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期当作学期 创业反哺社会
——广西监狱刑释人员的成功创业故事
“我真心希望我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用我的创业故事来激励大家。”
“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经历和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改造的信心!”
……
5月11日,广西女子监狱监管区大礼堂。数名刑释人员回到监狱中,向服刑人员讲述自己如何转变为守法公民,并在司法部门和亲人的共同帮助下成功创业的故事。
高墙内外接力助回归
1974年出生的韦方只有初中文化,因犯盗窃罪被法院判处13年6个月有期徒刑,于2005年到原罗城监狱(现在的宜州监狱)服刑改造。
“当时,一夜之间失去自由,我的心情一下子跌落到谷底,非常痛苦,非常迷茫。”韦方说。
分监区兰指导员获悉韦方的情况后,一次次找他谈心,不断给予他温暖和鼓励。
有一件事情,至今让韦方铭刻于心。
入狱以前,由于缺钾,韦方四肢经常软弱无力。兰指导员叫来卫生院的医师为他检查。当时监区卫生院没有补钾的药,兰指导员就联系监狱总医院为他送来了药。由于及时服药治疗,他的身体很快康复。
“就是那一次,我燃起了改造的信心和决心。”韦方说。
积极改造的韦方连续4年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获得两次减刑机会。2011年12月,韦方获得假释。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帮别人搬运水磨模型时,韦方发现这个行业非常具有发展潜力,于是就四处学习水磨装潢技术。
经过几年跟班学习,韦方掌握水磨制作技术后,回到县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在当地司法局干警的帮助下,韦方凭着精湛的技术花两年时间就占领了几个县的市场,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随后,他运用在监狱里学到的7S管理模式,开始规模化经营。他的水磨模型从零售转到批发,推销到广西各地,以及贵州、云南等省,年纯收入70多万元,生意越来越红火。
“我要感谢当年教育我、关心我的宜州监狱警官,还有司法局的领导们,是他们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重新拥有美好的生活。”韦方说。
螺蛳粉改变他的人生
“我现在有3家加盟螺蛳粉店,分别在杭州、南宁和柳州。一个月赚5至6万元……”
说这番话的陈强,是桂平人,现定居杭州。一年前的他还是一名被关押在柳州监狱的服刑人员。
2013年,因犯诈骗、赌博罪,陈强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我在服刑期间思想得到了改造,还学到了技术。”陈强说,在服刑期间,他服从监狱警察的管教,把刑期当学期。
在监区,陈强常听其他服刑人员说螺蛳粉好吃,就到监区超市买了几包,结果喜欢上了柳州螺蛳粉。
在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动员会上,监狱领导动员服刑人员学习劳动技能,还介绍了监区举办的电工、电焊等“订单式”培训班,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等“加盟式”培训班。领导还说,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那次的动员会,是我人生的新起点。”陈强说。
动员会结束后,陈强立即报名参加螺蛳粉和中医刮痧技能班。
学习技能期间,陈强认真地学习螺蛳粉制作工艺。其间,监区韦副监区长还带陈强去和螺蛳粉“加盟店”培训院校的老师交流,并找来关于创业和饮食方面的书籍,指导他设计创业方案。
由于改造表现好,2017年2月24日,获减刑9个月的陈强刑满释放。
出狱当天,韦副监区长把培训院校老师的手机号码给了陈强,还打电话向培训院校负责人说了他的情况,为他“铺路”。
2017年6月,陈强在南宁市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店。经过半年的经营和资金积累,2017年年底,陈强在柳州开了第一家分店。2018年1月,他在杭州市开了第二家分店。
陈强除了承包一家大型超市家电销售外,还利用在监狱里学习的中医刮痧技能,在柳州市开了一家筋骨养护健康中心,安置了4名刑释人员。
“我一辈子都感谢监狱的警官,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陈强说。
挖到回归社会“第一桶金”
46岁的阿东,10年前因为讲江湖义气,一时冲动与他人共同实施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08年4月,他开始在英山监狱服刑,2012年2月刑释回家。
如今,回归社会后的阿东经过五六年辛苦打拼,从事的水产品养殖业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年营业额达近一千万元。
“能拥有今天的这份事业,得益于监狱警察和政府的帮助。”阿东告诉记者。
2009年9月,妻子到监狱探望阿东,说家里经济拮据,拿不出钱来生活和供两个小孩读书,想卖掉刚刚建好不久的两层半楼房。
“我感到精神崩溃,短短时间就白了头。”阿东说。那天,他呆坐了一个上午,默默流泪。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他都是茶饭不思,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阿东反常的状态被监区管教警察易亚伟看在眼里。了解阿东的困境后,易亚伟耐心地开导说:“作为一个男人,你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你正在服刑,但也要挺起腰杆,振作起来,和家人一起共渡难关。虽然你不能在经济上给予家人帮助,但你积极改造的态度和行动能在精神上鼓舞家人。”
此后,易亚伟就像对待亲人一样,经常找阿东谈心,谈改造计划,鼓励他早日回归社会。知道阿东曾经搞过水产养殖后,易亚伟利用休息时间,到桂林书城自费买来了几本水产养殖方面的书籍,让阿东学习更新知识,不要荒废了自己的老本行。
阿东开始振作起来。他放下了思想包袱,积极劳动,参加“三课”教育,共获得3次表扬,并荣获劳动能手等称号,先后两次获得减刑机会。
刑释回家后,阿东重新做起了贩鱼的生意。一年以后,他在镇上租了一间门面,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鱼档。
挖到回归社会第一桶金后,阿东看准商机,开始涉足海产品市场。
在当地安置帮教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阿东顺利地申请到了第一笔5万元的个人信用贷款,购置了第一辆水产品专用运输车。畜牧水产局的专家也免费给阿东进行水产养殖、长途运输水产品技术的指导和培训。
“我现在每个月的产品销售量达到了900多吨,在广西、广东各地聘请了20多名员工。”阿东告诉记者,经过几年打拼,他拥有6辆水产品专用运输车,还利用网箱养了五六万斤淡水鱼。
阿东说,因为他安排了20多个人就业,政府除了给予他免税政策,还多方面大力扶持。贵港市一个客户拖欠他50多万元的货款,他无法讨回。当地司法所提供法律援助,支持、帮助他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这次回到监狱给大家讲述我的故事,并不是来向大家炫耀我多有钱、多有本事,而是以一种报恩的心态,一个感恩的态度,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心路历程。”阿东说。(卢林峰 蒋秋英 王宇超)
(文中的刑释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