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今天我当班】司法送达的故事

2018-03-16 15:37  来源:福建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蓉
字号  分享至:


老杨查找三名受送达人信息情况


送达第一站,就吃了个“闭门羹”


老杨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了解受送达人情况


老杨打电话核实受送达人情况

  “今天我当班”!3月14日,福建晋江法院邀请福建法治报记者与基层送达工作人员一起当班,体验“网格化+司法送达”工作模式,看看法院是怎样将各类法律文书精准送达到当事人手上。接下来,请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体验下送达工作!

  3月14日上午8:30分,送达工作组杨航军(简称老杨)坐在办公室熟练打开“晋江市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分别录入“吴珵”“王彬”“张英”(化名)等人身份信息,详细查找三名受送达人的家庭地址、人员头像、同住家属信息等情况,并将这些材料打印出来分别附卷。老杨边整理材料边说:“出门前一定要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不然在外面要是有个环节接不上,整个上午就麻烦了。”

  2016年初,晋江法院通过成立“送达工作组”、对接“晋江市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聘任“司法送达联络员”等举措,首推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网格化+司法送达”工作模式,该模式受到上级法院高度重视,并多次给以肯定表扬。也是自那时起,老杨进入“送达工作组”,两年的专职送达工作经验,让他对许多工作环节能够做出精准判断。

  上午九点,送达工作组的车辆准时出发,蒙蒙细雨,老杨拿着雨伞嘀咕:“今天这几件估计不好送。”果真,到第一家受送达人新塘荆山吴厝“吴珵”家门前,就吃了个“闭门羹”,眼前只见一栋空空三层石头房。“本人和家属都不在,看这情况应该是跑路,我们找村里的联络员了解下情况。”老杨说。

  9点37分,记者和老杨来到荆山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迎接我们的,是社区司法送达联络员吴主任。老杨表明了来意,吴主任说:“吴珵全家都在外面,已经好几年没回来。”“能否帮我们开个证明,证明吴珵及其家属已许久不在村里。”老杨表示。

  “送达过程中发现许多当事人早已跑路,但案件不可能就这么拖着,他们村里能够出证明,对我们案件后期审理和公告送达方便许多。”老杨对记者说。就这样,第一站送达工作结束,送达车辆立马赶往第二站梅岭双沟。

  10点15分,记者和送达人员根据送达地址到达目的地——田美中路32号。“田美中路32号”是一处集体住户地址,楼上住着几百户人家,无法判断哪户是受送达人住址。老杨拿出笔记本,拨打案件原告电话:“根据你们提供的地址,我们找不到王彬的家庭住址,你们能不能过来指下路?”得到肯定答复后,老杨计算了下原告过来时间,打算先到附近送第三件。 

  “这件是小区住户,肯定可以找到人。”10点39分,我们来到第三件案件当事人家门口,门上贴着的崭新对联,显示近期应该是有人居住,但经老杨反复敲门,还是没有人应答。老杨无奈地说:“早上三起送达都见不到当事人,还真是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只能进一步核实。”

  随后,老杨拨打受送达人“张英”电话,电话拨通了,但对方一直没有应答。“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先和案件书记员和承办人确认下,看有没有其他地址,没有的话将对整个情况如实记录留置送达。”老杨说。

  “张英有没有其他地址,看这对联近期应该是有住家里,就是打电话一直不接。”“她白天去厂里,晚上有回家住是吧?”“我们会给她手机上发开庭时间、地点,直接留置送达可以吗?”

  .......

  在短短的18分钟里,老杨在书记员、原告律师之间反复打电话、接电话确认。8通电话后,老杨决定对“张英”案件进行留置送达,并拍照取证,至此第三个案件送达结束。

  11点35分,记者和老杨赶往第二起案件送达现场,但原告表示临近中午,他也找不到王彬及其家属,只能约定下午再送。

  至此,老杨上午的送达工作结束。“有时候顺利半天可以送十几起,不顺利就是这样半天只能送一两起。”老杨说,送达工作面临许多未知因素,相较之前送达情况也许改善许多,但还是不可避免存在人难找、地难寻,找到也难确认等真实情况。

  通过这半天的观察,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法院送达工作人员认真、严谨,也看到他们在送达工作上努力探索,为他们点赞!(记者林扬阳)

今天我当班|警察夫妻除夕初一各自上岗“守夜”

在没结婚以前,“家就跟旅馆似的,睡一宿就走,家里基本不开伙”,女儿出生后,“旅馆”也无非是增加了个“饭馆”的功能。

广西柳州“8·20”重大案件罪犯黄日朝今被执行...

对重大恶性暴力犯罪案件,人民法院将依法从快严惩,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政法新媒体的春天,带来政法事业的万紫千红!

我们必须为共和国守住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暖心视频!警察的年夜饭

“又不能陪家人除夕守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