经协商,刘先生同意直接将鱼池填平,以绝后患。
从事调解一二十年,熊麒也感受到了涉台纠纷的变化。“目前,很多台湾青年来厦创业、投资,但初来乍到,他们常常会遇到些麻烦事。”熊麒举了个例子,如台湾居民居住补贴申请。据介绍,许多台湾青年都以为只要有租房协议就可申请补贴,其实他们忽略了另一材料———发票。待租住满一年后,租房者才知需提供发票,他们与房东的纠纷就这样产生了。类似的纠纷不少,熊麒发现,事前预防与事后化解一样重要。“希望我们能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刚来的台湾青年总结些在厦工作、生活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这是熊麒的想法。
从单干到群体作战,带出多个调解平台
海沧区涉台涉企调解中心主任吴文飚
说起涉台调解,不得不提海沧区涉台涉企调解中心主任吴文飚。他参与调处的涉台涉企纠纷大大小小不计其数。吴文飚以案出名,但低调如他,很多人不知他与调解的渊源从何开始。
上世纪90年代,吴文飚自谋职业,第一份工作便是到某台企里分管行政人事工作。当时企业人事规章跟不上、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员工矛盾不断。为此,他和台湾同事挑灯夜战,干起了调解。在海沧,因为调解能力突出,吴文飚被举荐参与重大纠纷的调解。综合过去的调解经验,吴文飚深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于是,在处理各种纠纷的同时,他利用空余时间招贤纳士,组建涉台调解平台,让更多台胞加入涉台调解。
2012年,长庚医院涉台调解室成立。由于台湾和大陆医院运作理念、模式存在差异,医患纠纷调解面临问题。吴文飚多次参与该调解室调解,深有感触。2013年,作为区人大代表,吴文飚提交了题为《关于改善台商投资区治保调解组织人员结构的建议》的提案,呼吁在新阳工业区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门涉台调解组织。在其推动下,新阳社企联合调委会应运而生,海沧区的调解组织网络从此正式向台企领域延伸。
2015年,应海沧区司法局和海沧区企联会的邀请,吴文飚成为新组建的海沧区涉台涉企调解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人。经过几个月努力,吴文飚终于组建起一支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涉台调解员队伍,将中心打造成了全区性的涉台矛盾纠纷专业调解平台。这支队伍里,有熟悉法律、了解程序的专业律师和仲裁员,有熟悉行业规则的企业人事和法务人员,有熟悉涉台企业的台胞。
调解是辛苦的,特别是涉台涉企调解。调解员不仅要熟悉法律法规、风土人情,还要讲究言辞艺术,有足够的耐受力和包容心。在这种情况下,吴文飚一坚持就是十余年。更让人钦佩的是,他从一个人做到了一群人,推动搭建了多个调解平台,带领出了一支高水平的队伍。(记者 陈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