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请听11名戒毒警察的共同心声:“不要让我再看到你!”

2018-06-09 19:39  来源:厦门网  责任编辑:王蓉
字号  分享至:


在强戒所的操场上,一群戒毒人员列队在打太极扇。


督促戒毒人员锻炼身体。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里没有刀光剑影,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致力于挑战世界性难题——戒毒!”

  “这是一个没有成就感的事业,戒毒人员复吸的频率较高,看着他们回到戒毒所,心里挫败感油然而生。”

  “最常和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让我再看到你!’这是打心眼里说的真心话,看到戒毒人员能回归社会,是我们心中最大的愿望!”

  ……

  这一切,道出了福建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强戒所”)七大队11名民警共同的心声。

  戒毒警察,鲜少出现在群众的视野里。每天,他们工作在只有高高的围墙、嘹亮的口号声和沉闷的铁门声这样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环境中,兢兢业业,默默奉献,踏踏实实,全身心奉献给强戒所,只因为他们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一名平凡却可能改变他人人生的戒毒警察。

  多年来,面对戒毒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对这群颓废消沉的“瘾君子”,强戒所七大队的11位民警,坚持不放弃、不抛弃,坚定信心,挑战自我,在探索创新戒毒工作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他们不断创新,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司法戒毒系统前列,连续两年被戒毒所评为“优胜大队”,QC小组活动课题先后荣获省优、国优大奖。

  戒毒人员的“保姆”

  由于长期吸食毒品,80%的吸毒人员患有慢性疾病,给药、吃药,这些在照顾孩童时才有的情节,成了民警的重要工作。在夜间,戒毒人员会出现烦躁、情绪激动等状况,严重时,会半夜起来喊“救命”,民警要陪在他们身边,舒缓他们的情绪。

  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七大队大队长黄毅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戒毒人员重新建立“毒瘾可戒”的信心,大队的民警们付出了不少心血。

  由于长期吸食毒品,80%的吸毒人员患有高血压、肝炎、肺结核,以及各类神经性慢性疾病,给药、吃药,这些在照顾孩童时才有的情节,成了民警的重要工作。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七大队教导员吴清河告诉记者,“外人很难想象,我们为学员提供的是‘保姆式’的服务,例如吃药时,我们必须看到学员把药吞下去了,甚至让他们张开嘴,确认有吃药了,才让他离开。说实在的,自家孩子病了,我们都很难做到这样。”

  大家普遍认知的戒毒,是生理戒毒。其实,生理戒毒在进强戒所一个月基本会有所好转,真正难的是心里的毒瘾难除。在夜间,戒毒人员会出现烦躁、情绪激动,更严重的时候,晚上会做噩梦,半夜起来喊“救命”。这时,民警们就要陪在他们身边,舒缓他们的情绪。

  这些学员因为以前的特殊经历和毒品造成的伤害,非常敏感,我们时时刻刻要防范可能发生的危险。送突发疾病学员去医院就医,这在工作多年的民警眼中,是常事,但容不得一丝马虎和懈怠。

  大队长黄毅向记者讲述了一件突发事件:2015年一天的清晨6点多,大队民警小肖接到学员刘某(化名)同班学员报告,60多岁的刘某突发心肌梗死晕倒在地。小肖立即组织学员和其他民警,通过接力的方式,抬起体重170多斤的刘某送往卫生所急救。当时正处于上班高峰期,大队民警立即分工,有的联系车辆,有的联系中山医院医生进行急救准备,有的联系路上交警开路,打通一条生命的救援通道,第一时间将病人送往医院,及时挽救了刘某的生命。

  给戒毒人员家人般的温暖,这是多年来七大队民警长期坚持、致力做好的事情。

  关爱从墙内延伸至墙外

  开展尿检、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等活动,督促解戒人员坚持戒毒操守。对不便回所的解戒人员使用视频、电话或到住地回访,关爱从墙内向墙外延伸。

  七大队民警还心系解除强制隔离的戒毒人员,将关爱从“墙内”延伸到“墙外”。

  为了降低解戒人员的复吸率,七大队民警以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主,对从本大队的解戒人员开展回访活动。开展尿检、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等活动,督促解戒人员坚持戒毒操守。对不便回所的解戒人员使用视频、电话或到住地回访……如今,这些“分外”的事儿也变成了七大队民警的工作常态。

