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今天我当班】高速运转的“调解器”

2018-03-15 09:33  来源:甘肃高院  责任编辑:陈雪
字号  分享至:

  作为法院组织体系中最基层的单位,他们扎根基层,冲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他们最贴近群众,最了解民意,身怀着对百姓的大爱,诠释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真谛。他们不仅是司法人,还是社会管理者,为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撑起了一片法治晴天。他们,就是永昌县人民法院东河人民法庭的法官。

  3月8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今天我当班”体验采访活动,记者走进位于永昌县东寨镇的永昌县人民法院东河人民法庭,近距离感受法官的日常工作。

  法律背后是暖心的温度

  “今天处理的案件主要有张某某拖欠劳务工资案件,顾某、张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上午8时30分,东河人民法庭负责人董奎德例行召开了每日必不可少的晨会,短短几分钟,将法庭一天的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

  见大家有许多工作要忙,董奎德结束了晨会,与另一位法官唐玉梅一起,匆匆来到法庭调解室。此时,调解室内已站满了前来办案的当事人。

  “一年买了两辆车,为啥没钱给我们发工资?”“作为农民,我们也不容易,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能尽快拿到我们的工资。”

  ……

  见到董奎德,61位当事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

  一边是要债不成怒上法庭的原告,一边是声称没有偿还能力的被告,再加上61位原告在务工过程中未能向被告张某某索要工资凭证等相关证据,让这起案件变得十分棘手。

  原来,2015年,永昌县南坝乡村民王某某等61人被当地村民张某某雇佣修建工程,但工程完工后,张某某未及时发放劳务工资,并长期拖欠不付。今年2月6日,王某某等人起诉至永昌县人民法院东河人民法庭,审理前法庭工作人员多次与张某某沟通,张某某最终认可用工事实,并承诺在今年3月7日筹措部分资金发放给务工群众。而3月7日,张某某再次失信,未向王某某等人支付劳务费用,并告知董奎德已去往外地打工筹钱。

  面对再次来到东河人民法庭的原告王某某等人,董奎德与唐玉梅一边安抚他们的情绪,一边详细地向他们解释案件下一步该如何审理,并告诉他们,张某某已出现抗拒耍赖行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希望他们配合法庭工作,一旦发现张某某或张某某的财产线索,立即联系法庭。

  这一番话,终于让王某某等人吃上了“定心丸”。

  “在这个案件中,这些务工人员在务工过程中不知道索要工资凭证等相关证据,这就给自己合法权益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在今后的务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留证据,确保将来出现争议时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董奎德说道。

  务工群体法律意识淡薄,老百姓讨薪的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法庭,一次次的协调,一次次的沟通,法律不光是冰冷的,背后折射出的更是让老百姓暖心的温度。

  高速运转的“调解器”

  送走了王某某等人,董奎德来不及歇息,便驱车赶往永昌县房地产交易中心,对某处房屋进行查封。

  只见永昌县房地产交易中心张贴着搬迁通知,告知暂停业务办理。董奎德深知白来了这一趟。“已经习惯了,经常会有白跑一趟的现象,尤其是在执行过程中,找人往往扑空。”董奎德感慨地说着,又调转车头,向一起借贷纠纷案件的被执行人张某的所在地驶去。

  2017年3月13,顾某因资金周转向蔡某借款75000元,并出具借条一份,由张某提供担保。后经蔡某多次催要,顾某、张某均推诿拒付。法院审理过程中,当事人达成协议,由顾某于2017年10月18日偿还30000元,但顾某未执行。蔡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因顾某长期在兰州市,故对张某采取强制措施。

  “担保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同借款人一样,都具有还款义务。”在带离张某回到法庭的过程中,董奎德还仔细地向他解释实行强制措施的理由。

  下午13时,带至法庭的张某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诺尽快通知家属筹够30000元进行还款。

  这时,忙碌了一上午的董奎德才有时间坐下来和同事们一起吃饭。

  从清晨到正午,短短5个小时,董奎德与唐玉梅共审理案件4件。作为东河人民法庭仅有的两名法官,2017年,董奎德与唐玉梅两人共审理案件800余件,人少案多,使得他们成为了高速运转的“调解器”。

  无坚不摧的“女汉子”

  午饭后,离下午开庭还有半小时,回到办公室的唐玉梅依旧没有停下工作的节奏,翻阅案卷、了解案情,为开庭做准备。

  14时30分,唐玉梅换过法袍,移步审判庭,开庭审理案件。

  审判庭不大,审判员坐席背依法徽,书记员次下居中,原告及原告律师、被告及被告律师各据一案,相对而坐,庄严肃穆油然而生。

  这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经过上午高强度的工作,唐玉梅却未见疲色,整场庭审在唐玉梅威严的法槌下有序进行。

  工作3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快速的工作节奏,早已成为了唐玉梅的一种习惯,也让她在工作中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女汉子”。

  “刚到法庭的时候,真的很不适应,加班是常态,孩子今年都上高一了,学习和生活都由丈夫照顾。”唐玉梅说道,“这个职业真的很辛苦,经常不被当事人理解,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当中吃了很多苦,也经历了很多困难,现在,一些当事人在攻击和谩骂我时,我也能够自如地面对了。”

  下午16时,法官们的工作还在继续,我们的体验采访活动在此时就结束了。回顾一天,记者真正切身感受到法院的工作强度,体会了法官服务群众、维护司法公正的辛勤付出,也不由得为法官们的默默付出而“点赞”。