  截至目前,大队民警已回访解戒人员300多人次。民警们还建立了一个回访活动群,24小时有民警值守,及时解答解戒人员提出的问题,现已成功制止四起解戒人员复吸毒高危行为;七大队的民警还帮助解除强制隔离的戒毒人员成功要回了被欠的10多万元工程款。

  近期,民警们又将回访对象扩大延伸到解戒人员的家庭成员。民警的爱心犹如一团火,不仅温暖着戒毒人员的心,也引燃戒毒人员亲属、社会有志于戒毒公益事业活动者的心。现在,已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近70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律师、企业家、宗教人员和慈善人员参加公益回访活动。回访活动使解戒人员复吸率下降明显。

  音乐戒毒疗法蕴含用心良苦

  发起建立了“戒毒人员家属心理支持公益项目”,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激发戒毒人员融入社会“正能量”。

  在强戒所的操场上,一群学员(强戒所里民警们这样称呼那些被强制戒毒的人——“学员”)列队在打太极扇。这简单的一幕,却蕴含着戒毒民警的用心良苦。

  戒毒人员身体素质差,又懒得运动。因此,七大队的民警们费尽心思,引进了太极扇的运动方式,使学员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运动,康复身体。

  为了更好地帮助戒毒人员,七大队民警江明华自费近10万元,学习萨提亚心理学知识,他将心理学知识和大学所学的音乐知识、工作中积累的戒毒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自创了音乐戒毒疗法,有效地消除了部分戒毒人员因毒品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症状,受到了戒毒人员的普遍欢迎。除了心理疗法,江明华还发起建立了“戒毒人员家属心理支持公益项目”,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为激发戒毒人员融入社会的“正能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也能为社会做一点微薄贡献,七大队民警策划发起了每月爱心一捐的活动,一经发起就得到了积极响应。起初,民警倡议每位戒毒人员每月捐款五元,但是大部分戒毒人员捐款金额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有些甚至会把一整个月的工资全都捐出。至于每一笔捐款被用到了哪里,帮助哪些人,民警都会定期告知参与捐款的戒毒人员。

  大队长黄毅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连续两年捐赠年夜饭,在捐赠过程当中,民警会拍一些照片,包括被捐赠人的图片、视频播放给大家看,对激发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有很大的作用。

  “虽然我捐的钱不多,但只要有能力,我就要尽力去做,去回馈社会。”戒毒人员小明(化名)说,他从小在孤儿院长大,被一名老师收养,后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

  引入形式多样的康复训练,创新开展戒毒理论探索,特色回访制度更是将戒毒所的职能延伸到社会。近三年来,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七大队回访的289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坚持3年以上戒毒操守的有49人,坚持2年以上戒毒操守的有87人。七大队的民警们坚信,随着社会日益关心重视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将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戒毒体系,持续提升戒毒制度的先进性和人性化水平。

  【名片】

  强戒所七大队 

  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七大队现有民警11人。七大队大队长黄毅,教导员吴清河,副大队长郑庆产,民警林群龙、肖成良、江明华、罗仲秋、罗威、张康灿、陈志宏、陈锋。

  多年来,他们紧紧围绕教育戒治的中心工作,强化民警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创新综合教育戒治的新方式,狠抓场所的规范化管理,推进了大队各项工作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近年来,该大队连续两年被戒毒所评为“优胜大队”,QC小组活动课题先后被评为省优、国优大奖,2015年大队被中共福建省政法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十佳基层单位”,同时,心理咨询师江明华警官被评为全省“百优干警”,2名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记者 江海苹 张奇辉 通讯员 肖成良)

心痛!49岁交警凌晨倒在岗位上 桌上还有没吃完的药

6月6日凌晨,他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血管病,倒在了自己挚爱的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9岁。

23年前杀死四人抢劫百余元潜逃 "作家嫌犯"受审

6月7日,浙江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抢劫杀人案。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抓你?三问鸿茅药酒事件

警方跨省抓捕是否涉嫌滥用权力?鸿茅药酒“违法广告”为何屡禁不止?

温暖!国国检察官写给“特殊”孩子的一封信

我也曾是一个少年,也有过青春的懵懂、迷茫、叛逆,这一段路是很艰难,但每个人都必须去经历,就当成是人生的一次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